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邢台市城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3-01 1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瞑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独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想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着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责与猎取功名对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却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艺术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传御》)
B.“不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好,然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风格。
5.请你以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为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中的“运动感和弹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不过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上写的《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的《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菜、柳亚子、端木蕻良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随后又历经着种种的政治变幻,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并且,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菜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节选自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特别奉献专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是对萧红作品的高度概括,其作品“看得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
B.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情况导致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列举这种种看似偶然聚合的因素,表达了深切的叹惋之情。
C.“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的意思是,作者在假想萧红并未早逝而是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之后,认为前面对萧红的赞誉过度了。
D.作者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阅读量小,不能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认为写萧红既难以把握又可能有风险,因而迟迟不愿动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萧红短暂人生的厚重丰满,其中“特别”二字意在突出其人生的独特。
B.“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字都还没写出来呢”一段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萧红创作成就的伟大。
C.文章穿插的内容中引用一位前辈的话“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意在表明他对“我”的创作现状的不满。
D.文章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主体部分既有对萧红一生的追怀也有对其命运的假设,内容丰富,情感强烈鲜明。
8.标题“时间秤”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文中假想了萧红未死的两种结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速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任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官署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
B.搢绅,搢,插;绅,大带。搢绅旧时指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指官宦的装束。后专指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把撰写好的史书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唐太宗命令史官刷去浮辞,要如实记载。
B.萧瑀为人心胸狭隘,他曾向唐太宗进谗言诬陷房玄龄,却遭到唐太宗的驳斥,后来又多次冒犯唐太宗的旨意,唐太宗对他心怀不满。
C.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不要轻易废弃房玄龄,唐太宗最终听取了褚遂良的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玄龄病情加重,但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唐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以免耽误国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
(2)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
14.史臣柳芳为什么认为房、杜二人“为唐宗臣,宜哉”?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丁端州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端州,今广东肇庆。②沈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16.本诗“莫嗟”一词开宗明义,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
2022-05-05更新 | 390次组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出色文字,如《三峡》中的“_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不见“水”字,却又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
(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古诗词中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能使创作达到言简意丰、含蓄凝练的艺术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临近,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每天____________,热闹非凡。游客和市民_______。他们买年画、请门神,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期盼。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年画村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和迎春喜色。

绵竹木版年画久负盛名,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并称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__________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漫步年画村,木槌敲打雕刻刀的声音,犹如从久远的历史中飘来的乐音,余音袅袅,缈远、厚重而又清晰,_______________的木雕工房内外墨香芬芳,淡远弥久。这里,青瓦白墙的民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蜿蜒玲珑的小桥流水、蓬蓬勃勃的花草树木,加上屋顶升起的缕缕炊烟,堪与江南水乡相媲美。目之所及,(             )。人在其中,犹如行走画中。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车水马龙            摩肩接踵               跻身          鳞次栉比
B.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位居          密密麻麻
C.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位居          密密麻麻
D.络绎不绝            川流处息               跻身          鳞次栉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连横跨德阿公路与成青公路之间的桥身,墙面、牌坊、店门、公共汽车站的站牌,都是别具匠心的涂鸦墙画,无不彰显出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B.墙面、牌坊、店门、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就连横跨德阿公路与成青公路之间的桥身,都是别真匠心的涂鸦墙画,无不彰显出当地摩重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C.墙面、牌坊、店门、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就连横跨德阿公路与成青公路之间的桥身,无不彰显中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都是别具匠心的涂鸦墙画。
D.就连横跨德阿公路与成青公路之间的桥身,墙面、牌坊、店门、公共汽车站的站牌,无不彰显出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都是别具匠心的涂鸦墙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界,,它们一会儿排成字形,一会儿排成字形。一些动物学家认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 以便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1970年,研究人员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结论:与独自飞行相比,一支由25只大雁组成的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路程。呈人字形的大雁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扇动翅膀,其身后就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大雁紧跟在它后面飞可以借此削减空气的阻力,因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不过,。因此,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充当头雁。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紧跟在后面飞的大雁可以借此削减空气的阻力,因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
B.大雁紧跟在它后面飞可以借此削减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
C.紧跟在后面飞的大雁可以借此减小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
D.大雁紧跟在它后面飞可以借此减小空气的阻力,因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没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未来智能化、网络化,你可以足不出户就拥有全世界任何行业的及时资讯,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有人说,未来一定是幸福的,因为恶人没有了,对抗没有了,疾病和瘟疫在人类的共同抵制下已无处藏身。

也有人说,未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谁想驾驭未来都只能是妄想和徒劳。有一个段子说,未来的企业,车间只有一个人,一条狗。人的职责是喂狗,狗的职责是防止这个人碰机器。

“一起向未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未来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王安石(1021-1086)  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梦想 追求  志向 信念  放眼世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