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3-23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论说了中外古诗中“月”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思以及不同特点。
C.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那么就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D.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A.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要概括。
5.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注](节选)

茹志娟

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淮海前线的军民,正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从前沿给战士庆功拜年回来,独自走在雪地里,脑子里还是活动着前线的景象:炊事班给前沿战士送来了热腾腾的新年晚饭,大个子战士眯缝着眼,津津有味地咬着白面包子,一边说这面一定是咱胶东送来的。

我吃着这雪白的包子,想起了千里以外那一个小小的村庄。她曾经说过,磨了白面等我,我想,这白面也许是严庄来的,是收黎子,是来全他们送来的!我激动地在心里断定,是她,是他。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淮海前线居民欢度年节,雪花、冬麦、热腾腾的新年晚饭,饱含诗意,同时也为回忆严庄做好了铺垫,自然流畅。
B.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
C.文章后面,花白胡子老人拿着刀,要给大众杀雄鸡滴血起誓,可见人们内心还是蕴藏着对土改的强烈愿望和如火的热情。
D.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和《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第一人称青年女干部的限知视角展开叙述和描写,真实细腻。
7.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开会的是二十多个“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农民的困顿,衬托出土改的必要性。
B.收黎子给灯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她心里是支持齐心大会的。
C.来开会的是傍黑一个个溜进来的,来全开口后他们只抽烟咳嗽,可见这些人顾虑重重。
D.来全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
8.作品中收黎子的形象很丰满,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人们评价茹志娟的小说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折射给我们的是整个的大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0. 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D.素善留侯张良: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 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016-11-18更新 | 440次组卷 | 6卷引用: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鸿门宴》练习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1. 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B.视为止,行为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2.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俯足以畜妻子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