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06 4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作者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
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
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
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优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
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
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
4.清初画家笪重光在其作品《画筌》中曾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小说、戏曲与书法三者所体现的“虚实”观念的异同。
2023-04-0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

陈忠实

到云南,就为着看那里的好山好水。

对于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又偏于西部的我,看彩云之南的好山好水,几乎是为求得某种心理补偿。近年间,竟有机缘先后四次去了云南,确实可以说是饱尝了好山好水,也得到好山好水对人心理的滋润。然而,那好山好水的色彩终究架不住时间的消磨,渐渐远逝而淡隐,却是腾冲县里倚山而建的“国殇墓园”,久久撑立在心头,不仅难以淡忘,反而必须以我的文字来致一个深躬礼了。

这是四年前我第一次去云南,一到腾冲,就踏进了“国殇墓园”的大门,感受到一种凛凛然森森然的沉重和威压。这是滇西一座草木葱茏四季常绿的山。在这座山的山坡的襟怀里,长眠着八九千名中国士兵的魂灵。从山根到山顶,从右坡到左坡,按照原来的军事编制,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直到师一级,阵亡了的士兵和阵亡了的军官依序排列。每块小小的石碑下都埋葬着一个士兵或军官的尸体,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前的军职。整个这座青山,就是一个用尸体铸建的军阵。他们战死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完整和威势。

这场战事发生在1944年。为了收复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两年的腾冲,中国士兵战死了八九千人。中国士兵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他们不是赶走而是全歼了日本占领军。所谓全歼,就是一个不剩,干净彻底予以消灭;就是除了少数日寇士兵被活捉当俘虏,其余所有践踏过滇西这座美丽山城的鬼子,一个也没能活着逃出去。人数为六千,包括侵略和占领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这应该是占领大半个中国八年之久的日寇最彻底的一场败仗,彻底到一败涂地一个不剩。

我踏着石阶从山脚往山顶走,两边是望不透的土冢和墓碑。我辨认着那些被风雨侵蚀过几十年的一块块碑石上的士兵或军官的名字,抚一抚墓堆上枯了又生的野草,最切近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尊严和一个民族的尊严,最切近地感受到为着自己也为着民族的尊严而捐躯的这一片中国士兵的呼吸。我在小学课本上就知道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从此成为我永远都感到扬眉吐气的一个关。我后来读过几本抗日题材的小说,看过更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游击队长李向阳小兵张嘎,让我反复享受民族英雄抗击侵略者的痛快淋漓。还有令我久久难以释怀的惨烈悲壮的台儿庄。我的案头现在正摊开着一部《立马中条》的长篇纪实书稿。这是一支由号称“冷娃”的关中青年为主组成的军团,我深深地陷入浓厚的乡土情结缠绕着的民族大义之中,每一座山头的争夺令我揪心,每一个关中子弟的阵亡令我闭气……我走在倚山为墓青山作碑的墓园中间的山道上,许久都不想说话,也不去想象那场战争的过程,心头只响亮着歼灭这个汉语词汇。这肯定是十四年抗战无以数计的大小战役里,唯一可以使用歼灭这个词汇来概括结果的一场大战。我当然也感受到这个词汇对于侵略者和被侵略的人民永远都无法含糊的情感记忆。

墓园门口的右墙根下,有一个石块垒成的圆筒状的冢堆,下边埋葬着三个日本兵的死尸,其中一个是侵占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石块上标刻着两个字:倭冢。在我们被外强侵略欺凌的史记上,日本侵略军先是被卑称为倭寇,即个子矮小的匪贼;抗日战争改称为鬼子,比倭寇更为鄙视更为不屑也更通俗化。这个冢堆里的大鬼子藏重康美大佐和两个不知名姓的小鬼子,作为践踏蹂躏腾冲的六千个被消灭的大小鬼子的代表,是向青山上长眠的中国将士跪伏认罪的一个象征。我很自然联想到岳飞墓前跪地的秦桧,千百年来不知承接了几百吨游人的唾沫儿。然而,我和同来拜谒的十余位作家朋友,谁也没有兴趣向倭冢吐出口水。整个人类正义的“唾沫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铺天盖地地倾覆到所有鬼子的脸上了。

我也记住了一位名叫张问德的老人。日寇从缅甸一路打过来占领了腾冲,当任的一位钟姓县长携着家眷逃之夭夭,不知踪影。张问德老人是卸任赋闲的前任县长,时年62岁,于危难之中拍案而起,重新披挂上任,被百姓称呼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县长,领导腾冲民众,周旋在群山之中,游击办公兼游击指挥,整整两年,直到全歼日寇收复腾冲。张问德可谓文武全才,曾经是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大元帅青年时代的老师,亦可谓名师出高徒。面对日寇占领军的劝降,张问德有一纸《致岛田书》传世,展示在墓园陈列馆的台阶上。且不说文采,单是那义正词严的凛然与决绝,如山岳巍峨,似江河咆哮,竖起处于危难之中一个不屈民族不可摧折的脊梁。我在诵读这篇文采激越的文字时,依然发生血液涌流的加速和心脏的猛跳。在滇西一隅的腾冲县正任和卸任的两个县长身上,截然分明着什么叫软骨头什么是硬骨头。

我对同行的朋友说,人的骨头的软硬,看来不是以年龄所能论定的。

文本二:


岛田阁下:

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栋;骡马遗失达三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者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类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而更能对遭受痛苦之人民予以衷心之同情。

……对于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可能与必要。然余为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

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

(选自《致岛田书》,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使用“彻底”“一个不剩”来诠释“全歼”,在突出这场战役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于能够“全歼”敌人的痛快与自豪。
B.文本一在描写“倭冢”之时,花费笔墨对“倭寇”“鬼子”这两个称呼进行诠释,表达出作者对侵略者不屑、鄙视以及愤恨、谴责等情感态度。
C.作者从张问德老人身上感受到了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不屈抗争的精神力量,盛赞他为“硬骨头”“抗战县长”,揭示“国殇墓园”承载的意义。
D.文本二用具体的数据反映了腾冲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饱受的苦难,从中展现出张问德老人的文采、义正词严的决绝以及大义凛然的气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使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云南的好山好水带给作者的心理滋润,却架不住时间的消磨,用反衬的手法表达对“国殇墓园”的难以忘怀。
B.文本一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结构全文,穿插作者的回忆和思考,打破时空的限制,多方位地展现“国殇墓园”给予人的精神滋养。
C.文本一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展现腾冲将士的风貌,对“国殇墓园”将士的描写是面,对张问德老人的描写是点,兼顾了人物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D.文本二语言凛然有力,第二段反复使用“均”字,展现出文字的力度,也显示出张问德老人对于侵略者的痛恨,与“诅咒”一词相呼应。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9.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作者必须致一个深躬礼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字宜学,太保直曾孙也。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九年春,乾清宫。思应诏上疏曰:“天下之治赖纪纲,纪纲之立系君身而已。私恩不偏于近习,政柄不移于左右,则纪纲立,而宰辅得行其志,六卿得专其职。伏愿陛下悉遵旧典,凡遇宴间,少赐召问。勿以遇灾而惧,灾过而驰,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其年九月,帝狎虎而伤,阅月不视朝。思复上封事曰:“近者道路传言,虎逸于柙,惊及圣躬。臣闻之,且骇且惧。陛下即位以来,于兹九年。朝宁不勤政,太庙不亲事。两宫旷于问安,经筵倦于听讲。戒惧之心日忘,纵恣之欲日进,好恶由乎喜怒,政令出于多门。”疏入,留中者数日,忽传旨降远方杂职,遂谪潮州三河驿丞。思年少气锐,每众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煞为质讷及被谪怡然就道。夜过泷水,舟飘巨石上,缘石坐浩歌。家人后至,闻歌声乃舣舟以济。王守仁讲学赣州,思从之游。及守仁讨宸濠,檄思赞军议。世宗嗣位,召复故官,仍加俸一级。思疏辞,帝不允,因命近日迁俸者,皆不得辞。寻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与同官屡争“大礼”,不报。时张璁、桂萼、方献夫为学士,思与同列,疏乞罢归。不许。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顺门哭谏。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先后卒。隆庆初,各廕一子,赠官有差。思志行迈流俗,与李中、邹守益善。高陵吕柟亟称之,尝曰:“闻过而喜似季路,欲未能似伯玉,则改斋其人也。”改斋者,思别号也。

(节选自《明史·王思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V”。

已A悔B之C自D敛E为F质G讷H及I被J谪K怡L然M就N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灾,本义是指自然发生的火灾、水灾,后引申为各种天然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B.“羞与同列”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羞”字含义相同。
C.“皆病创先后卒”与“草创未就”(《报任安书》)两句中“创”字含义不同。
D.“欲寡未能”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寡”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九年春,乾清宫发生火灾。王思主动上疏皇帝,认为天下的治理依赖法度,希望陛下能够遵循旧有典章,让宰辅六卿能够各司其职。
B.因皇帝一个多月不理朝政,王思上疏指责皇帝不勤政务,不祀太庙,好恶决于喜怒,政令出于多门。因此遭到贬谪担任潮州三河驿丞。
C.王思年少时常常当众指责别人的是非,但事后也能时常反思。后来跟随王守仁四处游学,到王守仁讨伐朱宸濠时,在其幕下参赞军事。
D.世宗继位后,王思与同僚多次上疏争论“大礼”,甚至偕同朝廷大臣跪伏在左顺门痛哭进谏,为此惨遭杖责。最后,因杖责受伤而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以遇灾而惧,灾过而驰,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
(2)近者道路传言,虎逸于柙,惊及圣躬。臣闻之,且骇且惧。
14.正德九年,王思两次上疏皇帝,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3-3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项王庙壁

王象春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喜欢在诗中臧否人物,这首诗从多角度对项羽、刘邦作了一番评说。
B.诗人认为刘邦能去秦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川百姓的拥戴,可谓真龙天子。
C.诗人认为项羽虽英勇可称虎,但入关后纵火烧阿房宫,较刘邦而言稍有逊色。
D.诗人以项羽、刘邦对女人的沉迷为切入点来批判二人,读来新奇,立意不俗。
16.“项王真龙汉王鼠”,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2023-04-0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