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15 40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 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莨”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 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 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 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 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 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海雪原

曲波

腊月二十四日下午,他离开小分队整三天了。他那无穷的体力,被那比沙滩还要松软的大雪原给消耗了,他疲惫得浑身松软。雪地好像存心和他找麻烦,越疲劳它陷得越深。孙达得每走一步,不是什么向前迈腿,而是从雪窟里向外拔腿,或者说是从烂泥塘里向外拔腿。左腿刚拔出来,右腿又陷进去,拔得越费力气,陷得就越深。

这一趟远距离联络,也更加丰富了孙达得的雪地行走的知识,当他实在拔不出腿的时候,逼得无法,只得躺在雪地上,像一匹拉车被陷住的马,急促地喘息一会儿,起来再干。

有一次他实在爬不起来了,挣扎了一阵,毫无效果,偶尔他侧身一滚,想仰卧一会儿,可是这一滚,突然觉得身体轻快了很多,在他滚动的地方,一点也没陷下去。孙达得一阵轻松,回头望了望自己滚过的一段路程,刚压上了一点微弱的痕迹。

“我的全身的重量,倒比两只脚还轻?真欺侮人,这存心是逼我孙长腿滚了去呀!”他奇怪地自语道,“好!为了完成任务,滚爬都行。”

从此孙达得的前进中,有走,也有滚,雪浅的地方他就瞭开长腿,雪深的地方,他就滚上一阵,越过深雪地带。

天色渐渐昏暗,杨子荣留的记号仍无尽头。

孙达得心焦得浑身发热,心里老翻腾着:“时间!时间……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我完成任务的时间只剩三天了……”

这短促的时间和焦躁的心情,更加激动了他为党工作的高度的责任心,给他增加了力量,疲劳逐渐地在他身上被驱逐了。

可是每走一步又给他带来了另一种更担心的情绪,“杨子荣同志到底怎么样了呢?出没出危险呢?快走!只有快到联络点,一切才会明白。”

此刻他的腿由松软变得绷紧,力气增加了,速度加快了。他边走边张望,来到一个小山包的边缘,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棵周围没有大树遮盖的小树,小树人头高处的树权上,搁着一块什么东西。他顿时乐得跳起来,但他又马上沉住了气,“不能冒失,看看……”他赶忙蹲在一棵树下,仔细地向四周窥觅了一阵。当他确信没有敌人埋伏之后,便拼命地爬上去。“找到了,找到了!好顺利!”

他一面拿下树杈上的那块黑石头,一面急急地在树干上到处摸索。也许是由于心急,一时竟找不到他要找的地方。孙达得又是一阵心跳,担忧起来:“难道杨子荣同志没做完他的全部联络准备工作就……”在这一愣神的瞬间,他忽然瞧见就在他眼前的树皮上,有一处有点异样,赶忙伸手一按,那树皮竟活动起来。“妈呀!你①在这里!你②怎么不说话呀!”孙达得高兴得心快跳出来了,他伸手拔出匕首,叭的一声,把匕首刺在那块树皮上,然后轻轻撬了撬刀尖,往外一拔,一片香烟盒大小的树皮,随着他的匕首脱落下来。同时,从里面滚出一小卷白白的桦皮膜卷来。孙达得赶忙拾在手中,狠狠地把它握了两下,“哎!哎!你③可来了!”他抬起头遥望着北边,“老战友,英雄!你④成功了!”接着,他小心地把它装入怀中,长喘了一口气,眼睛向四处一看,林中像死一样地静,黄昏笼罩了下来,而疲劳也像黄昏一样,袭上他的心头。

腿也软了,好像现在挪动一步,都是十分困难的。“真需要休息一下,哪怕是一点钟也好。”

他不由自主地就要倒下,屁股刚一着地,立即发现他眼前一百米外的一棵大树下有一座四合的雪墙,孙达得微微一笑,“嘿!还有座避风墙,享受享受!”他手一按地,想直起腰来,可是腰腿已经酸疼酸疼,腿关节格格直响。

他挪动沉重的步子,忍住腰酸腿疼,慢慢地走近雪墙,一下倒在雪墙里,立刻就要朦胧入睡。

忽然剑波亲切的面容,浮现在他的眼前,剑波紧握着他的手,“达得同志,给你的时间只有六天,六天完不成你七百里雪地的联系,那么我们将会失去任何有利的时机。记住!时间就是力量!你去吧!祝你成功!”

孙达得蓦地跳起来,心脏紧张地跳动,他想着二○三首长临别时的叮咛,他的眼睛亮了,目光戳穿了大地的昏暗,他凝盯着围在自己身旁的雪墙。他抓起两把雪,抹在自己的脸上搓了一阵,刺骨的凉意提起了他的精神。

“走!今天已经三整天了,不能因我孙达得失去了有利时机!走!越快越好!”

他鼓足了力气,瞪大了眼睛,刚要开步走,突然雪墙上隐约的花纹吸引住他的视线,他贴近了雪墙俯首一看,一个粗大的手印,印在雪墙上,这才恍然明了这雪墙是杨子荣的劳动。孙达得心里一阵热乎,自语道:

“老战友,我已经来了!为了胜利我马上要返回去。”他把自己的手按在杨子荣的手迹上,“来!老战友,咱们握握手吧!同志,再见!”

孙达得掏出饭团,吞了几口,瞭开大步,奔向回路。高大的身影,没入昏暗的森林里。

(节选自曲波《林海雪原》第十七回“借题发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提到“整三天”“只剩三天”“已经三整天”的表时间的数字,凸显出孙达得完成任务的意志坚定、责任心强的形象特点。
B.文章中在“难道杨子荣同志没做完他的全部联络准备工作就……”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遇难”,表现出对革命同志的担心忧虑。
C.孙达得在发现那棵独特的小树时,“蹲在一棵树下,仔细地向四周窥觅”,这一举动写出了斗争环境的恶劣和作为侦察员的机警。
D.文章开头写孙达得在积雪中前行,时走时躺,连滚带爬, 一方面表现出气候条件之恶劣,另一方面也写出侦察之路上的狼狈不堪。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地好像存心和他找麻烦”和“像一匹拉车被陷住的马”分别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孙达得在茫茫雪原中行进的艰难。
B.节选文本中杨子荣并没有正面出场,而是通过孙达得的行动轨迹暗示了杨子荣的活动,这一侧面描写符合杨子荣打入敌人内部的身份特征。
C.文中划线句中①②③个“你”以拟人手法来指情报,写出了孙达得的激动兴奋;第④个“你”指杨子荣,用第二人称表现对战友的亲密。
D.文章倒数第二段以孙达得与雪墙上的掌印握手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战争年代里战友们之间彼此的默契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
8.小说节选部分为什么在写孙达得获得杨子荣留下的情报后,还要写他发现了“一座四合的雪墙”?请说说你的理解。
9.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其描写方法多样。请梳理本文节选部分用到了哪些心理描写的方法?并联系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2023-04-15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机尽故宋,卫效惮父。秦兵已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标出。

蚕 A 食 B 魏 C 尽 D 晋 E 国 F 战 G 胜 H 暴 I 子 J 割 K 八 L 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与“夫子之谓也”(《齐桓晋王之事》)中的“谓”含义不同。
B.“劫王以多割”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
C.“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文中的“十仞之城”是指城墙不算太高。
D.“从是以散”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燕两国分别在对抗秦齐时,即使打了败仗也不割让土地,故最终收回了都城,保全了国家。
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一味割让土地不能阻止秦国用兵。
C.须贾引用《周书》言论,表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认为上天的宠幸会是常态化,还是要实事求是。
D.楚、赵两国在看到魏国与秦国交好后,一定也会争着对秦国好,他们的联盟就会很快分崩离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
14.须贾为了魏国的安危而游说穰侯,并最终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困,你认为打动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几条?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条概括。
2023-05-08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

史达祖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

【注】①《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②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早年任丞相韩佗胄幕僚。③苏门啸:阮籍曾登苏门山而长啸,以此喻高士情趣。④稷穗:出自《诗•王风•黍离》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门啸”和“歌眠酒酣”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是仰慕高士的隐逸和狂放,后者是陪伴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
B.“风沙短帽”指冒着风沙去往北方作万里之行,以“敢辞劳”三字,表达了自己是公务在身、不得不行的万般无奈意绪。
C.“同社诗囊”和“小窗针线”写出了两种情感,前者是写诗社朋友结社吟诗的友情;后者写妻子拈线缝衣伴读书的深情。
D.下阕的结尾以“吴霜染鬓”写久居江南而年华老去,“验愁多少”写两鬓白发见证了自己青春年华已经悄然流逝的愁情。
16.诗人抒情至深,常会表现为长歌当哭、泣极反笑甚至正话反说的深沉蕴藉。作者作为南渡名士,在词中是如何表现这般深情的?请结合本词上下阕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虎视眈眈的强权外敌,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幻想,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到“暴秦”的贪得无厌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写出了六国的软弱无能和秦国的步步紧逼。
(2)杜甫晚年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的浩瀚无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两句写出了宏伟的景色和阔大的意境。
(3)古人临水常有时光流逝之慨叹,如孔子就曾面对河流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1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风云变幻、世事喧嚣,作家学者们像一棵棵树,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沉静下心,坚持读书写作,坚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文学是阳光雨露,是人间烟火,是坚定我们内心的精神支柱,因而是一切一切的底蕴和基石。

刘心武的《羊角灯胡同》通篇百分之九十都在写恭王府、《红楼梦》和清王朝的羊角灯等生活零碎,你以为他就是在写这些陈年老事,摆古论今,正读得          ,殊不料他在篇末笔锋一转,道出“流年碎影荡漾心头,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忆”。卓然的《冬缸凝兮夜何长》把记忆中的腊月夜写得何等温馨,那时生活在小山村的农民们虽然贫穷,但并非没有精神境界。你看,爷爷们“云古三国”,奶奶们“破谜儿”,父亲唱《龙头案》,母亲讲白娘子……他们          乐即是甜,特别是在回忆中,苦也是甜。

这几年一直在做中国文化功课的还有穆涛,他梳理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回顾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视野大开大合,格局纵深广阔。对照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属于个人的          ,这是认真读书的结果,也是边写作边升华自己的过程,这从他的散文《季节里的中国原理》中可见一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各项修改正确的是(     
A.他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回顾华夏文明的演进脉络,格局大开大合,视野纵深广阔。
B.他回顾华夏文明的演进历史,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视野纵深广阔,格局大开大合。
C.他回顾华夏文明的演进脉络,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格局纵深广阔,视野大开大合。
D.他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回顾华夏文明的演进历史,视野大开大合,格局纵深广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既形象生动,又准确严谨。请联系句子内容进行赏析。
2023-04-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教育中,重训练轻兴趣、重规训轻个性的现象仍然突出。教育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一些学者在谈论教育时,往往将教育和训练区分开来,认为训练非教育,甚至反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旨在培养个人健全的理性,使其能有效参与文明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做出独立且负责任的行为;训练则只重视灌输教条,倡导服从规则,鼓励惩罚,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潜能,容易遏制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从而违背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然而,这种认识或许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良好的科学训练是获得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像练习书法,没有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就不可能提高书写能力,就无法达到成就的卓越。教育教学中蕴含了复杂的思考体悟过程且能够引发人类高阶精神和自我意志的参与和增强训练者的思维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当然不是生物性条件反射。

实际上,对待兴趣也须要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真正的兴趣需要不断提炼、持久训练和积极引导,从而使其真正形成并加以完善。单纯依靠“发展兴趣”难以完成教育目标。训练也需兴趣提供支撑,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事实上,高质量教学既需要兴趣,又需要训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字数在15字以内。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05-07更新 | 28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文阅读I《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中引用了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的一句话:“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材料二:ChatGPT聊天机器人突然火爆,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热潮。它能进行文字翻译、文案撰写、代码撰写等工作,不少人感慨人工智能带来了高科技的便利;随着ChatGPT热度“狂飙”,很多人甚至断言,“一觉醒来,你可能就失业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有何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4-15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写作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媒介素养  人工智能  科学精神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