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5-04 1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③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④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所代表的,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⑤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⑥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之中。文学如果要描述这些事物,表现人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处理这些附着在事物或人的行为之上的话语,对它们展开分析,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关系。否则,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

⑦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自我意识的过剩。当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法呈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⑧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辩证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的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

(摘编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材料二:

议论在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或升华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或概括整部作品的价值,或加入作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或直接评论作品本身,或表现作者的政治、教育观念,或抨击时弊,或间离读者的情绪,如萨克雷在他的小说《名利场》中不断提醒读者:书中的人物是他制造的傀儡。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是不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的,甚至是摈弃小说中的议论成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议论,或者说绝对没有如西方长篇小说中的那种议论。如果说有,就是用诗,如《三国》借用前人的诗来评论书中历史人物。严格地说,只有《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作者。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何以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罕有呢?第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关。西方古典长篇小说无议论,到文艺复兴时才有。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文化进步了,作家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小说也体现出这种变化。第二,受传统影响。西方有以议论入小说的传统,中国没有。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第三,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摈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

(摘编自李万钧《关于议论与纯小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是小说和故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作用丰富多样;议论的使用由来已久,延续至今。
B.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往往在小说叙事中插入议论,曾遭到人们批评。
C.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这种偏见是十分荒谬的,它违背了文学史基本常识。
D.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则罕有,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比“讲述”好,这类当代小说创作的箴规未必公允,须辩证分析。
B.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因此,现代小说中议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
C.那些凭借重重悬念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悬疑、侦探小说,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
D.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属于排斥“议论”的纯小说,这是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与文化传统的桎梏决定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三段分论点的一项是(     
A.我的职责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果戈理)
B.福音书里的不要议论一语在艺术中是十分正确的:你叙述,描写,可不要议论。(列夫·托尔斯泰)
C.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拉法格)
D.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搀入作者论断。(黄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祝福》中有如下一段议论:“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0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子猷[注]

何其芳

难道天已要亮了吗?

从动了一下的棉被的边缘上滑进一丝冷气,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这时已能肯定地在心里说一个字了,那个字是:

雪。

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再从窗子平望出去,望得见的只是白色,在黑夜里显出澄静。在室内轻轻巡行一周,最后把门闩推开。随着门的开,是一声,筼青!

来的是一个清瘦的童子,和他手里的一个黝色的陶壶。

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又轻轻在堂室内走着。重新凝睇窗外: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就只感到不已够了吗?他心里做一种聪明的微笑,脚步不自觉地重了起来。

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

举起眼。远远的,那个方向,使他想起戴安道。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的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

是这雪!

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

王子猷和童子筼青在一只船里。船小小的,然而清洁使它不觉得窄促,没有一片帆,一半舱篷来遮蔽它向圆圆的蓝的天空仰视。幽暗的水柔滑地抚摩过它身边,流着永远的静寂。

天亮。

灰暗的黎明告诉一切将有一个冬季的阴天。

王子猷从桨打起的水花里望到河岸,从河岸的丛林里望到天边,天边就似乎在丛林的枝巅。

划拢岸去。

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王子猷望着这一径白雪,不忍踏上它,又想踏上它,最后,一步步向前走去。

出了林,是平坦的田野。有短短的木桥,有冰锁的小溪,有一声声鸡啼夹着凄冷,有一家家晨炊的烟袅上天空。

路从一家草屋的前面过身。那门前的土坝上,站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

两位走路的先生真早。一个笑着招呼。

王子猷停住脚步,向农夫说,我们是从山阴来的,打算去访一个朋友。

在什么地方?

剡县。

不想歇歇脚吗?我还可以给两位先生准备早饭,如不嫌——

那么,恭敬不如从命。

到灶屋去坐,有火,暖和暖和吧。

所谓灶屋就是左手边现着更阴暗的门。

一个两眼的灶占了屋的一角,灶门已亮着火光,流出湿柴的味,灶背已有一个中年的女人在做饭。

这两位先生是从山阴来的,将在我们这里吃早饭。

女人放下做着的事,带一点忙乱到堂屋去搬板凳。

坐定,男人陪着说话,女人仍带一点忙乱跑进跑出,拿东拿西,做着早饭。

今年雪真大。

是的,明年一定是很好的年成。

真是扰乱了你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在饭菜上多些麻烦。

没有的事。便饭便饭。

饭要熟时,那女人问:

午郎呢?

一定在外面耍雪。我去喊他。男人起身。

外面是午郎”“午郎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答应的声音。

孩子带着顽皮的神气跑进来,看见两个生人,瞪着惊问的眼,不动,一双红红的手。

女人从堂屋摆了碗筷进来,走近孩子——

你瞧,你一双手!

妈,我冷!多么习惯的依托的声音!

女人用大大的粗黄的手握住小孩向她伸出的小手,完全包没了那红红的两拳,谁教你耍雪的!

饭桌上,有炒的鸡蛋,还有肥的腊肉,大块的腊豆腐干,这显然是为贵客而准备的菜。吃了饭,他说着赶路的话告辞。主人是这样好,不肯收钱,只很客气地收了一声谢谢

也许戴先生这时还高卧着吧。

为什么快乐像一阵轻轻的风飘过人的心里,跟着就扬起怅惘的尘土?为什么人要伸手去捉那轻轻的风,而又不愿捉着的是一握尘土?

他想起他做官时是怎样不管那些属于官的俗事。为着完全适意,才连那仅是一个挂名的官也抛弃了。想起出都时,在都下偶遇桓伊的那夜,桓伊是怎样为他吹了三弄笛,主客不交一言而去。这些故事,是一般人士都知道并且传说着的故事,而他,在往次,忆及时也在心里泛起凉幽幽的微笑。但这次!

他沉思着伸出一双红色的小小的手。

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

这样走着到哪里去,他猛意识到。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

回去吧。

不是到戴先生家里去吗?不是已到了吗?

我原是乘兴而来的,兴尽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着戴呢——

他自己听到语尾有一点颤抖,一点哽咽。

(有删改)

[注]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即王微之,“书圣”王羲之之子。小说并未拘泥于原作中王子猷诞漫的个性,而赋予人物更复杂的情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猷的感受细腻而敏感,棉被边缘上滑进的冷气,窗外映进来的皑白、澄静的亮度,让他意识到下雪了。
B.筼青送来了酒,并问要不要下酒物,而在王子猷看来,窗外的雪景足可以下酒,可见二人在心灵境界上的差异。
C.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写王子猷回忆自己做官之前的生活状况,他曾经过着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生活。
D.小说中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这些对话整体上不但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其性格特点,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7.关于文中王子猷到农家歇脚吃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夫的热情招呼和诚意邀请下,王子猷走进农家,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B.女人“带一点忙乱”搬凳子,跑进跑出拿东西,表现出她的热情与真诚。
C.“谁教你耍雪的!”这是母亲在责备孩子,写出了孩子的顽皮与叛逆性格。
D.农人一家的古道热肠和温馨的气氛,为后文王子猷思想情绪的转变张本。
8.雪夜醒来到最后放弃访戴,王子猷的情绪不断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小说中也多处写到雪,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耶?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

(选自《吕氏春秋·贵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B.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C.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D.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为君之患也”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B.“使人以币先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币”字含义不同。
C.“不若审之”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两句中的“审”字含义不同。
D.“彼且奚以此之也”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先提出贵生的观点,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之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以各种职官不能擅自做事,一定要有所约束作比,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B.子州支父拒绝了尧要把天下让给他的请求,子州支父给出的原因是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而且现在自己身患疾病,正要治疗,无暇顾及天下的治理。
C.越国人没有国君,便想方设法将逃到山洞中的王子搜逼出来,让他做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很无奈地感叹,为什么偏偏让自己来担任这个职位。
D.颜阖安于贫贱,鲁国国君听说他德才兼备,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当得知使者是来请他出山做官时,他就巧妙地使了个脱身之计溜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2)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14.文章最后一段举了“隋侯之珠”的例子,和第二段的众多例子是否重复?为什么?
2023-05-02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辛弃疾

洗尽机心随法喜。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谁与先生宽发齿?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心”指机谋之心。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16.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