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88674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子猷[注]

何其芳

难道天已要亮了吗?

从动了一下的棉被的边缘上滑进一丝冷气,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这时已能肯定地在心里说一个字了,那个字是:

雪。

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再从窗子平望出去,望得见的只是白色,在黑夜里显出澄静。在室内轻轻巡行一周,最后把门闩推开。随着门的开,是一声,筼青!

来的是一个清瘦的童子,和他手里的一个黝色的陶壶。

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又轻轻在堂室内走着。重新凝睇窗外: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就只感到不已够了吗?他心里做一种聪明的微笑,脚步不自觉地重了起来。

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

举起眼。远远的,那个方向,使他想起戴安道。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的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

是这雪!

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

王子猷和童子筼青在一只船里。船小小的,然而清洁使它不觉得窄促,没有一片帆,一半舱篷来遮蔽它向圆圆的蓝的天空仰视。幽暗的水柔滑地抚摩过它身边,流着永远的静寂。

天亮。

灰暗的黎明告诉一切将有一个冬季的阴天。

王子猷从桨打起的水花里望到河岸,从河岸的丛林里望到天边,天边就似乎在丛林的枝巅。

划拢岸去。

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王子猷望着这一径白雪,不忍踏上它,又想踏上它,最后,一步步向前走去。

出了林,是平坦的田野。有短短的木桥,有冰锁的小溪,有一声声鸡啼夹着凄冷,有一家家晨炊的烟袅上天空。

路从一家草屋的前面过身。那门前的土坝上,站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

两位走路的先生真早。一个笑着招呼。

王子猷停住脚步,向农夫说,我们是从山阴来的,打算去访一个朋友。

在什么地方?

剡县。

不想歇歇脚吗?我还可以给两位先生准备早饭,如不嫌——

那么,恭敬不如从命。

到灶屋去坐,有火,暖和暖和吧。

所谓灶屋就是左手边现着更阴暗的门。

一个两眼的灶占了屋的一角,灶门已亮着火光,流出湿柴的味,灶背已有一个中年的女人在做饭。

这两位先生是从山阴来的,将在我们这里吃早饭。

女人放下做着的事,带一点忙乱到堂屋去搬板凳。

坐定,男人陪着说话,女人仍带一点忙乱跑进跑出,拿东拿西,做着早饭。

今年雪真大。

是的,明年一定是很好的年成。

真是扰乱了你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在饭菜上多些麻烦。

没有的事。便饭便饭。

饭要熟时,那女人问:

午郎呢?

一定在外面耍雪。我去喊他。男人起身。

外面是午郎”“午郎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答应的声音。

孩子带着顽皮的神气跑进来,看见两个生人,瞪着惊问的眼,不动,一双红红的手。

女人从堂屋摆了碗筷进来,走近孩子——

你瞧,你一双手!

妈,我冷!多么习惯的依托的声音!

女人用大大的粗黄的手握住小孩向她伸出的小手,完全包没了那红红的两拳,谁教你耍雪的!

饭桌上,有炒的鸡蛋,还有肥的腊肉,大块的腊豆腐干,这显然是为贵客而准备的菜。吃了饭,他说着赶路的话告辞。主人是这样好,不肯收钱,只很客气地收了一声谢谢

也许戴先生这时还高卧着吧。

为什么快乐像一阵轻轻的风飘过人的心里,跟着就扬起怅惘的尘土?为什么人要伸手去捉那轻轻的风,而又不愿捉着的是一握尘土?

他想起他做官时是怎样不管那些属于官的俗事。为着完全适意,才连那仅是一个挂名的官也抛弃了。想起出都时,在都下偶遇桓伊的那夜,桓伊是怎样为他吹了三弄笛,主客不交一言而去。这些故事,是一般人士都知道并且传说着的故事,而他,在往次,忆及时也在心里泛起凉幽幽的微笑。但这次!

他沉思着伸出一双红色的小小的手。

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

这样走着到哪里去,他猛意识到。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

回去吧。

不是到戴先生家里去吗?不是已到了吗?

我原是乘兴而来的,兴尽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着戴呢——

他自己听到语尾有一点颤抖,一点哽咽。

(有删改)

[注]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即王微之,“书圣”王羲之之子。小说并未拘泥于原作中王子猷诞漫的个性,而赋予人物更复杂的情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猷的感受细腻而敏感,棉被边缘上滑进的冷气,窗外映进来的皑白、澄静的亮度,让他意识到下雪了。
B.筼青送来了酒,并问要不要下酒物,而在王子猷看来,窗外的雪景足可以下酒,可见二人在心灵境界上的差异。
C.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写王子猷回忆自己做官之前的生活状况,他曾经过着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生活。
D.小说中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这些对话整体上不但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其性格特点,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关于文中王子猷到农家歇脚吃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夫的热情招呼和诚意邀请下,王子猷走进农家,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B.女人“带一点忙乱”搬凳子,跑进跑出拿东西,表现出她的热情与真诚。
C.“谁教你耍雪的!”这是母亲在责备孩子,写出了孩子的顽皮与叛逆性格。
D.农人一家的古道热肠和温馨的气氛,为后文王子猷思想情绪的转变张本。
3.雪夜醒来到最后放弃访戴,王子猷的情绪不断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小说中也多处写到雪,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困,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答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3.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23-04-07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催粮差

赵树理

抗战以前,还没有咱们解放区这统一的进税制度,征收田赋,还是用前清的粮银制,俗话叫“完粮”,也叫“点粮”。每次开了征以后不几天,县政府就把未完粮的户口,随便挑一些,写成一张单子,并且出一张拘人的票,把单子粘在后边,派个差人出来走一趟,俗话叫催粮。

从票上看起来,有些很厉害的话,什么“……拖延不缴,殊属顽忽,着即拘究……”。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是红沙岭一户叫孙二则的人家。

天将黑时,他赶到了红沙岭,碰上一女孩,他让女孩找来了邻长刘老汉,询问孙二则在哪,邻长说孙二则已经去世,但他的孙子孙甲午在。就是崔九孩碰上的女孩黑女的爸爸,邻长让女孩找来了他爸爸孙甲午。

九孩问刘老汉道:“这就是孙甲午?”刘老汉答道:“就是!”

九孩再不往下问,掏出小铁绳来套在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铁锁蹦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黑女看了几眼,虽说不认得是什么事,可也觉着不对,扭头跑了。

刘老汉问道:“老头,究竟是什么事?”

九孩道:“不忙!有票!”说着用脚踩住铁绳头,掏出票来,念道:“……迁延不缴,殊属顽忽之至,着即拘案讯究……”又从单上指出孙二则的名字道:“这是你爷爷的名字吧?”甲午不识字,刘老汉看了半天道:“是倒是……”

才念了票,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看了看甲午,向刘老汉哭道:“大伯!这……这叫怎么过呀!黑女他爹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

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

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

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老头不要急!天也黑了!就住这里吧!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的起身啦!”

又向甲午老婆道:“不要哭了!回去给人家老头做些饭!”九孩道:“倒不是说那个!今年不比往年,粮太紧!”虽是这么说,却又返回去坐下了。甲午老婆见暂且不走了,就向刘老汉道:“大伯!这事可全凭你啦呀!我回去做饭去。”说了就拉着黑女回去了。

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

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他想这人放不得,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来随便歇歇,咱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去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

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黑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来问情形。

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钱,祭送祭送就没事了。”大家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全凭你啦!”

饭成了,做了一大锅,准备请大家都吃一些,可是有好多人不吃,都说小家人吃不住这样破费。

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邻长。邻长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费,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钱吧!”

一块钱那时候可以买二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他看不起这个。他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

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

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做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揍一顿板子?”

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

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一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

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哪”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

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

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

(1946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细节描写,如“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刻画出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迷惑神态。
B.小说描绘了村民与崔九孩斗智周旋的场面,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官差的某些做法比较熟悉,可以相机行事。
C.孙甲午看到五块大洋还不能打发走崔九孩时,假意说要随崔九孩到城里去坐牢,崔九孩不愿放过即将到手的钱,便放了他。
D.文章结尾划横线的句子,“塞”“装”“掏”“开”“解”一气呵成,连用5个动词,体现了崔九孩动作的熟练,说明他经常做这些动作。
2.《催粮差》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叙事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粮差》采用民间说书人的叙述方式,带有幽默趣味。比如崔九孩把孙甲午锁住后,说“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
B.赵树理在叙述性的话语中贯穿了自己的情感倾向,这一点在《催粮差》和《小二黑结婚》中都有所体现。
C.《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读者能够纵观事件全貌,洞察人物心理;采用连贯叙述,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叙事。
D.《催粮差》以情节结构为中心,叙写了崔九孩锁拿孙甲午、刘老汉等人筹借钱款、崔九孩拿走钱款的故事。
3.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请结合文本中的“谈话”,分析崔九孩和刘老汉的性格特点。
4.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3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嘱

侯发山

当林平接到三叔的电话,匆匆忙忙回到老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气息。其实,在他接到电话时,就知道父亲已经咽气了。当时,他还心说父亲这下可以不受罪了。

林平踏进家门的时候,院子里来了不少人,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林平知道,他们是来帮忙的。看到眼前情景,林平有点歉疚。在乡下,无论哪一家办白事,还是喜事,不用主家叫,乡亲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这,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平时老家乡亲们办事,父亲不忘给他打电话,可他总说忙,从没有回来过。难道自己真的是忙?现在想想,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能够回来的。

看到林平,三叔紧走两步迎上前来,又看了看他身后,说,就你一个人回来了?听三叔的口气,有责备的意思在里边。

林平忙解释说,三叔,乐乐上午考试,下午玉梅跟乐乐一起回来。

反正人已经没气了,不争这一时半会儿。三叔的表情很漠然。

林平不知道该怎么接三叔的话,他扭头看到父亲身上盖着一个褪了色的旧床单。

三叔并不是林平的亲三叔,是父亲的老邻居。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的穿衣打扮。在他的印象中,就给父亲买过一顶帽子,一件棉衣,还有一双拖鞋。林平慢慢走上前去,抖着手缓缓揭开了盖在父亲身上的床单。父亲一改往日胡子拉碴的形象,颧骨高耸,眼睛紧闭,嘴巴大张着,似乎还有话要交代。

林平从未认真端详过父亲。细究起来,不是没有时间,是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此刻,他仔细打量着父亲:花白相间的头发,刀划过似的皱纹……林平觉得熟悉而又陌生。

爹,您为什么不写点只言片语留给我呢?有这想法后,林平马上觉得有点苛刻父亲了。乡下人,哪个写过遗嘱?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常年不捏笔,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特别是父亲,老实巴交的,更不会写遗书。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天,大中午的,自己跟几个朋友正要去酒店喝酒,父亲风尘仆仆来了。他从随身背的布袋里掏出两个鸡蛋。身边的同事还偷偷捂着嘴笑。林平很生气,爹,您这是干什么?父亲用袖子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煮的鸡蛋……

三婶捅了捅林平,悄声说道,小平,哭啊。

办丧事,要的就是哭声。林平没有兄弟姊妹,他不哭没人会哭的。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后来,为了供林平上学,父亲走村串巷捡破烂。林平学习很刻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读到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农忙时,林平有时回不来,都是父亲一个人忙活。父亲是个种庄稼的好手,春种秋收、犁地扬场样样精通。上个月还打电话,说豆角、茄子都长成了,鸡蛋也攒够了一罐,让他回去拿……怎么事先没有一点征兆,说走就走了呢?

父亲在村里口碑很好,谁家有个大小事,不用人家请,他就跑去了。主家有多少客,该买多少菜,父亲一琢磨就有了。既让客人满意,也让主家撑足了面子……父亲每次赶集回来,都要捎一些水果糖,一进村见人就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每人两颗。

以后小平就再也吃不到大哥种的菜了。三婶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而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三婶说的大哥就是林平的父亲。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林平眼里的泪越聚越多,终于唏噓有声地哭起来。

在林平哭的时候,三叔安排帮忙的人,谁谁去挖坟墓,谁谁去垒灶台,……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一点安排不到就要出纰漏。

等到林平哭足哭够,停住不哭了,三叔才从灵前拉起林平,说,入土为安,还是议议咋办后事吧。林平怔了一下,三叔,我没经过这事,您做主办吧。

三叔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你爹都铺排好了,你再看看有啥补充的没有。

林平接过一看,字迹写得歪歪扭扭,但还能看清,看得出一笔一画还是很认真写的:

小平,我的饭量越来越少,我不敢上医院,上医院又得花钱。再说,花钱也治不好,我的病我知道。知道你忙,也没给你打电话。我感觉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还是把丧事考虑一下吧,省得到时你着急……若是每年清明节回不来,就在十字街头,对着老家的方向,烧烧纸,磕磕头就中。

是父亲写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写这张纸条不知道花费了多长时间。看来,父亲在走前就把一切事宜安排好了。三叔又甩给林平一个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上面的图案都看不清了,看来是有些年头了。

林平接过来,打开一看都是皱巴巴的钱,各种面值的都有。

三叔说,我们已经查过了,两万八千七百六十五元四角。

林平抖了抖手里的方便面袋子,说,三叔,这是谁的?

三叔叹了口气,说,在你爹的枕头下发现的,应该是他的,这张条子是跟钱放在一起的。

“啪嗒”一声,林平手里的塑料袋掉到了地上,如同砸在了他的心上。他裂开嘴呜嗬呜嗬地哭开了,越哭声音越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林平家乡,无论谁家有了喜事、白事,乡亲们都会前来帮忙,这似乎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规矩,从中则可见民风之淳朴。
B.当林平解释自己一个人回来奔丧的原因后,文章说“三叔的表情很漠然”,其中蕴含了三叔对林平这一行为的不满。
C.母亲去世后,全家的负担都落在父亲身上,林平也比较懂事,学习刻苦努力,一步步考上大学,最终留在了城里。
D.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因怕花钱不愿去医院,却给不知孝道的儿子留下两万多存款,让父亲这一形象充满悲剧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将不识几个字的乡下人写的字比喻为“蚯蚓爬”,生动贴切,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B.该篇小说主要写到“父亲”“林平”“三叔”等人物,人物关系比较明晰,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但却含意深刻,引人深思。
C.从前文林平希望看到父亲的“只言片语”,到最后看到父亲的“遗嘱”,情节连贯,可见“遗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了全文。
D.“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以近似戏谑的口吻表现农村人对置办丧事的重视,语言在质朴中略带诙谐。
3.文章在顺叙中插入父亲生前的有关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2-07-18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