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5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晓鹰:话剧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舞台艺术,自1907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110多年。“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一直伴随着中国话剧110多年的发展历程。

当今中国的话剧舞台丰富多彩且有许多深度创作,已经在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上扩展出了广阔的伸展空间,已经具有了成形的现代样态、开阔的国际视野,当然也具有了像样的娱乐身段。但中国话剧从文化意义上真正成为民族的艺术,或者说中国的文化底蕴、戏剧传统在现代话剧艺术中创造性体现、创新性延续,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浸润其中”“整体呈现”的程度和境界。

有一种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话貌似有道理,但其实并不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因为所谓“民族的”,如果没有广泛的普遍性、深刻的人类性,就不可能是世界的;所谓“传统的”,如果没有当下的生命活力和与本文化圈之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现代性。

中国话剧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民族化”的实践探索,包括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在内的许多前辈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与深入的论述,至今已经有60多年。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的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

在这个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思考和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叫做“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中国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包括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戏曲等等。当这种“中国意象”被强化渲染的时候,常常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形象冲击力和戏剧性情感震撼力,它是一种饱含诗情哲理的象征性舞台形象,是一种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中国意象”,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特质,即所谓“现代表达”。“现代表达”的关键在于,这个“中国意象”要体现目有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要传递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

(摘编自徐芳访谈《王晓鹰:让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的“民族化”+“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中国戏剧人引进源自西方的戏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以话剧形式,展现中国传奇

外国人赞赏中国戏曲,最初多因新奇,把它看作遥远东方的神奇技艺,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他们观看中国话剧时,差异感和惊诧性则大为降低。由此,外国人看中国话剧,更能引发他们的观赏兴致,更有对话空间和交流契机。话剧《茶馆》在西方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西方人不仅看明白了《茶馆》,还懂得了剧中人的孤独和悲苦,他们在王利发“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的人生境遇中,理解了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艺术默契,《茶馆》因而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以中国声音,增进理解互信

合作与交流总是相伴而生,“请进来”,与“走出去”相辅相成。仅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例,就曾邀请多位国际一流导演来华进行艺术交流与合作,产生多部优秀戏剧成果。与此同时,中国话剧的海外影响力逐渐增强,曹禺的剧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英、法、美、日、韩等国多次演出。俄罗斯契诃夫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戏剧节、德国柏林戏剧节、西班牙欧洲儿童戏剧节上,也逐渐出现中国话剧、儿童剧的光彩形象。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优秀艺术的国度,戏剧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中外戏剧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合作逐渐增多,赴海外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通过观剧,与剧中人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理解,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灵距离。

以艺术魅力,刻写文明记忆

文明交流互鉴应建立在平等对话、润物无声的基础上,因为平等,交流才能达成;因为善意,交流才会真诚。中国话剧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秉持以史为鉴的创作思路和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拥有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在向海外观众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和中华文明精粹的神韵风采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2011年,中国青年导演黄盈的话剧《黄粱一梦》在阿维尼翁戏剧节连演24场。该剧吸纳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方法,寻找带有戏曲特色的中国式肢体表达。简约的布景、中国戏曲式服装、台口上煮饭的热气、讲述人娓娓道来的唐代传奇,充满着哲理意味。

中国话剧在国外的演出,赓续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创作者注重从民族艺术资源中寻找创作灵感,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彰显东方关学的卓越性和独特性,开创文化融通、文明互鉴的美好前景。

(摘编自宋宝珍《让世界感受中国话剧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话剧从西方传入中国的110多年以来,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一直与之相伴而生。
B.只要在剧中注入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戏曲等因素,话剧就会成为“世界的”。
C.与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等艺术家追求“民族化”不同,王晓鹰又提出了“现代化”的主张。
D.近年来,中外戏剧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通过观剧,与剧中人产生共鸣,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的话剧舞台丰富多彩,在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深度创作,具有了成形的现代样态。
B.“中国意象”在剧中经过强化渲染成为“诗化意象”,往往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形象冲击力和戏剧性情感震撼力。
C.“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关键,要体现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传递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
D.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黄粱一梦》以中国戏曲式服装和深刻的哲理折服了观众,证明了中国话剧的魅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B.中国戏曲的态度是坦白承认是在演戏,老老实实承认演戏是对生活的艺术模拟,不是生活本身。——张赣生(中国导演)
C.话剧向戏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丰富并进一步发展话剧的演剧方法;二是为某些戏的演出创造民族气息较为浓厚的形式和风格。——焦菊隐
D.如果你想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那就让它像开始时那样,一直保持到剧终,形成独特的风格。——贺拉斯(古罗马诗人)
4.《茶馆》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请结合材料概述给出这个评价的原因。
5.假如你校邀请著名导演王晓鹰到学校做一场题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的报告,请你谈谈对“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理解。
2023-06-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到了端午。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翻悔回来,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祖父明白那个意思,是翠翠玩心与爱心相战争的结果。为了祖父的牵绊,应当玩的也无法去玩,这不成!

祖父含笑说:“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的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我记性并不坏到这样子,把你答应了我的即刻忘掉!”祖父虽那么说,很显然的事,祖父对于翠翠的打算是同意的。但人太乖了,祖父有点愀然不乐了。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

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

翠翠把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

祖父心想:“你总有一天会要走的。”但不敢提这件事。祖父一时无话可说,于是走过屋后塔下小圃里去看葱,翠翠跟过去。

“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

“好,翠翠,你不去我去,我还得戴了朵红花,装刘老老进城去见世面!”

两人都为这句话笑了许久。

祖父理葱,翠翠却摘了一根大葱呜呜吹着。有人在东岸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占先,便忙着跑下去,跳上了渡船,援着横溪缆子拉船过溪去接人。一面拉船一面喊祖父:“爷爷,你唱,你唱!”

祖父不唱,却只站在高岩上望翠翠,把手摇着,一句话不说。

祖父有点心事。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祖父是一个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年的人,但在人事上的自然现象,就有了些不能安排处。因为翠翠的长成,使祖父记起了些旧事,从掩埋在一大堆时间里的故事中,重新找回了些东西。

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也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使家中长辈快乐,也仿佛永远不会同家中这一个分开。但一点不幸来了,她认识了那个兵。到末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兵死了。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公平!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

那时还有个翠翠。如今假若翠翠又同妈妈一样,老船夫的年龄,还能把小雏儿再育下去吗?人愿意神却不同意!人太老了,应当休息了,凡是一个良善的乡下人,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全得到了。

他为翠翠担心。他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子想他的心事。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把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

前几天顺顺家天保大老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这心直口快的青年人,第一句话就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祖父用微笑奖励这种自白。一面把船拉动,一面把那双小眼睛瞅着大老。

于是大老又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唉,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

祖父慢条斯理把船掉了头,让船尾傍岸,就说:“大老,也有这种事儿!你瞧着吧。”究竟是什么事,祖父可并不明白说下去。那青年走去后,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于一个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翠翠若应当交把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

(选自《边城》第三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定了的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表现了祖父对翠翠不能坚守诚实品德的抱怨。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翠由懵懂到成熟的心理活动,语言含蓄,富有诗意。
C.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情态描写,对翠翠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老船夫已经七十岁了,能再陪伴翠翠几年,他心里没底,因此翠翠的未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并为此而焦虑。
7.关于文中翠翠与爷爷对话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孙二人的对话,表面上是端午节谁去看热闹的话题,实则表现的是亲情和爱。
B.祖孙二人的对话,温馨和谐,风趣幽默,亲切自然,表现了翠翠调皮乖巧的性格。
C.祖孙二人的对话,照应了端午节前的约定,为大老的出场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发展。
D.祖孙二人的对话,引出了二人各自的心事:祖父为孙女担忧,翠翠因青春萌动而迷惘。
8.文中插入翠翠母亲的故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沈从文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文章更近于小品散文,于描写同样尽力,于结构更疏远了”。请结合选文,谈谈《边城》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2023-06-21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早孤,母何氏更适人。密年数岁,养于祖母刘氏。密事祖母以孝闻。有疾则泣涕恻息,日夜不解衣带,膳饮汤药必自尝。及长,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治《左氏春秋》。博综艺学,善属文。

州辟从事,为尚书郎,转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人间自足。”汉亡,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以祖母年老,志在致养,不应。晋武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遣,于是密上疏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猥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及祖母卒,服终,复以洗马征至雒

未几,出为温令,数德陈教,政化严明。中山诸王每过温,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及密至,诸王过县,征求无艺。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中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式先戒本国望风自后,诸王过,不敢扰县。时郡从事贪冒,密恶之,尝与人书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在贾充辈也。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节高,弗劾也。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势位。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苟勖等恶之。出为汉中太守。未几,复免官,年六十四,卒于家。密有二子,赐,字宗石,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见赞于时。州别驾,举秀才,未行而卒。兴,字俊石,亦有文学。益州刺史罗尚辟为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

(节选郝经《续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②雒:都邑名.今址河南省洛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中无烦扰伏谁/明王孝思惟则/动式先戒/本国望风
B.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中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式先戒/本国望风
C.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中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式先戒/本国望风
D.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中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式先戒/本国望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B.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与“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意思不同。
C.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文中指州、县生员的专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早年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以孝顺祖母闲名。祖母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饭菜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成年后,拜谯周为师,品德优秀,被谯周的学生比作子游、子夏。他研究《左氏春秋》,广具各种知识文章典籍之学,善于写文章。
C.李密曾在蜀汉时做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然而蜀汉亡后,征西将军邓艾征招他担任主簿,晋武帝征招他做太子洗马,他都严词拒绝了。
D.李密为人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往往按公利标准评论与他交往的人的得失优劣,并且严厉地责备其人,自言对待别人没有厚此薄彼之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
14.李密为温令时有哪些可圈可点的言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023-06-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杨士奇

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

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

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

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策驭如康庄。

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

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
B.三四两句写蜀道凌空构架、高耸入云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
C.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
D.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
16.该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023-06-20更新 | 35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