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25 5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场。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倍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

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翥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的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

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

翻译始于语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沟通心灵,引发共鸣。傅雷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了几代人。其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找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英雄主义主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契合点。傅雷的选择出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翻译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价值。

傅雷的翻译启示我们,对“翻译”这两个字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翻译在文化、思想、社会和创造意义上的多元价值,让文字、文化与思想形成合力。事实上,文学翻译一直和文化“走出去”紧密相连。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去了,有国际影响力了,它的文学才会更为国际读者所关注。同样,真正走出去且能走进去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我们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也要注重这种思想性。无论译介思想典籍还是文学作品,根本目的是要沟通人类心灵,引发精神共鸣,互学互鉴,相互丰富。

(摘编自《人民日报》许钧《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

材料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峰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当代中国人经验世界、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回顾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推介与接受的历程,不仅有利于促进翻译界、出版界和学术界的沟通,加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读者的对话与交流,还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思考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进中国文学走进国外读者的阅读视野与内心世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提出,较之其他媒介,文学是沟通心灵、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接受,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不应局限在译本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译本之外因素的研究。例如,海外译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结缘的契机,译者的文学观与其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关系,译者对所译作品的推介策略与阅读接受效果的关系,海外译本的“当代中国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摘编查建国、仝薇《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霍译本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考虑了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吸引了受众,打开了市场。
B.霍译本、杨戴译本在不同时期呼应了读者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但杨戴译本更能展现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更胜一筹。
C.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现了英雄主义主题,作品饱含激情和光明,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的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D.查明建认为,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未来的翻译研究需兼顾二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西方译作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详略差异较大,这表明作者的论述重点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而非“引进来”。
B.材料一虽然讨论专业的翻译理论,但论证语言浅显明了,这与文章的刊载平台有关,作者考虑到了受众群体。
C.材料二中,张峰和查明建都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二人分别从文学翻译的作用和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内容和论证观点相近,都讨论了译本的翻译原则,也都肯定了文学翻译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3.“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根据原作和译本的特点拟定了四部译本的推广思路,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广效果可能不理想的一项是(     
A.《老子》译本除发行纸质本外,还应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生动形式,并着眼于输出国家的社会历史境遇,赋予道家思想以世界性意义。
B.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译本要着重宣传侠肝义胆的武侠文化和中国文化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强调“中国的《指环王》”这一称号。
C.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味》对食物描写细致入微,宣传译本时要着重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特点所蕴含的审美情致。
D.散文化小说《边城》的日文译本除了准确翻译小说情节之外,还应考虑贴近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体现小说中边城风光蕴含的悲情美。
4.优秀的翻译者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请结合材料分析。
5.《红楼梦》中诗文《葬花吟》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三个英文译本意思不同:林语堂译本为“一轮接一轮的打击”,杨戴译本为“自然的风霜雨雪冷酷”,霍译本为“霜如剑,风在屠宰”。其中,林语堂译本得到广泛认可。结合材料一对林译本和另外两个译本分别比较,分析林译本得到认可的原因。
2023-06-25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象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7.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8.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伐郑,克之。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晋人伐楚,三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第四》)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B.锡,赐给的意思,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意思不同。
C.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的“舍”意思相同。
D.过,过错,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打败了郑国,郑国国君亲自去见楚庄王,承认自己的罪过;楚庄王表示,是一些郑国大臣说了坏话,才致使自己出兵讨伐郑国。
B.将军子重认为楚郑之战,损失重大,如果不占领郑国,会白费民力;楚庄王则认为,礼义重于利益,而且征服百姓比占有国土更重要。
C.虽然晋国是强国,而且距离郑国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而楚国的军队已经疲劳,但楚庄王仍然决定与之交战,最终楚军打败了晋军。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争着承担犯错责任;晋国人认为楚国上下同心,三军协力,难以战胜,于是撤兵。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
(2)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
14.“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意为“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文中楚庄王的“柔亦不茹”与“刚亦不吐”分别体现在哪里?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三)

杜甫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杜甫身在秦州,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吐蕃又夺取陇西,位于陇东的秦州便成为边塞之地,时刻受到吐蕃的威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传道”二字,说明诗人尚未到过东柯谷,诗中所写皆为传说。
B.“深藏”二字既写明了东柯谷的地形特点,又能给人一种幽深静谧之感。
C.颔联写谷中幽美宜人的景象,既有青藤覆盖的居所,又有穿沙映竹的流水。
D.谷中的土地比较贫瘠,不能进行农业生产,但是能通过种瓜来维持生计。
16.宋代赵次公评价此诗时说:“意以东柯谷为桃源。”请结合赵次公的评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