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 高三 期末 2024-02-28 1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象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7.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8.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壁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选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不同。
D.“假”译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的“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楚王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治好,但若病在骨髓里,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的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是没有意义的。
D.用“道”的观点来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像是剩饭、赘瘤,会被人们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2024-02-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小题。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江上看晚霞

王士禛

彭泽县前风倒吹,三朝休怨峭帆迟。

余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

【注】①柳陌:两边长满柳树的道路。②此诗是王士禛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从广州北归,舟过彭泽时所作,《渔洋诗话》曾载其事:“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孤二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人告米尽,不恤也。”“小孤”即小孤山。③三朝:三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第二句,诗人描绘渔村美丽的环境,柳陌、菱塘,错落有致,显出一种宁静优美的境界,透出一种平淡悠闲的风致。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描绘了夕阳西下,江上风平浪静,落日的余晖染红江畔的柳树,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渔人打鱼归来,叫卖鲈鱼之场景。
C.第二首诗的第二句,写作者因“风倒吹”而泊舟“三朝”,拖延了归期,但作者全然不顾,泰然自若地说“休怨”,造成小小的悬念。
D.第二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江上看晚霞,以实写取胜;尾句以“小谢诗”蕴含晚霞映照“青山”的清丽之美。
16.请分析“余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2024-02-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