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7-01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一居民将大量退烧药连同其他药品一起扔在居民楼的垃圾桶里。另外,有网友反映自己网购的药品因到货较晚,失去了用途,不知如何处理。很多人不免有这种疑问:多余药品是否可以转卖?过期药品能否随意丢弃?

首先要明确的是,个人转卖药品涉嫌违法。药品是特殊商品,正确使用可以治病,不当使用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处方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必须在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出售。个人转卖处方药,患者服用后很可能出现用药安全风险。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销售药品应该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很显然,个人没有许可证,转卖药品属于销售药品行为,涉嫌违法。

还要明确的是,丢弃的药品属于危险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过期失效的药品属于危险废物。绝大部分西药都是化学合成药,随意丢弃后,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进而对人体和动物健康产生威胁。比如抗生素类药品不易降解,容易进入水体,误饮可能会中毒。药品过期后,药效明显降低,一些药物变质发霉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如果被不法商贩重新包装、重复销售,将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摘编自《剩余药过期药咋处理?莫乱丢,可回收,畅通道,理性购》,“人民日报评论”微博2023217日)

材料二:

近年来,为了推动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政府和企业一直都在探索、行动。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引导公众按标志投放废药品等有害垃圾,加大危险废物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力度。山东省威海市市场监管局修订了《威海市家庭过期药品回收销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家庭过期药品无害化处置长效机制,对定点回收门店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规范性检查,对达不到定点回收标准的门店,取消其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资格,保障过期药品回收安全、处置到位。

阿里健康创新“码上放心”药品追溯技术,让用户可以通过扫描药盒上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识别过期药。每年313日至331日,合肥、北京、广州、深圳、东莞、郑州等城市的居民均可“一键呼叫回收小哥”,让他们免费上门回收过期药。

有专家认为,要想从根源上减少过期药品产生,一方面药品包装改革应提上日程。建议修改相关法律,规定药品有限制地进行整包装销售。例如,在日本,药品都被装在一个小纸袋里;在美国或欧洲,病人会拿到一个小塑料瓶,里面只装有少剂量、几天的药。通过药品包装改革,既可纠正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过度包装的问题,又可从上游避免过多过期药品产生。另一方面,对医生来说,应严格遵循“急三慢七”(急性病最多开三天药,慢性病首次开七天药)的开药原则。

(摘编自《家庭过期药品,不能随意扔》,《中国妇女报》2022624日)

材料三:

回收尽管难,但也不乏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药品置换保险就是一种创新做法,该模式通过政府与药企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与药店合作,药店与居民签订药品置换服务合同,为居民提供过期药品优惠置换服务,居民因置换得到好处,药店也能获得保费收入。此外,多地还探索出过期药兑换生活用品、开展有偿回收公益活动等方式。还有医药公司探索“互联网+过期药回收”模式,消费者通过扫描药盒追溯码,即可一键呼叫快递员上门回收。这些方法各有优劣,有待总结提炼。

无论通过哪种模式回收过期药,均以过期药回收自觉意识为前提。倘若民众的回收意识普遍缺乏,即使回收渠道多元,随意扔弃现象仍会普遍存在。从源头上看,减少药品浪费现象,还有赖于加大药品知识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用药、不大量囤药的理念,医院杜绝“大处方”,有关部门持续打击炒卖药品行为。

(摘编自《“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警示了什么》,《中国青年报》20232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居民将大量失去了用途又不知如何处理的退烧药扔在居民楼的垃圾桶里,这种做法涉嫌违法。
B.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患者正确使用可以治病,不当使用既会危害健康,也会危及生命。
C.绝大部分西药都是化学合成药,随意丢弃可能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等,而中药则无此种危害。
D.药品过期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如果被不法商贩重新包装、重复销售,就会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可利用阿里健康创新的“码上放心”药品追溯技术,通过扫描药盒上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识别过期药。
B.药品包装改革,除了可纠正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过度包装的问题,还可从上游避免过多过期药品产生。
C.随着回收渠道变得多元,若随意扔弃过期药品的现象不再普遍存在,则表明民众的回收意识已经普遍得到了提高。
D.只要加大药品知识宣传力度,医院杜绝“大处方”,有关部门持续打击炒卖药品行为,就能减少药品浪费现象。
6.结合材料,分析公民减少药品浪费的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情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有删改)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驴车陷进泥坑后村民拜问寇准并帮助推车的情节,通过村民之口交代了寇准有功而被贬的冤屈,反映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态度。
C.寇准借《踏莎行》表达对妻子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深情。宋夫人流泪,表明她读懂了丈夫,被丈夫埋藏于内心的爱妻之情深深感动。
D.寇准劝慰夫人说“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与上文车子陷入泥中、推车后满身泥水的交代相呼应,结构可谓严谨。
8.设置宋夫人这一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合理演绎。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
2023-07-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宜阳之役,楚呼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韩,而不余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甘茂亡秦,且之齐,出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初,甘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立,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而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对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犀首:官名。公孙衍曾任魏国犀首,人因以“犀首”称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B.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C.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D.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关遇苏子”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司马迁《鸿门宴》)两句中的“关”均指函谷关。
B.“乃西说秦王”与“何时复西归”(《长歌行》)两句中的“西”都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C.“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两句中的“道”意义相同。
D.再拜,一指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二指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善于审时度势。宜阳久攻不下,他分析了自己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后,下定不取胜就死的决心,并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嘉奖有功的人员。
B.甘茂富有远见卓识。楚国背叛了秦国而与韩国联合,秦王因此担忧宜阳战役局势,甘茂认定楚韩两国各怀心事,必将彼此观望,互相制约。
C.甘茂擅长辞令。他巧借江上女子的故事,来类比自己的处境、心理、作用等,不动声色地打动了苏代,使其答应设法让齐王重用自己。
D.甘茂精于权谋机变。他任秦相时,听说秦王要立公孙衍为相,立刻以向秦王祝贺选得贤相之名,让秦王对公孙衍感到愤怒,秦王终将其赶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2)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

【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③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④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⑤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有实现。
B.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心不移。
C.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的同情。
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感。
15.这首诗和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砭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