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中 2023-07-09 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交谊视为生活基础,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的集中体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是值得当下我们的生活所借鉴的。

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高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生活在宋代,不“美”也难。

而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如今,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懂生活”当为其一。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绘画……“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而当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新鲜事。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既是宋代的书画经典,也展现了宋代的文化兴盛。
B.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C.宋朝经济和社会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
D.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常事,他们让美融人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论证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兴盛原因及意义。
B.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
C.北宋文人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赋予了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
D.让美融人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是宋朝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促使了审美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产生的审美风貌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
C.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主张将生活诗化,在诗化的生活中获得巅峰的存在体验,这与宋朝的“生活美学”是相通的。
D.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卢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5.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6.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7.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2021-12-31更新 | 49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臣     逋:懈怠B.不名节     矜:顾惜
C.母何氏     醮:改嫁D.华        善:交好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顺流而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常以身蔽沛公D.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冀君实或见恕也B.洎牧以谗诛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齐彭殇为妄作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作为蜀地旧臣,身份敏感,面对司空张华“安乐公何如?”的挑衅发问,能够以安乐公与齐桓公相提并论的一番言论作答,可见其不卑不亢之品行。
B.《陈情表》叙述了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并以“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想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因此李密服丧未结束,就接受征召到洛阳为官。
C.《李密传》叙事简略,寥寥数语就交代了李密写作《陈情表》的原委;《陈情表》则叙事婉转细致,有感情地叙述了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
D.《陈情表》善于利用骈句,尤其善用“密而不促”的四言句式来抒情说理,读来典雅而又有气势;《李密传》则多以散句来叙述人物经历,平实晓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4.李密为何能够说服晋武帝“停召”,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此处即下片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此处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
B.“几许渔人飞短艇”,“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
C.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D.这首词从泊舟写到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
16.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023-07-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