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3-2024学年新高三7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7-10 1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很多传统村落已有数百年乃至逾千年历史,它们不仅留存着历史的“现场”,还接续文化传统,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记忆。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有人担心,对传统村落过度保护,会不会影响乡村发展?会不会掣肘乡村振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完全可以做到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比如,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镌刻着村落发展的印记,要对它们加大保护,而不是损害、拆除,这样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保护传统村落,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真正站在守卫乡村文明的高度,真正感悟保护耕读文明的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传统村落,吸引很多人前去打卡。传统村落进入公共场域,并非坏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兴于此的一些非遗,更激发人们的保护自觉,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家也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光有保护而不利用,或者光有传承而不保护,都是顾此失彼,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尤要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传统村落更有力量实现传承,为时代标注风采,为后人留存记忆。

(摘编自王石川《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悠悠乡愁》)

材料二:

日前,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北京市密云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等35个县(市、区、旗)位列其中。据统计,目前,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挖掘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匣”。传统村落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一方面,每一处形态丰富、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都是鲜活的文化遗产,生动多元地诠释着乡土文明,自由展现着各自独特的物质、社会、精神文化传统,极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如今仍是“一方人”生活栖居之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保护好“一方水土”,也是意在保护人们始终记挂的精神家园,给当下社会情绪带来调节和抚慰。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让乡愁有“乡”可寻,近年来各地纷纷落实各项举措,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历史画廊、文化风情街、沉浸式街区……在湖北,许多传统村落改造秉持“修新如故”的理念,创意打造休闲旅游景区、展现乡土生活方式,保存并发扬着村落历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传统和鲜活魅力。永子、乌铜走银、彩陶……在云南省保山市的板桥古镇,非遗、文创商家纷纷入驻,村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推介人”笑迎八方游客,传统村落中的烟火气让人流连,村民生活水平也随“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而持续提高。传统村落连接着历史与现代、乡土与人情,诸多实践生动表明,如此丰富多彩、极具现代魅力的文化风貌还需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到,传统村落保护如今仍然面临一些客观难题与困境。从现实状况来看,有的地方将非遗项目打造成演出节目,却忽略了传统内容和特色道具,不恰当地加入现代元素,许多村民无法理解,参与度自然也低;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性开发不到位,仍需专业统一的设计改造,为村民提高生活质量,为游客提升旅游体验;还有地方对传统村落内涵与价值的认知不深、对传统村落申报不够积极,部分未进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得不到妥善保护。

“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应当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充分激发其传承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同时,还应积极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让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和风采。

传统村落文明价值的挖掘、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如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重视当地群众意愿、态度及生活质量,调动村民积极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主动诠释乡土特色禀赋;还要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真实反馈,及时回应大众物质、精神诉求,从而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相信在各方积极关注、共同努力下,传统村落一定能够更好地焕发时代崭新风貌,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摘编自陈之琪《焕发传统村落的时代生机与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仅不会影响乡村发展,还能够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
B.保护传统村落,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需要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C.保护传统村落,应该把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放在首位,而不需要靠加入现代元素。
D.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要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真实反馈及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保护传统村落,不过材料一更侧重于论述当前保护传统村落的得失与前景。
B.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让其进入公共场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激发人们的保护自觉。
C.材料二既肯定了近年来各地落实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各项举措,也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读者能更好理解所论述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广西某地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把村中居民全部迁出,打造村落旅游景点。
B.福建某地模仿欧洲古城堡的样式对古村落的古建筑进行改造,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
C.安徽某地对某古村落进行修缮,拆除现代建筑,并拒绝游人进入,让其完全保持原汁原味。
D.北京某古村落既保留了天井、老树,又增加了容纳更多住户之能,满足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4.“相得益彰”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请根据此说法对材料一进行分析。
5.保护传统村落有何重要意义和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得出手的本领

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

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

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

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

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

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

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

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

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

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

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
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7.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
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
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讳琯,字子律,宁州真宁县人。其先为邠宁望族,世以学著。

公始以郊祀恩入官,调赣州会昌县主簿。未几,以材选摄事信丰令。信丰俗悍,输赋率不以时。吏计穷,即以民拒官为言。公曰:“岂有是哉!”驰至近村,憩僧庐中,以善言招其乡之为士者及父老,与之酒食,从容曰:“税赋岂可终负,然已失时,姑使吾得十七藉手,若何?”更相告,即日皆集如约。

民有诉一冤死而十年不见理者,诉于提点刑狱马公大同。马公以属公,公阅其狱,得其死状,实以斗殴,非震也。公曰:“罪固有所归。然岁月久,屡更赦令,当从末减。”马公强果自信,下吏莫敢与争,公独不为屈。又有讼者,马公直判委公勘某罪公力陈其不可马公皆霁威严如公请,识者两善之。公每白事,姓名岁月,及事之名数曲折,皆成诵在口,无一遗者。马公始亦疑,因强记一条验之牍皆合,乃大叹服,自谓不

调常德府武陵县丞。绍熙中,武陵大水,犯县城,不没者三版,门不得阖,水且入城。公时方摄县,亟命实土于布囊以窒门。俄而水定,乃设方略,募舟救民,且亲载粟,户给之,泥行露宿无所惮。

知隆兴府奉新县。县有营田,征赋比他为最薄,民竞耕之。久而营田罢,以鬻于民,履亩取税,比旧已增,俄而复命折粟帛以缗钱,民皆破家不能输。令屡以病告,不见听。公力请,又不听,则欲弃官去。会帅张公枃来,是公言,始奏蠲之。兴除利害,劝农桑,筑陂防,兴学校,不可胜载。进将作监主簿,太府寺丞。

方公在朝,子右史舍人翱翔三馆,俄擢从班,父子相望于班列中。客至门见公,闻国朝故事后生所未闻者,人人餍足。

(节选自《渭南文集校注·卷三十八》)

【注】①藉手:借助他人之力。②末减:从轻论罪或减刑。③三版:古代筑墙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马公直判A委B公勘C某罪D公力陈E其不可F马公皆霁G威严H如公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族,旧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本文中指张琯祖先的家族在邠宁非常有名望。
B.“世以学行著”的“行”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吾生之行休”的“行”意同。
C.“乃大叹服,自谓不逮”的“逮”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D.班列,文中指朝班的行列。张琯和他的儿子一起在朝廷做官,同处于朝廷的班列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琯处理一件十年前的案件时,认为应该从轻论罪或减刑,与提点刑狱马大同意见不相合,但他始终坚持己见不屈服。
B.张琯回复职事时,能把事件中人的姓名、事件的复杂情形等如背诵一样列出,无一遗漏,上司马大同验证后惊叹佩服。
C.张琯作为县丞代理武陵县事务,在县城遭遇大水后,指挥百姓用布袋盛土堵住城门防水,水退后身先士卒救助百姓。
D.张琯任奉新知县期间,因营田制度改变,百姓无力缴纳赋税,他在向上请愿不被允许后准备辞官,幸得张枃帮助得以解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门见公,闻国朝故事后生所未闻者,人人餍足。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14.简要概括信丰县的赋税得以快速收缴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赋

陆游

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倚瘦藤

堪笑颜回忍饥面,常依韩愈看书灯

残生已与灰俱冷,旧友谁如几可凭?

月落风生忽增气,掠檐劲翮有归鹰。

注:①鬅鬙,指头发散乱貌。②瘦藤,手杖。③韩愈作劝学诗《符读书城南》:“灯光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运用动作描写与外貌描写塑造出一位夜中难寐、忧思重重的诗人形象。
B.颔联用典,用颜回与韩愈的典故,写出自己生活贫苦但依旧勤勉读书的生活状态。
C.颈联诗人想凭几写信、传书旧友,与《项脊轩志》中妻子“凭几学书”的意趣一致。
D.尾联以窗外掠檐飞过的归鹰作结,以景结情,情由境出,也与首联“夜窗”照应。
16.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都为抒怀之作,但是在情绪的走向上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