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末 2023-07-14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有超越人类、控制人类和伤害人类的危险趋势。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呢?人类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危险呢?这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本质进行深入地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外在的现象。

顾名思义,人工智能中的人工这一概念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因此人工智能从本质上看还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人工智能永远只是发挥了人类本性中的某一个片面,即学习认知、模仿和复制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不能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混为一谈,首先在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不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而是由人预设的创造性,虽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其结果可能出乎预料,但终归是量的计算的结果。其次,人类的智能并不限于抽象的计算,而是与情感意志不可分离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很可能干扰计算的过程,导致计算出错,这是它和人工智能相比的劣势所在,后者从来不会受到情感的扰乱,但同时这也是人类智能的优势,即它可以突破单维计算的局限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算法。最后,人类智能因此也就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计算性和实用性的智能,而是一种精神,不能单纯用对错来评价,而必须同时引入美丑”“善恶的标准。

从本质上看,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在上述这些方面的缺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人类的身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精神的肉身化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物种将他人和自我凝聚为一个自我意识的人格的纽带。相反,机器人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当它说时只是说出了一个代码,而不具备对的身体性的感觉。人工智能只是将人类智能的某个方面抽象出来并加以片面发展和膨胀的产物,因而是人类智能异化的表现,它并没有表面看来那样脱离人、与人对立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只能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当然,这种异化是不可取消的,也是必要的,它对当代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把握了它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弊端。关键是我们不能陷入对它的优势的盲目崇拜,以为它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于是就贬低人类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意愿,甚至无视一般伦理规范和审美标准。果真到了那一步就意味着人类的自取灭亡。但如果能够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对人工智能保持一个批判的维度,人类的发展必将借助自身的内在动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不会是无情无义的超人,而是有情有义的新人

现代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技术化和工具化,从本质的人为性变身为单向实用的人工性,这无疑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由此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只能由我们自己坚守住人类的人文底蕴来解决。这不是对人工智能的否定,而是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最终是对人自己的本质的守护。

(摘编自邓晓芒《人工智能的本质》)

材料二:

一如往常,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经公布,便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今年不少网友还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输入了AI系统,让人工智能写作。在读了AI创作的高考作文后不少人感叹:比我写得好多了。一些教学一线的教师也表示,按照评分标准,这些作文不少都可以达到中等水平,个别甚至更高。

在大众以往的观念中,写作不同于一般的重复性劳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融合了知识积累、价值判断、情感表达和逻辑思辨等环节,是人工智能较难完成的任务。但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语句通顺,逻辑清晰,而且用时极短,效率远高常人。由此人们产生了被取代的担忧。

是否会被取代,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工具的运用。在印刷术传入到欧洲之初,高效的文献复制能力将许多知识分子从繁复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得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思想上的辩论,促进社会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也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议题,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可以用算法分析历年高考作文的得分点,调取数据库储备信息,快速完成一篇拼盘式的八股文作文。可见AI理论上可以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未知,但这一切恐怕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青少年得分为3.56分,均只略高于及格线。这样的结果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感到不尽如人意。在信息爆炸、智能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让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跟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步伐,在虚拟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提高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问题,也是不少教育界专家呼吁社会关注的问题。

AI作文可以达到普通学生的水平,提醒我们思考教育到底要怎么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把网络和人工智能,甚至一些基础的智能设备排除在教育之外,只注重掌握知识、机械做题,那么毋宁说是把人往AI的方向培养,人又怎么学会创造性活动呢?如何培养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深思的课题。

(摘编自范天培《AI高考作文火了,该思考些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计算不受心理活动干扰,可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这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不同之一。
B.材料一指出现代人工智能从“人为性”变为“人工性”,再加上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
C.材料二中网友感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比自己写得好,是为了强调这类文章是基于现有数据信息的自发性创造。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基于民众对人工智能前景的担忧,详细分析了产生忧虑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写出中等水平的高考作文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B.如能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我们就有可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开展更多创造性活动。
C.只注重掌握知识、机械做题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在人工智能面前将不具优势。
D.文章观点与习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相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
B.材料一提出人工智能在当代有积极意义,也提醒人们避开其弊端,具有辩证思维。
C.材料二用印刷术传入欧洲代替抄写工作的例子证明人工智能不会使人类“被取代”。
D.材料二用北师大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来说明青少年网络素养亟待提高,具有说服力。
4.老师把材料一的内容提交给ChatGPT,让它写一份摘要,以下是GPT的回答。请从关键词的选取是否准确,观点概括是否准确全面,摘要内容是否有条理等角度对这份摘要进行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只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其创造性是由人预设的,而不是自发的。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缺乏情感意志和身体感觉,这是其劣势所在。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其本质并保持批判的维度,就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开其弊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当今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梆子老太

陈忠实

小河川道里,黄土塬坡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梆子井。村里居住着六七十户农家,多数姓胡,杂姓不多。每到春夏,村里的榆槐椿楸树木,郁郁苍苍,河川里杨柳列岸,葱葱蓬蓬;数九交至,白雪覆盖了村后的塬坡和村前的河川,房檐上吊下一尺多长的冰凌柱儿……一个景致幽雅的北方村落。

梆子老太本姓黄,是小河北岸黄家圪人,自幼以三石麦子两捆棉花的彩礼许订给梆子井村的胡景荣。过门这天,男女老幼把屋里院外围塞得水泄不通,兴致十足地等待揭去盖脸的那一刻,新媳妇是怎样的眉眼呢?窗户纸被扯掉了,新挂的绣花门帘也被踩在脚下。没有机会挤进窄小的洞房的人,焦急地询问已经先睹过一眼的人,模样怎样?看过的人因为拥挤而喘着气,作难似地笑笑:说不上来……又颇费思谋地眨眨眼,滑稽地一笑,悄悄说,脸……长得像个……梆子……

对于新来乍到梆子井村的任何一位新娘,谁也难得逃脱第一次亮相之后被众人品评和议论的处境。已经无一例外地曾得过一个形象的雅号的老媳妇们,有兴味地反复咀嚼着一个新鲜的绰号:梆子!哈呀!真像……

不管旁人怎样地逗趣,景荣对他刚刚娶进屋里的媳妇是满意的。尽管在揭去盖脸绸巾时第一眼看见这位陌生女人的眉眼时,他也觉得那脸儿未免狭长了些,可他不在心。我的天!老父成年累月串游在渭河北岸产棉区给人家弹棉花,攒下一串串麻钱和铜元,花三石麦子加两捆棉花的礼价,给他订下了这个媳妇。老父累下痨病去世三周年了。他能在该当婚娶的年龄娶回一个媳妇,不用担心打一辈子光棍儿,已经很令许多穷弟兄们羡慕的了,他是个庄稼人,穷庄稼人啊!要一个女人来给他管家,做饭,缝衣,生养孩子,而不是要一张年画儿上的人儿贴到墙上去欣赏!

景荣是胡姓景字辈里最后一个男人,辈分高,这样,媳妇自然也随着高了。小辈子的年轻后生和媳妇们,一律叫起梆子老太来。

新婚三五天后,景荣不敢贪恋新媳妇,背起亡父的那张紫红溜光的枣木弹花弓,告别了母亲和梆子脸媳妇,赶到渭北棉花产区去弹花了,结婚拉下的粮款欠债,需当尽早还清。亡父留给他的生活遗训是:紧还账,慢结债。莫着一文少而不挣,莫视一文少而浪花。

一月之后,景荣回到梆子井村的时候,短头发上落着棉花绒毛,棉袄的袖肘上和棉裤的膝盖上,黑色的粗布面子四处开裂,满脸扑着黄色的灰土,手指裂着一道道结着黑痂的裂口。母亲和新媳妇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他,不知该当如何是好了。

他端直走进屋,解开破烂棉袄,从腰里解下蓝布带子,哐啷一声,黄灿灿的麻钱和红亮亮的铜元抖撒在炕席上。他这时才一弯腰,吁出一口气坐在炕边的木凳子上。为了防备土匪拦路打劫,他故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叫化子。老母亲和新媳妇顿然不约而同地吁出一口气。

按照家规,景荣先向母亲问安。母亲悄悄告诉他,经过对新媳妇一月来的观察,勤快,孝顺,不抛撒米面,是庄稼院里过日月的可靠人手。更叫老人惊异的是,新媳妇居然能捉着铁锨,把猪粪挖起,从猪圈的矮墙上抛到外头去,完全不亚于强健的庄稼汉小伙子。景荣惊喜地听着母亲乐悠悠地叙说,愈加觉得梆子媳妇可爱了。美中不足的是,新媳妇有一个令人意料不到的缺点。老人咂着舌头告诉儿子,新媳妇的针线活计太差迟了。这是一般乡村女人的本能呀,她却不会!

唔……景荣从嘴里拔出旱烟袋,笑眯眯的眼睛里顿时散了光,不会缝衣联袂的女人,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太叫人遗憾了,那……会不会纺线织布呢?

不会。母亲嘬着嘴唇,现出鄙夷的神气。

唉唉!景荣在母亲面前毫不掩饰地嘘叹起来,我怎么就遇上了……这号笨熊呢?"

母亲宽厚地说,听说她爸死得早,她跟她爷整年在地里做庄稼,倒把女儿家的针线手艺荒废了。可怜人呀……

噢……她的缺陷是可以原谅的,可怜人呀!景荣想到早逝的父亲,自己十五六岁就承担起一个庄稼汉子应该付出的全部艰辛,心动了,再不唉叹自己遇到一个笨熊了。

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景荣就赶往渭北弹棉花去了。梆子媳妇不会纺线织布的缺点,他连提都没提。

半月后,下过一场透雨,他赶回家来,河川里杨柳泛绿,麦苗返青,路旁和田埂上,野草萌生了。从河川的土路上望过去,沟坡下的三角洼地上,一个穿红袄的女人,叉开双腿,踩在耱上,一手牵着套绳,一手抓着黄牛尾巴,正在景荣家那块待播棉籽的空地上耱耙哩!

那姿势,洒脱得完全像个熟练的庄稼把式。景荣惊呆了,远远地瞧着他的不擅长针线活计的梆子媳妇,心里一热,快步奔过去了。

你……奔到地头,景荣心里涌起一股男子汉的豪壮感情,你歇下!让我耱!”梆子媳妇哄笑着,故意显示似地响亮地喝斥一声黄牛,在景荣面前停下来。她装出嗔怪的神气:你刚走半月,又跑回来做啥?

我要是知道你会耱地……他笑着,憨厚地笑着,我怕晒墒缺了。

单是为收墒棉田吗?

唔……

棉田误不了。你现在放心走……

你……

媳妇畅快地笑着,又跳到耱耙上,扯动套绳,吆着黄牛走了。忽然又转过头来,甜甜地笑着:你就坐那歇着,你走了远路……

景荣发现,他完全可以心地踏实地串游到更远的乡村里去弹棉花,挣钱了,不必操心家里那三五亩薄地的庄稼作务了!

(有删改)

【注】墒缺:土壤的湿度缺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梆子井村村民多姓胡,杂姓不多,梆子老太自幼订婚,可见此地封闭传统的乡土生活。
B.众人对新媳妇的品评和议论是生活贫困而又热情的庄稼人的一种乐趣,大体没有恶意。
C.景荣回家后放下钱,看看母亲和媳妇便匆匆上路,都没来得及和媳妇说纺线织布的事。
D.景荣父子靠弹花维生,赚取麻钱铜元……让读者看到乡村传统生存方式的延续和固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的四处省略号,既符合“拥挤而喘着气”说话时的状态,又写出描述梆子老太模样时言语选择的困难。
B.景荣新婚后外出做工初次回家,作者通过着装的细节描写和手指的特写,表现了他这一个月在外做工的艰辛与磨难。
C.泛绿的杨柳,返青的麦苗,萌生的野草与三角洼地上穿红袄劳作的女人,极具乡野美感,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
D.结尾处梆子媳妇与景荣的对话饶有趣味,写出梆子媳妇看见丈夫回家时的喜悦快乐,问答间表现出新婚夫妻的甜蜜。
8.文本结尾,赶回家的景荣望见梆子媳妇在田间劳作,有了多重的心理感受,请梳理概括。
9.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写了“父亲”,含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岁,蒙与周瑜等围曹仁於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宁为曹仁所困,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辞。蒙谓瑜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所杀过半。敌夜遁去,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还。於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遂据南郡,抚定荆州。孙权与陆逊论蒙曰: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

(节选自《三国志》)

材料二:

孙权尝为其子求婚于关羽,羽骂其使,不许婚;权由是怒。及羽攻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谓蒙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尽赴襄阳A大军B浮江昼夜C驰D上E袭F其空虚G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文中两个“益”字均为增加之意,与常用成语“益寿延年”的“益”意思相同。
B.载,文中指用车船装运,与《归去来兮辞》中“载欣载奔”的“载”意思不相同。
C.制,文中指控制、制服,与《过秦论》中“赵奢之伦制其兵”的“制”意思相同。
D.至尊,原指最尊贵、最崇高的地位,后多用以指代至高无上的君王。文中指孙权。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被曹仁围困,请求救援,周瑜众部将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拒绝,只有吕蒙认为解救甘宁无须太久,与周瑜前去解围。
B.吕蒙抓住关羽率领大军攻打樊城的时机,暗中与孙权密谋,假托治病返回建业,以此消除关羽戒心,想趁机攻打南郡。
C.陆逊认为关羽骁勇自负,欺压他人,骄傲自大,一心图北,不会对我方产生怀疑,而关羽听闻吕蒙病重,必然更无防备。
D.吕蒙认为关羽勇猛善战,推行恩信,如今胆略气势愈发旺盛,不易对付。陆逊致信关羽并称颂他的功德,从而投靠对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
(2)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14.孙权评价吕蒙“筹略奇至”,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滇池

李京

嫩寒初褪雨初晴,人逐东风马足轻。

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

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

珍重碧鸡山上月,相随万里更多情。

【注】侏离:昆明少数民族语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在寒消雨霁之时,趁着东风,骑着骏马,内心无比轻松愉快。
B.诗人眼中的景物明暗相对,孤城若隐若现,双塔高耸入云,多了几分迷蒙。
C.诗人初到昆明时,乍听方言感到惊讶不已,又因不谙习俗,与人争论嬉笑。
D.诗人选取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笔触真实而自然。
16.本诗尾联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抒情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