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末 2023-07-16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摘编自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的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摘编自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宇宙中,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不止包括自然声音,也有人为创造的声音。
B.“呦呦”“喈喈”等象声词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C.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类型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
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描摹声音时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是为了证明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是相互作用的。
B.材料一举美国学者请学生听音乐画意象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声音是具有色彩感的。
C.材料二使用“然而”“一旦”“更”等词语,表述准确,使行文流畅,富有逻辑。
D.关于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材料二不仅关注了作者的角度,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之美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因为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形容声音。
C.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D.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学创作如何表现声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自己折叠起来(节选)

杨遥

腊月二十九,坐绿皮火车的人真多!

近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动车还在阳关县设了一站,舒文以为回老家坐绿皮火车的人不多了,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发现自己以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不一样

舒文选择坐绿皮火车,是因为他喜欢绿皮火车上的自由,而且在绿皮火车上能见到许多和他父亲母亲一样生活在农村里的人,这些人让他感觉亲切。随着长长的队伍缓缓往前走,舒文想到春节过后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异地谋生了。那并不比他现在所在的城市发达和繁华,反而有更多的山,更大的山。他去那里只是为了摆脱折磨了他十多年的事务性工作,去搞专业,心里萧瑟起来。

火车终于开动,舒文在火车上没有找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却闻到呛人的劣质烟草味儿和长久不洗澡的浑浊气息。出了市区,驶进河谷地带,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山峦一座接一座飞速闪过,过了很久,还是那样苍茫而荒凉。

下车后,舒文望着人流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意识到其实不去异地,在家乡也成陌生人了!

顺着人流往前走,在出站口的铁栅栏前,舒文竟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人——李老虎——两只脚站在栅栏上,手抓着栏杆,朝里边张望,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舒文想打招呼,忍了忍又憋回去。

上次见李老虎大概是六七年前,那时舒文调到省城五年了。调他的时候舒文的专业水平在省里已经出类拔萃,在全国也小有影响。当时的领导说,你暂时顶一顶,物色到新人你就好好搞专业去吧。舒文以为过上一年半载就会有人顶替他,可是一晃就是五年,自己从新人变成了旧人,新的新人还没有影儿。

那是大年初五,舒文和妻子、孩子一起回省城,在候车室挂钟的那面墙下面,看到了李老虎。李老虎拉着一个几乎到他胸口的黑色行李箱——他的那个大行李箱特别显眼。

李老虎发觉有人看他,眼光朝这边扫过来,看见是舒文,惊喜地喊了一声,拖着箱子要过来。舒文赶忙制止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过去。

李老虎还是那么瘦,他旁边站着一个更瘦的人,是他的妻子。

李老虎是舒文小时候的朋友,属虎,却长得很是瘦弱。李老虎身体长得不像老虎,性格却很像,凶猛,甚至有些暴戾,学生时代隔三差五就和别人打架。他对舒文却很好,两个人关系不错,所以,虽然舒文身体性格都文弱,但在学校没有受过谁的欺负。初中毕业后,李老虎早早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还是爱打架。据说还跑到少林寺练过一段时间武术。舒文一直读书,后来参加了工作,两人联系越来越少。

在此看见李老虎,舒文有些意外的惊喜,刚想问他去哪里,李老虎却指着舒文的爱人抢先问:“这是你老婆?”没等舒文回答,又问:“你孩子都这么大了?”然后一股脑儿地说:“你现在有出息,到省城了!当啥级别的领导了?咱村同龄的人就数你有出息。小时候就觉得你特别聪明!每次都考第一名,人和人就是不一样!买房子了吧?大家都羡慕你……”

李老虎的话一句接一句,声音又高,周围好几个人看他们。舒文尴尬,忙问:“你这是去哪里呀?带这么大的行李箱。”

“省城!赶庙会去。”李老虎有点自豪地说,“咱现在不打架了,年轻的时候不懂事。”

李老虎说话竟然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舒文惊讶地问:“赶庙会,干啥呢?”

“套圈圈。你不知道,这些年我一直在赶庙会,起先是耍把式卖艺,我不是在少林寺学过吗?”

“你真的去过少林寺?”舒文惊讶地问。

“这算啥?我现在套圈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最少有三百天在赶庙会。不是走了正道,咱也不敢和你搭话呀。”

“说啥呢,有那么多庙会吗?”

“这你就外行了,不清楚吧?”李老虎得意地掏出一本小册子。

舒文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好几个省的庙会路线图,真是一个接一个。他没想到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庙会,好奇地问:“这些地方你都去过?”

“不敢说都去过,但离咱比较近的地方都去过。”李老虎一五一十地讲着……

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一个人走江湖敢跑这么远,说起哪个地方都头头是道。他想起自己每天在办公室伏案劳作,抬头低头都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每天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过着钟摆一样的枯燥生活,竟有些羡慕起李老虎来。

忽然有人喊:“老虎!”

舒文循着声音一望,是村里比他们小几岁的陈奇发。

“老奇!”李老虎跳起来招呼。

李老虎对妻子说:“这下你回去吧,让老奇帮我把箱子弄上车就行了。”

舒文吃惊地问:“你妻子不和你一起去?”

李老虎摇摇头说:“她不去,她得在家照顾孩子,要上初中了。”

“那你,那你为啥刚才不让她回去?我和你把箱子弄上去就行了。”舒文纳闷地问。

“哪好意思劳驾你。我们是受苦人,你是城市人,领导了。”李老虎认真地说,没有半点讽刺挖苦的意思。

舒文心里一阵难受,小时候他们多亲密啊。他带着好意问:“你的票有座位吗?”

“没有,今天来刚买的。”

“那你和我们挤一挤吧,我们的三张票都是坐票。”舒文希望李老虎点头答应他。

没想到李老虎说:“不了,和你们坐一起说不到一块儿,我找老奇去。”

舒文心里一阵酸涩,这就是他从小的玩伴儿?他想再说点儿什么,李老虎已经挤进人群里。舒文看见一个大行李箱在艰难移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山峦”“苍茫而荒凉”是舒文当时的心绪写照,暗示了舒文即将远赴千里去工作的迷茫与郁闷。
B.舒文想和李老虎打招呼却忍住了,一方面是因为舒文内敛害羞,另一方面是因为李老虎格外显眼,舒文不愿表明认识他。
C.李老虎不让舒文和他一起搬箱子,舒文对此很纳闷,深切感到和儿时伙伴产生了距离和隔阂,但李老虎对此不以为意。
D.李老虎认真地表示不好意思“劳驾”“我”,“我”也诚恳地邀请李老虎一起挤挤坐座位,可见两人都是质朴善良的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文想要找到亲切感和自由感而选择坐绿皮火车,但在火车上没有找到对家乡的亲切感,这为下车后看到李老虎陡然生出的亲切做铺垫。
B.文中插叙了舒文与李老虎在儿时结下友谊的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关系,也解释了舒文再见李老虎时惊喜的原因,使情节完整自然。
C.“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与前文说李老虎“凶猛,甚至有些暴戾”相照应,符合舒文对李老虎的既有认知,也使读者不觉突兀。
D.“过着钟摆一样的枯燥生活”一句,以钟摆比喻舒文的枯燥生活,突出舒文生活的一成不变,表现出舒文对当前的工作感到厌倦。
8.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李老虎的形象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之B所C谓D贤E者F言G正H也I所J以K为L善M正N也O党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使……显贵,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字意思相同。
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不相同。
C.御,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御”字意思不相同。
D.倍,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以任用贤人为例,阐明了只要国君依照法度来提拔臣民,就不会出现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局面,利国利民。
B.商鞅认为如果树立了官民进行欺诈的根本,是不该希望他们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的,以此告诫君主不能用乱国之法治国。
C.君主运用法度治理国家能够让百姓相互监督,抨击坏人但不损害他人,进而达到喜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的至高境界。
D.韩非子以穿衣和吃饭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来类比申不害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使说理通俗易懂且具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2)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14.韩非子说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不可程”,请简要说明他认为二者不能被衡量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垂宇宙”“肃清高”赞美诸葛亮和其他宗臣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B.“万古”与“一羽毛”以量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品格绝世独立。
C.诗人认为诸葛亮和伊尹、吕尚不分伯仲,他的指挥才能让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D.诸葛亮虽志向坚定渴望复兴汉室,但因蜀国国运衰微无法功成,最终积劳而亡。
16.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中的“伯仲之间见伊吕”与陆游《书愤》尾联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内容上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