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末 2023-07-19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但“阿Q相”又不能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都在浴血苦战!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摘编自茅盾《阿Q相》)

材料二:

1951年,冯雪峰发表《论<阿Q正传>》,文章从鲁迅是政论家,是战斗的启蒙主义者的认定出发,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这就是著名的“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观点一提出,立即遭到驳难,但随之另一种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了。《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牵强附会地把阿Q与现实挂起钩来,纷纷给阿Q划定阶级成分,主要根据是阿Q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为了纠正阿Q典型研究的错误倾向,何其芳发表著名论文《论阿Q》。文章以文学名著中的诸葛亮、堂吉诃德等不朽典型为例证,说明某些性格上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阶级的人物身上都见到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名字,就成了他身上某种突出特点的“共名”,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文章批评文学研究中把阶级和阶级性的概念机械地简单应用的现象。这就是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共名说”。

文章一问世,学术界反响强烈。李希凡发表《典型新论质疑——关于阿Q典型问题的商榷》,认为何文有把问题引向另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把阿Q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当作某些人类普遍的弱点,而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使它们成为“阿Q精神”的概念。后来李又在《〈阿Q正传)简论》中强调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

何其芳发表《关于(论阿Q)——(文学艺术的春天)序文的一部分》做答辩。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比《论阿Q》更为严密,也更勇于面对事实,直接承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都可以有阿Q精神”这一事实,启示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视野拓展到世界文学的广阔范畴内,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奥勃洛摩夫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与规律,发现他们对人类各个方面的精神启悟意义。

承认精神胜利法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并不就等于否定阶级论。不仅阿Q身上存在精神胜利法的弱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统治者表现得更为丑恶。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革命”后又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假洋鬼子”没捞到一官半职,却在人前一边谎称他不肯上湖北,一边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这就是无耻透顶的精神胜利法!但鲁迅为什么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而专以阿Q为中心呢?因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受压迫,被侮辱者的自我的消极抵御,可怜、可悲,令人同情,鲁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精神胜利法是压迫者、辱人者的逞凶与显摆,可憎、可恨,让人愤怒,鲁迅对他们是要痛打的。1926年,敬隐渔首次把《阿Q正传》翻译成法文时把九章变成八章,“序”全被删掉。据说鲁迅对罗曼·罗兰的称誉感到荣幸的同时对译者删去“序”很不高兴,因为“序”精辟地勾画出旧中国的缩影——未庄的阶级对立状况,如果删去,就难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研究典型人物应该从人类性,民族性,阶级性、乡土性、个体性这五个层面着眼,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持续了近十年。何、李之争,双方都有意气用事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是一场严肃,深入的学术理论论争,双方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谈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综合双方所谈的真理部分,继续向前进行思索,无疑有助于阿Q典型研究的进展。

从文艺思潮以至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宏观流向来看,何其芳所占的真理是主导的,符合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学术主流,符合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宗旨和本意,对扭转阿Q典型研究的绝对化阶级论倾向和揭示阿Q不朽艺术典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国难后,虽然“不抵抗”大行其道,但东北义勇军仍在浴血苦战,所以“阿Q相”不能说是我们的民族性。
B.冯雪峰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
C.阿Q典型研究中,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何其芳发表了著名论文《论阿Q》,以纠正此类错误倾向。
D.鲁迅以阿Q而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是想说明各阶级都有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且内容和性质也基本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精神胜利法通常指人处于弱势,虽不断反抗但不断失败,即使还想反抗却在行动上已难以反抗,只能精神上自我安慰。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让庸俗的阶级论者找到了给阿Q划分阶级成分的主要依据《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纷纷发表。
C.学界把阶级论推向庸俗化的氛围时,何其芳对阿Q典型研究中的理论疑难提出独立的解释,认为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
D.从《阿Q正传》中的“序”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据说鲁迅因法文翻译者删去“序”而很不高兴。
3.下列选项,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A.现代,一些国家研制出了高端武器,有人说:“这要不是当年我们老祖宗发明了火药,哪有你们现在这些武器?”
B.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展示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C.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D.爱护历史建筑、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艺,维护本国家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4.“阿Q相”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5.持续了近十年的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是阿Q典型性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语文老师让你在课堂上对这一争论进行介绍。请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蟹爪兰

【加拿大】吴亚原

正月初一,儿子捧来一盆蟹爪兰,(1)水嫩的叶辩对称,绿中带点紫红,叶子覆盖住花盆。水莲眉头一皱,儿子也忒小气,弄几瓣叶子,来糊弄妈。在儿子敞开的包里,那本《人生海海》,她拿来翻了几页,双目放光:“麦家的小说,是我最爱。”

“妈,我才看一半。”看水莲脸色骤变,儿子忙说:“给您的,我去网上,选几本您喜欢的小说,海运过来时间长些,价格实惠。”

水莲欣喜:“只怕眼睛吃不消。”

儿子说:“您悠着点就是。”

“有书看好,等饭吃的日子,难熬。”水莲笑道。

水莲移民有些年头了,就这一个宝贝儿子。

儿媳却爱较劲儿,嫌水莲搛菜给孩子,不讲卫生,索性不上一桌吃饭。空荡荡的别墅,乌眼鸡似的相对,便是逼仄。傍晚,随着车库门的升降声,儿媳下了班,水莲心忒忒的,虱叮虫咬般不适。有了老二后,儿媳在家带孩子。稍不如意,火星子四溅。她心疼夹在中间的儿子,申报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让水莲不爽的是,香水味混杂着老人味儿。一年间,七位老人去世了,老伴成了七分之一。诡异的气氛浸润进公寓,水莲的心沉到谷底,不来这鬼地方,说不定老伴还在世上。

逮到位华人护工,水莲就想多说几句,可人家哪有空闲陪你。几本小说翻得卷起书角,本可去图书馆借上几本,不会开车的她,如被关进牢笼,郁闷。

(2)阳台上,一片枫叶砸在水莲的脸上,很痛,伸手抓住枫叶,一手殷红的碎片。人老了不也像凋零的枫叶,终将融入泥土。

此时,她思念国内好友,哪怕是说不到一块的同事。公寓里,满目的金发,叽里咕噜的鸟语。那位年岁相仿的华人,拉住水莲的手不放,满口粤语,听得水莲一头雾水。肢体语言,加上拗口的英语单词,连自己都不落忍。面包,热狗、沙拉塞麻木了脑子,偶尔吃个中餐,品不出滋味,做顿可口的饭菜,成了她的奢望。

春天里,病毒肆虐,好几位老人去世了。吓得水莲二门不出,捧着书对着蟹爪兰出神。分隔半年,儿子在视频里说想妈了,要过来看看。水莲问能来?儿子说自有法子。

接到儿子的电话,让妈站阳台上候着。水莲倚着栏杆,盯着马路出神。公寓大门紧闭,插翅也难飞入。猛听到儿子喊她:“妈,我来看您了。”一台吊车停在马路边,高高的驾驶室里,儿子趴在窗口向她挥手:“妈妈,儿子想您了。”

“我也想你们了。”

“待在房间,千万别出去哦。”热泪盛满水莲的眼眶,她大声问:“车子哪来的?”秋风吹来儿子的声音:“朋友开车送我来的。”母子隔空喊着话,(3)枫叶展开笑颜,大雁排成人字,小鸟啁啾在树上。水莲寂寞的心被捂暖。往后的岁月,这个场景,有得她回味。

是夜,她睡得香甜。(4)睡梦中花香萦绕,晨曦爬进窗户,将水莲从梦里拽出,窗台上的蟹爪兰,手掌样的叶子一截连着一截,叶子顶端,生出绿绿的花萼,包裹着红红的花蕾,叶子围绕花盆一圈。水莲捧着花盆,对相框里的老伴说:“有蟹爪兰相伴,我不寂寞。”手机叮咚一声,儿子发来小视频,大孙女红嘟嘟嘴唇一张,脆生生喊出:“奶奶好!华华想您啦。”推车里小孙女笑出好看的酒窝。

小视频翻开中,(5)水莲闻到清香味儿,花苞绽开,如玲珑的小手翘着兰花指。她喃喃道:“朵大的是华华,朵小的是夏夏。都是奶奶的心尖尖儿。”她轻轻揉着蟹爪兰叶子,仿佛拉着孙女的手,泪水顺着沟壑丛生的脸庞下滑。

儿子知晓妈不擅长侍弄花草。蟹爪兰,易培育,且富生命力,水莲提着水壶,脸笑成金秋的菊花。

(6)又是一年枫叶璀璨,水莲的房间里闹腾了,阳台上十盆蟹爪兰,绿意茏葱,叶子顶上那点红,分外惹眼。说粤语的老人,拉着水莲的手:“妹子,辛苦你啦!”满口英文的老人,竖起大拇指。

水莲说:“我将蟹爪兰叶子剪下,插入花盆。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有了盼望。寂寥的日子,便充满喜悦。”

护工将水莲的话,释成英语。十双不同肤色、青筋突儿的手,捧起花盆,围着水莲咨询,比对着哪盆叶子滋润。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扬后抑,开头写水莲对蟹爪兰不喜欢,结尾写水莲“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便充满喜悦。
B.小说中水莲的儿媳妇和公婆的矛盾为后文写水莲住到了老年公寓做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小说中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D.小说中母子隔空喊话和祖孙在视频中互诉思念之情的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美好画面。
7.关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画横线句子关于蟹爪兰的描写从外在形态和颜色角度,准确地再现了其特点。
B.第(2)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砸”字富有力量感和动态感,描绘了枫叶的凋零飘落。
C.第(3)(4)两处画横线句子多使用短句,活泼生动,简洁明快,写得极有情趣。
D.第(5)(6)两处画横线句子都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蟹爪兰的美。
8.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情感意蕴。
9.蟹爪兰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注],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子,方其少时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弟,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俊,吃剩下的食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其A少时B兄弟呱呱C怀中D饱E而相嬉F不知G有彼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文中指旧事、以往的事情,又如《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与《项脊轩志》“诸父异爨”中的“诸父”含义相同。
C.“执觞上寿”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觞”含义相同。
D.“通于六经之大指”与“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八岁时,归有光就经常在见到家族里的长辈时向他们了解家族先人的旧事,这使他后来写家谱有了一定的基础。
B.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会央及“我”的子女。
C.父母是兄弟生命的源头,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情分,即使有了家室还是如此,作者由此想到天下的形势。
D.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骨肉之间也是如此: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4.归有光出生时,归氏家族“日益衰”,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杜荀鹤

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

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愁逢岁尽时。

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

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注】

【注】阿:作语气助词,表示询问。阿谁:谁个,谁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在长沙已家隔重湖,归期未卜,又不堪离开好友继续南行;言浅情深,直抒胸臆。
B.“山多处”扣题中“游桂岭”三字,隐喻仕路坎坷、前程渺茫,“笑”字有自我解嘲之意。
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D.杜荀鸻的律诗善于以家常语作工巧对,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巧,用词浅显平易。
16.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