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25 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精神胜利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阿Q相又不能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都在浴血苦战!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大人相

(摘编自茅盾《阿Q相》)

材料二:

1951年,冯雪峰发表《论〈阿Q正传〉》,文章从鲁迅是政论家,是战斗的启蒙主义者的认定出发,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这就是著名的思想性典型说精神寄植说。观点一提出,立即遭到驳难,但随之另一种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了。《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牵强附会地把阿Q与现实挂起钩来,纷纷给阿Q划定阶级成分,主要根据是阿Q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为了纠正阿Q典型研究的错误倾向,何其芳发表著名论文《论阿Q》。文章以文学名著中的诸葛亮、堂吉诃德等不朽典型为例证,说明某些性格上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阶级的人物身上都见到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名字,就成了他身上某种突出特点的共名,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文章批评文学研究中把阶级和阶级性的概念机械地简单应用的现象。这就是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共名说

文章一问世,学术界反响强烈。李希凡发表《典型新论质疑——关于阿Q典型问题的商榷》,认为何文有把问题引向另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把阿Q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当作某些人类普遍的弱点,而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使它们成为阿Q精神的概念。后来李又在《〈阿Q正传>简论》中强调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

何其芳发表《关于〈论阿Q>——(文学艺术的春天)序文的一部分》做答辩。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比《论阿Q》更为严密,也更勇于面对事实,直接承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都可以有阿Q精神这一事实,启示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视野拓展到世界文学的广阔范畴内,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奥勃洛摩夫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与规律,发现他们对人类各个方面的精神启悟意义。

承认精神胜利法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并不就等于否定阶级论。不仅阿Q身上存在精神胜利法的弱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统治者表现得更为丑恶。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革命后又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假洋鬼子没捞到一官半职,却在人前一边谎称他不肯上湖北,一边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这就是无耻透顶的精神胜利法!但鲁迅为什么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而专以阿Q为中心呢?因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受压迫、被侮辱者的自我的消极抵御,可怜、可悲,令人同情,鲁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精神胜利法是压迫者、辱人者的逞凶与显摆,可憎、可恨,让人愤怒,鲁迅对他们是要痛打的。1926年,敬隐渔首次把《阿Q正传》翻译成法文时把九章变成八章,全被删掉。据说鲁迅对罗曼·罗兰的称誉感到荣幸的同时对译者删去很不高兴,因为精辟地勾画出旧中国的缩影——未庄的阶级对立状况,如果删去,就难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研究典型人物应该从人类性、民族性、阶级性、乡土性、个体性这五个层面着眼,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持续了近十年。何、李之争,双方都有意气用事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是一场严肃、深入的学术理论论争,双方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谈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综合双方所谈的真理部分,继续向前进行思索,无疑有助于阿Q典型研究的进展。

从文艺思潮以至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宏观流向来看,何其芳所占的真理是主导的,符合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学术主流,符合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宗旨和本意,对扭转阿Q典型研究的绝对化阶级论倾向和揭示阿Q不朽艺术典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国难后,虽然“不抵抗”大行其道,但东北义勇军仍在浴血苦战,所以“阿Q相”不能说是我们的民族性。
B.冯雪峰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
C.阿Q典型研究中,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何其芳发表了著名论文《论阿Q》,以纠正此类错误倾向。
D.鲁迅以阿Q而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是想说明各阶级都有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且内容和性质也基本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精神胜利法通常指人处于弱势,虽不断反抗但不断失败,即使还想反抗却在行动上已难以反抗,只能精神上自我安慰。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让庸俗的阶级论者找到了给阿Q划分阶级成分的主要依据,《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纷纷发表。
C.学界把阶级论推向庸俗化的氛围时,何其芳对阿Q典型研究中的理论疑难提出独立的解释,认为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
D.从《阿Q正传》中的“序”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据说鲁迅因法文翻译者删去“序”而很不高兴。
3.下列选项,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A.现代,一些国家研制出了高端武器,有人说:“这要不是当年我们老祖宗发明了火药,哪有你们现在这些武器?”
B.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展示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C.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D.爱护历史建筑、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艺,维护本国家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4.“阿Q相”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是阿Q典型性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请根据材料二列出这一争论的起因、焦点和价值。
2023-09-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灯人

闫红

我五岁那年,搬到父亲所在报社的家属院。我家在巷子里靠西边,东边的院子空着,高高地长满了草,夏天里会开出花朵,有风没风都轻轻曳动。①我经常一个人溜进去,唱歌,跳自己编的舞蹈,像个原始人,体会那没有章法的快乐。

空院子朝东是某官员家,再朝东就临近巷口了,住着王叔一家,他们家异常安静,只是偶尔会飘出琴声,是他们家女儿在练琴。王叔是副刊编辑,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算得上高学历。有几回,我在我爸办公室里写作业,王叔闲闲地踅进来,丢过来一本《诗歌报月刊》或是别的什么知名刊物,上面往往是他的新作,让我心气极高的老爸,也为之叹服。

在当时普遍鸡飞狗跳的生活中,王叔一家活出了某种优裕的规整,我本能地有一种距离感,远远看见了心里也会犯难,不知道该不该像对别的叔叔伯伯那样打一声招呼。我隐隐感到,他看不上这些俗世规矩,②况且,许多时候,他的眼神也是飘忽的,我就是打招呼,他也看不见吧。

这种状况到我十四岁那年被打破。那年我读初二,学习成绩一般,唯有作文写得还行,五四青年节前,班主任嘱我写首诗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上朗诵,我花了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写了出来。在家里试着朗诵时,被我爸听到了,他当然认为这是一首佳作,但残存的理性告诉他,还是应该听一听业内人士的意见。他拿着这首诗,来到王叔家,王叔看完后,说:“不错,不错!”

这让我爸更加兴奋,说王叔向来眼高于顶,能说两个“不错”,那一定是真不错。又过了几天,我爸说,王叔让他转告我,把那首诗誊抄给他,可以在副刊上登一下。

那是我发表的处女作。我心中感谢王叔,却还是很畏惧他,要不要打招呼这件事,比以前更加困扰我,但无疑,我写作的热情提高了,开始在闲暇时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对于三十岁的向往的文章,以我如今四十岁的高龄,看三十岁的姑娘都是少女,但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却觉得三十岁的女人,已经饱经沧桑,只是那沧桑是美丽的,因此让我向往。

我爸作为第一读者读完,完全找不到北,只好又拿去给王叔看。在我爸回来之前,我心里一直是忐忑的,我想他会怎么说呢?矫情?无病呻吟?大人不会懂这种感受,何况,我自己也觉得,我有意无意地将某种情绪放大了。

我爸很快就回来了,让我跟他一块儿去王叔家。当着我的面,王叔嘲笑了我爸审美落伍,说他不能看懂这种文字里的“情怀”,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让我拿回去看看,其中有两本是三毛的,还有一本是都德的《磨坊文札》。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我的阅读和写作,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些不易说出口的心事,言过其实的情绪,以及突兀得不合乎语法的表达,王叔都能看出好处来。有的,他还会拿去发在报纸上。

此外,王叔还有一种读书人罕见的慷慨,他把自己才买的书《文化苦旅》借给我看。③有时,王叔也不是很认真地荐书,但三言两语中就能让我有种领悟。比如,他说杜甫好,我原本是喜欢王维和李白更多一点的,对于杜甫,只知道《石壕吏》这些政治正确的“史诗”,但王叔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随口一念,我也顿感惊心。

王叔也跟我说鲁迅好,也是随口念出几个句子,我曾经有口无心地背下来的句子,被他念出了奇妙的质感,我再去看鲁迅的文字,果然如香菱学诗所形容的,仿佛舌尖上有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有一段时间,我读鲁迅读得如醉如痴,如今看鲁迅,不再全盘接受,但我依然爱他银钩铁画般的文字,感谢王叔,让我早早感受到那种美。

我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又对我说,不要再读三毛了,其实她有一点矫情。他交给我的书,是《异端的权利》和《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时,他也会把最新出的《读书》交给我,说里面有篇什么什么文章,你可以看看。

他不只是这样待我,那几年,小城里但凡写得好一些的作者,都会被他所注意,我常常会听他愉快地说起,谁谁写得不错,虽然俗了一点,但那种俗有俗的好;谁谁读书很多,笔法艰涩,但像书法里的枯笔,也是一种美。他的那种孜孜然,超出了一个编辑的本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下面县市的作者经过小城时,甚至都住在他家里。

在1999年底,感觉很难在合肥生存下去,给王叔打电话,想回小城到他手下谋个生计——他时任某周刊总编,他却坚决地说,你不要回来,你回来干吗?

在当时,我是有点怨艾的。数年后,才觉出他的用心良苦,我只身一人,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呢?我感谢他当时坚定的拒绝。

这几年,我跟王叔见面不多,有一次,他途经我家,同行者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姑娘,他说这小姑娘擅长写剧本,他带他们去找他的一个同学,看看能否有更多机会。我心中失笑,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庆幸我在那条巷子里遇见王叔,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遇见,遇到友谊,遇到爱,遇到懂得,遇到崇拜……遇到一个领路人尤其重要。

在如吸墨纸一般,随便吸收个什么就能晕染得一塌糊涂的年纪,遇到一个有水准、可信任而且还助人为乐的人是多么好,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云,起伏过的心思,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某个起点,你一下子就站到那里,然后走下去。

而王叔最让我敬重的地方是,他总希望,有一些人,能走得比他更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对于“我”作品的肯定,以及让我看《磨坊文札》《文化苦旅》之类的书,对于我的写作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王叔经常在一些有名刊物上发表作品,父亲也时常拿着女儿的作品向王叔请教等都表现出王叔业务精湛,有水准。
C.文章写王叔评价小城里的作者时,提到其“孜孜然”和“乐此不疲”,前者凸显行为上的勤勉,后者则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D.从文章结尾部分可知,所有遇见中,遇见领路人尤为重要。“我”庆幸见王叔,由于他的引领,“我”比他走得更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①中的“溜进去”“像个原始人”“没有章法”凸显作者儿时充满活力,天真烂漫。
B.语句②中“飘忽”一词写出王叔眼神的不集中、不固定,表现其清高、自以为是的特征。
C.语句③中的“也不是很认真”并非指的是敷衍塞责,而是“随意”“若不经意”之意。
D.语句④中的“一塌糊涂”本来指状况极其糟糕,此处更强调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无法把握。
8.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我”在与王叔交往时的情感变化过程。
9.文章题目为“掌灯人”,可是主体中并未出现“掌灯人”一词,以此命名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注],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子,方其少时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弟,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俊,吃剩下的食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其A少时B兄弟呱呱C怀中D饱E而相嬉F不知G有彼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文中指旧事、以往的事情,又如《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与《项脊轩志》“诸父异爨”中的“诸父”含义相同。
C.“执觞上寿”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觞”含义相同。
D.“通于六经之大指”与“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八岁时,归有光就经常在见到家族里的长辈时向他们了解家族先人的旧事,这使他后来写家谱有了一定的基础。
B.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会央及“我”的子女。
C.父母是兄弟生命的源头,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情分,即使有了家室还是如此,作者由此想到天下的形势。
D.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骨肉之间也是如此: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4.归有光出生时,归氏家族“日益衰”,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杜荀鹤

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

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愁逢岁尽时。

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

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注】

【注】阿:作语气助词,表示询问。阿谁:谁个,谁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在长沙已家隔重湖,归期未卜,又不堪离开好友继续南行;言浅情深,直抒胸臆。
B.“山多处”扣题中“游桂岭”三字,隐喻仕路坎坷、前程渺茫,“笑”字有自我解嘲之意。
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D.杜荀鸻的律诗善于以家常语作工巧对,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巧,用词浅显平易。
16.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