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6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卷
黑龙江 高三 期末 2017-07-19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2019-01-30更新 | 1203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于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阅,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二十五年,卒。
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B.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C.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D.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年间,邹炳泰担任国子监司业,他援引古制上书请求,后来终于增建了辟雍。
B.嘉庆年间,邹炳泰担任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又上奏监督轮流住在仓库值班,皇帝答应了他。
C.邹炳泰在吏部任职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在选拔兵部主事一事上坚持原则,不阿谀顺从他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邹炳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权贵政要之门,很久以后才跻身朝中大官。邹炳泰在任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什么过错,仁宗很器重他。
7.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2)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
2016-11-1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 ①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
10.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指出“______________”,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在收到舅舅的来信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后,母亲的表现很奇怪,奇怪得让我们有点害怕。
她一会儿紧紧地搂着弟弟,蹭着弟弟的脸蛋儿,满脸是笑:“柱子,我娘要来看我了,你外婆要来看你了。真的,真的要来了,马上就来了。”一会儿又松开弟弟,用手背抹着泪花,自顾自地唠叨:“咋办啊?这日子过得都是窟窿眼,遮不住丑!咋办呀……”
母亲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脸上挂着泪,嘴巴却撇成下弦月,看起来真是滑稽。我从来没见过母亲这副表情,她遇事一直很镇定的。记得有一次我从沟边摔下去折了腿,被别人背回了家。母亲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丝惊慌,反倒戳着我的额头骂道;“沟能走还是能跑?走路不看,活该。”只是外婆要来,她至于吓成这样?
看着母亲的表情,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弟弟干脆咧着嘴大哭起来。我赶忙搂着弟弟哄他:“外婆来了,咱们就能吃到好东西了,就不饿了。”弟弟啃着手指头,哭声才渐渐小了下来。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里,这烂屋里”。一向忙于活计的母亲,好像一下子对干啥都没了兴趣,只是焦躁地转着圈儿,晃得我眼花。
父亲刚一进门,一向很镇定的母亲突然像疯了般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嘟哝:“我娘要来了,咋办哩,我娘要来了。”
好像外婆要来看她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可怕。父亲扶着娘的肩膀说:“怕就不来了?别怕,有我哩,我给咱想办法。”
我们就开始为着迎接外婆而准备。记忆里就像过年一样,每间屋子及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那时,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红薯,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红薯吃得人一开口,就是一股红薯酸味儿,连放的屁,也是酸酸的红薯屁!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就加点其它杂粮,也不过是玉米或糜子。只有来了贵客或是过年,才能吃得上白白的麦面。
我拿着洋瓷碗,雪花婶家、二狗家、北巷婶家、杏花姨家,我从各家借了一碗面粉,我的手一直在打战:外婆来真好啊,外婆来就可以吃上过年才能吃到的麦面了!我皱着鼻子闻,也没闻出面粉的香甜味儿。我很遗憾,要是我能变成一个搪瓷碗,多好啊。
父亲还借了天柱叔家的大桌子、顺锁伯的大立柜摆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变得很阔气。
外婆来真好,家里整个都变了。
那会儿,我只有一个办法,外婆来了就不要走了,那样我天天都可以吃麦面,爬大桌子摸大立柜。
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着车,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就像过年般去十里外的镇上接外婆。
记得外婆来的第一顿饭,母亲做得很费心:一碟凉拌莲菜,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碟炒洋芋丝,一碟凉拌胡萝卜丝,白萝卜叶在开水里一焯又是一碟凉菜,白生生的白菜帮加了几丝青椒炒了一碟菜,中间是一碟炒鸡蛋,饭桌上一下子就摆了七个碟子。
那天母亲擀了面条。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得见蓝天白云。绿绿的白菜叶子撒在锅里,看着都好吃。
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是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
“咋给娃娃舀了那么点儿?”外婆问。
“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直接大哭起来。
我笑着给外婆解释,我把弟弟撞了一下,他就疼得胡喊叫。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有了个艰巨的任务——快吃饭时就带着弟弟去外面玩,省得他一不小心露馅了。那种难受劲,甭提了,我只一脚把那小东西踹到村头的池塘里去。
晚上,外婆跟我母亲坐在炕上闲聊,我在写作业,一转头,发现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句“把桌子弄坏了咋给人家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紧张地看着母亲。
屋里只有弟弟的哭声。
外婆看着我母亲,我母亲很尴尬地笑着,就像外婆要来前的神情一样,分不清是哭还是笑。
“还有啥是借的?”外婆说。
母亲说:“咋会是借的?自家的,甭听娃胡说。”
“还有啥?”外婆又问。
母亲不吭声了。弟弟也不哭了,跑到立柜边说:“这个也是人家的。”
“那咱就一个土炕啊!得,至少有地方睡觉。”
外婆拍着炕,脸上好像是笑,好像又不是。“这就是我女子家,我女子就这样的屋子里头过日子。当妈的,都不晓得自家娃过的是啥日子……”
外婆唠叨时,母亲哭了。母亲哭着拉着外婆的胳膊说:“娘,没事,我的日子能过好,就是怕你操心才……”
外婆走后我才知道,外婆当初不愿意让母亲随父亲远嫁合阳,与母亲断绝了母女关系。加之母亲来合阳后,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没敢主动联系外婆。
多年后,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住在出租屋,恨不得把一元钱掰作几瓣花的我,很奢侈地买了一台电风扇,买了好些疏菜水果——我不能因为工作不稳定就让母亲担心,我得让我的母亲觉得自己闺女过得还不错!
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选自2015年第4期《读者》)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外婆的到来,一向做事镇定的母亲变得异常慌乱,这主要是因为生活极度贫困,母亲生怕外婆为自己担心。
B.本文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写出了母亲等待外婆到来之前焦躁不安、异常慌乱的表现。
C.面对外婆“还有啥是借的”的问话,母亲一口否认是借来的,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的心理。
D.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逼真地表现了弟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
E.文章最后写“多年后,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我”的处境和当年母亲的处境完全相同,所以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14.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个人物的特征。
15.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认真品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文章结尾两段文字是否显得多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有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我不同意。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17.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18.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9.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20.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