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九江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7-17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手科属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股热潮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溯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其二,艺术考古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艺术考古与考古不一样,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后者可以为当下提供很多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连续刷《芈月传》的剧组为了还原历史,服装造型设计师还特意考证了秦代的染色水平,证明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很高,并不像观众所传言的那样,“服装色彩过于艳丽”,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能够染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只是要将颜色固定比较困难而已。艺术考古的当下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业,在其他产业(如文创产业)上也同样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

其三,艺术考古为未来提供鉴照。艺术考古的努力可以为人们判断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典籍中都挟带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著述传统,以及出于各种目的而进行的任意篡改和删削的习性,何况还有层累的误差。而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

艺术考古研究,以古物为原料,以当下为契机,以未来为导向,把中国文化发展洪流中的点(遗址、文物等)、线(文化发展规律)、面(文化石、文化走廊等)全面全面激活,由它所带来的古物新知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孔子学院等,把亚欧和非洲这些古代世界文化长廊串联起来,为将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摘编自练春海《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考古作为新兴学科,近一个世纪与它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发展。
B.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
C.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是时空定位。
D.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只需要我们提取文明中成功的经验,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人们关注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再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具体论述。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考古的影响。
C.文章以《芈月传》为例,意在阐释艺术考古对当下娱乐产业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D.文章末尾收束全文,高度评价了艺术考古为诠释世界文化生态所做的有益的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艺术考古在学术上受到学者们不断地质疑,但它的快速发展也是众所周知的。
B.艺术考古可以对历史材料进行纠正和填充,这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
C.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可以由艺术考古提供的文化资源和转化来的学术资源弥补。
D.纵观全文,艺术考古作为能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直以来,“外卖是否卫生、是否环保”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针对卫生与环保问题,各方都在持续发力。在保障外卖卫生安全方面,疫情期间,外卖行业推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要求餐饮服务人员及送餐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启用安心卡、定期消毒送餐保温箱等。此外, 还有平台发起“透明餐厅联盟”计划。这些措施是为了确保餐厅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员、采买、加工等都是透明的。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透明”标签选择餐厅,并通过餐厅直播、VR全景技术、短视频等方式,全方位了解餐厨环境。在解决外卖带来的环保问题方面,一直以来,外卖产品使用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进行包装,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外卖通过推行可降解餐盒、纸质吸管等“绿色”包装、设置奖励从而鼓励用户选择“无需餐具”等方式减轻环保压力。

(摘编自新华网《疫情推动外卖新发展》)

材料二:疫情过后,无接触配送是否会消失?“外卖经济”能否延续增长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疫情褪去后,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公众应对公共安全问题而培育的习惯成了无接触业态持续发展的动力,但还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物流[注]的建设。”盘和林说,“只有社区团购这一业态愈发成熟,才能真正保住疫情期间留下的用户,并不断争取新用户。”英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认为,以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外卖经济”模式顺应了服务消费发展的大趋势,疫情结束后应该与传统服务方式“双轮驱动”,成为稳定和促进消费的新抓手。线下生鲜超市“7FRESI1”的负责人王敬说:“危险与机遇永远并存,此次疫情可能成为零售发展的一个拐点,更多人习惯通过线上消费,更多企业意识到全渠道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无接触配送仍然缺乏相关标准,来有为认为,长期来看,无接触配送还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服务标准。

[注]冷链物流,泛指冷蔬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摘编自搜狐网《“外卖经济”逆势上扬疫情下餐饮消费的“机”与“变”》)

材料三:如今在外卖平台上,也可以订购“精神食粮”了。日前,72 家北京市实体书店成为第一批进驻美团平台的示范企业,英团平台则对这首批书店给予免费入场、流量补贴等支持。在这72家书店中,既有北京图书大厦等大型综合性书城和新华书店中小门店,也包括小众书坊等颇具特色的书店。在外卖平台上搜索可以发现,不同书店标注的起送价格不同,同时会显示店面与用户的距离、需要的配送时间等信息。但从价格角度来说,实体书店在这种销售方式上或许并不占有优势。实体书店的优势就是读者要去逛,去体验。书店能吸粉,情怀之外,也在于能为读者提供讲座、沙龙等其他相关服务。如何让“精神食粮”也像外卖餐饮那样丰富,让网友有选择、有紧迫需要,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书店试水“外卖”是一次积极尝试,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好这次“触网”,在线上吸引更多读者,反哺线下,把盈利的渠道拓展得更多一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外卖平台开始卖书!来点“精神食粮”吗?》)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无接触配送”未来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接触业态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公众应对公共安全问题而培育的习惯。
B.无接触配送雷完善基础设施,冷藏冷陈类食品特点决定冷链物流是建设重点。
C.无接触配送雷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服务标准以促进长期发展。
D.社区团购这一业态进一步成熟就能保住疫情期间的“无接触配送”用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写外卖的卫生与环保问题,材料二侧重写无接触外卖疫情之后如何发展,材料三侧重写外卖平台订购的新事物。
B.由于外卖产品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因此外卖通过推行“绿色”包装、鼓励用户选择“无需餐具”等方式减轻环保压力。
C.疫情结束后,以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外卖经济”与传统服务方式“双轮驱动" .会成为稳定、促进消费的新抓手。
D.虽然有平台的支持,但实体书店还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参照外卖餐饮优化线上服务,还要利用线上帮助线下。
6.外卖相关各环节如何保证安全环保?请根据材料一,按照正确流程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仑飞瀑

李若冰

我漫游过不少名山大川,但不知为什么那巍然屹立于祖国西部的昆仑山,总牵挂在我的心头,使我时常想着要回到它的身边。

正是高原八月,天气凉爽。我和旅伴心情兴奋,一出格尔木城,就直往前面走去。沿途,荒凉无边的大戈壁,已有新开垦的黑沃沃的农田和将要收割的金黄的小麦。那一丛丛自然生成的浓密的柽柳,舒展着颀长嫩绿的枝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刚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感慨万端:昆仑山呵,是大戈壁生命的渊薮!

我惊异了,他的诗情竟来得这般快当。

你看见了么,山上水电站的小屋子?

我抬头望去,进入眼帘的是一条嶙峋的深谷,山口凛然坐卧着一尊猛兽似的山头,虎视眈眈地看着过往的行客。我们往上爬,耳旁传来隆隆的吼声,这莫不是水电站机轮的运转声么!此刻,在谷口听起来,显得异常高亢洪亮,有种撼天动地的气势。

我们越往山上走,越觉得呼吸急促。而且风也越来越狂,有时不得不背转身倒走。爬上深谷里的水电站营地,才算缓了口气。我们遇见一位姓的陕北绥德汉子,长得高大健壮,是水电站负责人。他脸庞像久经酷风寒霜洗炼过,闪射着褐红透亮的色泽,站在昆仑狂风中,犹如一根铁柱子。我开口便说:这里的风可真够厉害!

风季早过啦!老郝笑着说,如果你们赶冬月或春上来,那才叫飞沙走石,风刮得人连路也看不见,身子也站不定。这里是昆仑山的风洞嘛!

我这才察觉到,我们已置身于昆仑山一条幽深的大峡谷中,抬眼回望,两边石山高高耸立,直插云天。周围悬崖倒挂,绝壁陡峭。简直难以想象,人们怎样在这陡壁险境里造就了这座水电站?难道他们是倒栽葱式的在空中施工么?据介绍,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正像山鹰般飞身登上悬崖,用绳子把自己吊起,在峭壁上勘察测量,在半空中搭起脚手架,一步步攀援而上,给大坝喷水灌浆。他们在无比艰险的峡谷里,在狭窄的工作面上,一任狂风飞沙的扑打,一任严寒酷暑的煎熬,开挖着导流、冲刷洞,搬运着笨重的闸门机件,安装着电器仪表……

这一阵儿,我们已走上48米高的薄拱坝。忽然,眼前出现了一泓碧绿如镜的水库。呵,应该叫它天湖,因为它竟奇迹般飘流在这远离人间的高峡里。

老郝提醒我们:这座水库容量2400万立方米,是昆仓山雪水汇集成的。老郝转过了话题:你们到这里来还适应吧?

我说:适应,才上来有些气喘。

老郝立即快活起来:这儿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是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

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站在昆仑水电站身旁,我格外激动,在我国富饶的高山峻岭之上,不是还会出现比这座更高更漂亮的第二座、第三座水电站么?我想,一定会的。

在沿着水波粼粼的水库边漫步,穿过坝头那间小屋子的时候,有种扣人心扉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鸣响。这时,我惊疑地掉转身,循声望去,只见在宽阔的大坝前面,深谷里白云翻卷,水烟升腾,一条飞银吐珠似的瀑布,发出唿唿的喧响,急速地翻卷滚动,直落万丈谷底。飞流荡漾的瀑布,仿佛拨弄着巨大雪白的竖琴,悠然在水云浪花中旋舞,欢奏着喷薄激情的英雄交响乐。多么宏伟壮观的昆仑飞瀑,多么摄人魂魄的昆仑飞瀑呵!

我们在飞瀑声中,转弯下了条大坡,走进电气运行控制室。瞬间,喧闹的瀑布声隐去,代之以静谧肃穆的气氛。这间大大的控制室是现代装置,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的眼睛异乎寻常地专注忙碌,手脚也出乎寻常地敏捷麻利。这里管水管电,这里一举一动,关乎着山下格尔木城的命脉,维系着戈壁农田、工矿和草原的兴衰。我看见立在操纵台前,掌握水电命运的人,多是支边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他们毅然摆脱世俗的羁绊,长年在昆仑高山上生活,在荒寂的峡谷中战斗,使巍巍昆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新的光华。

从电气控制室出来,我们来到了昆仑瀑布前面。我感到眼前如同矗立着一座晶莹的万仞雪峰,流水和云天相连,喷溅着珠玉,闪烁着斑斓炫目的光点。我倏忽觉得,仿佛是娇丽的云雀、天鹅和仙鹤群集的长阵,潇洒自如地飞荡着,以气盖山河的流势,凌空呼呼欢叫,旋即俯冲而下。转眼间,它却宛如莫高窟飞天肩披的长长的飘带,飞落于幽深的谷底之后,霎时拍波击浪,掀起狂涛巨浪,继而在闪闪的霞光里,哼着自由悠扬的歌,跌宕有致地向大漠奔去。我被这飞瀑震慑了,被它瑰丽多姿的景象迷惑了呵,这飞瀑来自何处?它莫不是从天宇里倾泻人间的金波银流?它莫不是从昆仑胸脯里喷涌的奶汁玉浆?

我翘望着昆仑飞瀑,心如潮涌。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无限热爱着自然的创造,然而更热爱着创造的自然。我想,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里,飞荡着不少闻名于世的瀑布。但是,没有昆仓瀑布这么吸引我,这么使我留恋的了。这犹如搏击长空的海燕般的昆仑瀑布,正以无与伦比的滚滚洪流,穿过千沟万壑,跨越千难万险,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

1980825日,格尔木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随着行文的发展,渐渐解开“我”总是牵挂昆仑山的原因,构思巧妙。
B.刚刚来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对昆仑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这从侧面写出了昆仑山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C.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从格尔木城到昆仑山脚下,再健步登山,沿途写了水电站、薄拱坝等,最后到了昆仑瀑布前。
D.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议论,饱含情感和理趣,如“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写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8.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昆仑瀑布进行了描写?请各举一例并赏析。
9.茅盾曾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篇文章也表达了这个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榆祭,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经侯往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坐有顷,太子不视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上戴,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豫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默然不,趋而出,上车驱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候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且不华国也。文子曰:然乎?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华国,不闻以妾与马。夫德者,得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仲孙它惭而退。

(节选自《说苑·反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B.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C.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D.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侯往适魏太子”与“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B.“默然不谢”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C.“上车驱去”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人其以子为爱”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侯身佩宝剑玉佩去见魏太子,问魏太子魏国是否也有宝物。魏太子误会了他的意思,告诉经侯魏国徒师沼、郄辛、芒卯等人都是魏国之宝。
B.齐桓公打算禁止齐国群臣奢侈之风,问管仲是否可行。管仲牛分析了群臣奢侈的原因,然后建议齐桓公从自身做起。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C.季文子做鲁国国相时,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告诉他这样做会引起别人误会,并且有失国家颜面。季文子并未采纳仲孙它的劝谏。
D.魏太子把人才当作一国之宝,齐桓公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季文子戒除奢侈、重视德行,他们的行为均可视为“敬实而不贵化”的具体体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
(2)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兴

清·黄景仁

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

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

[注]①卖饧:指春日艳阳天小贩吹箫卖糖。②怪底:怪不得。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诗的“残花落尽见流莺”和黄诗的“是处溪头听卖饧”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方法。
B.两首诗描绘的春花零落景象都是暮春之景,意在表达作者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
C.武诗中“吹”“逐”写出了春风的多情;黄诗的“怪底”细腻逼真地呈现了人物的心态。
D.武诗尾句梦回洛城,以景结情,余韵无穷;黄诗首句风雨惊梦,引领全篇,渲染氛围。
15.同样是春梦,武诗是“梦成”,而黄诗是“梦难成”。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