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期末 2023-08-17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既与真有关系,又与善有关系。美与真的联系表现在美中有真,无真不美。美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动把握,只有对真和必然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主体才能认识自由,并为实践自由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善就难以被真肯定,真就难以成为对象化了的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美中有真,既表现在美的内容上,又表现在美的形式上。

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一回事: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是因为美与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二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从整个自然界的历史发展来看,当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时,大自然就早已按照其国有的规律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了。自地球诞生四十六亿年以来,月亮就围着地球转动,地球也绕着太阳运转,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真。至于地球产生之前那难以想象的极为渺远的宇宙中还存在哪些运动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年龄相比,可谓是短暂的一瞬。所以与真相比,与人类社会同时来到这个地球上的美的精灵,就显得相当年轻了。美与真的不同,还表现在合乎规律的事物有的美而有的不美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的,即使是某些偶然现象与必然性暂时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它也是在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合乎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属性,但是合乎规律并不能使一切事物都成为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不只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事物,是内蕴着真的事物,而且它还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事物,是合乎理想要求的事物。

从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希腊时期开始,哲人们就非常关注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善尽美,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而未尽善,既看到美与善的统一性,又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柏拉图从美、善统一的角度要求文艺创作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美与善的关系。

善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社会实践的意思,也有伦理道德的意思。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有了主体能动认识和自觉改造客体的善,才为美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善,美就不会来到我们人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善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美是善的产物,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美不可能离开善。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伦理道德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些活动准则体现的是人类代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意志目的。在自然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宽泛而朦胧,有些自然美的对象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比较浓重。所谓心灵美,实质上就是心灵的善。美和艺术虽然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偏重于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功利目的性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活动却是一种实用功利目的性相当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伦理行为、道德活动的立即实现。

(摘编自孔智光《理想美学》)

材料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道家、儒家、墨家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

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蕴含着,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

人之初,性本善。古人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妄语、贪欲等一类的恶。没有谁一出生就是的,后天的因素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上善若水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和功利。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什么是美?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中的善与德,感悟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摘编自搜狐网《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的。
B.“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说法不恰当,美与真有联系,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
C.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美是善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
D.许多国学的著作在字里行间体现“真”的精神。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修身”蕴含着“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与对《武》乐的评价不完全相同,孔子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性,也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
B.在自然美、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或“宽泛而朦胧”或“比较浓重”。心灵美,实质上是心灵的善。
C.道家、儒家、墨家等门派虽有各自的角度与观点,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阐释高度一致,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
D.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美是人生的独特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B.《孟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C.《周易》:“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D.《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真、善、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注重穿着打扮,打造“高富帅”的“人设”形象。夏某在大学毕业后就要求父母为他购买豪车,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显得力不从心。夏某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以离家出走相要挟。请结合两则材料对夏某的行为进行点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石子似的被掷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我只是一件遗失了的东西。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我是千百万人中间的一个,而且是注定了要在那些人中间生活下去的。

我不知道温暖,不知道饱足,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我知道的只是寒冷和饥饿。

有一天,一个瘦长的满脸皱纹的老年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严肃地说: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校去读书。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于是我去了。我昂着头走进了一个被称为学校的房子。

去!这里不是你可以进来的!这句话像皮鞭一样地打着我的全身。我埋下头走了。从里面传出来孩子们的笑声,长久地在我的耳边荡漾。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破庙里有一座神像,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这样想。神龛里,神身上的金已经脱落了,甚至一只手也断了,然而神终究是神啊。我在破烂的供桌前祷告: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神的口永远闭着。可是我自己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说:像我这样怎么能够算作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

我断定我的生活是很合理的,我乞讨残汤剩饭,犹如狗之向人讨骨头。在路旁,我拾起半块带尘土的馒头,虽然又硬又黑,但是我终究吞下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的胃居然跟狗的胃差不多。

回到破庙里,我躺下来,因为我没有气力了。神的庄严的眼睛看下来,这双眼睛抚着我疼痛的全身。我爬起来,我充满了感激地跪在供桌前祷告:

我生下来就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就请你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的父亲吧,因为我不是人,在人间是得不着谁的抚爱的。

神的口永远闭着,他并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

于是我有父亲了,那神,那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啊。

我虽然跟平常一样每天出去向人们讨一点骨头,但是只要有了一点东西塞住我的饥饿以后,我便回来了,因为我也跟别的人一样,家里有一个父亲。虽然这个家就是破庙,父亲就是神,而且他的口永远闭着,不说一句安慰我的话,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肯离开我的就只有他。他是我唯一的亲人。

虽然是在寒冷和饥饿中,日子也过得很快,我是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我渴望跟别的人一样:有好的饮食,大的房屋,漂亮的衣服和温暖的被窝。

这是人的欲望了。你不是人,怎么能够得到那些东西呢?我发现自己有了奇怪的思想以后,就这样地提醒自己。然而话是没有用的,人的欲望毕竟在狗的身体里生长起来了。

于是大街上商店里的种种货物在我的眼前就变得非常引诱人了。有一天我在人行道上看见一双很好看的粉红色的腿,旁边躺着一条白毛小狗,它的脸紧偎着那双腿。我向着那双可爱的腿跑过去。

你瞎了眼睛!我只听见这句话,便觉得头昏脑涨,眼睛里有好多金星在跳,我睡倒在地上。我爬起来,四面都是笑脸,奇怪的笑声割痛我的耳朵。我蒙住两耳逃走了。

现在我才明白了。我得意地以为自己是一条狗,现在我才知道我连做一条狗也不配。

我带着沉重的心回到破庙里。我坐在供桌下面,默默地想着,想着。我趴在地上,我用双手双脚爬行。我摇着头,摆着屁股,汪汪地叫着。我觉得声音跟狗叫差不多。我想,我可以做一条狗了。我满意,我快活。我不住地在地上爬。

我跪在供桌前祷告:神啊,作为我的父亲的神啊,请你使我变做狗吧,就跟那条白毛小狗一模一样。

神的口永远闭着。

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

然而世界上还有白的皮肤,黄的头发,绿的眼珠,高的鼻子,高大的身材。

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在街上和人行道上大步走着,昂然地抬头四面张望,乱唱、乱叫、乱笑,好像大街上、人行道上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其余的人胆怯地走过他们身边,或者远远地躲开他们。

我有了新的发现了,所谓人原来也是分等级的。在我平常看见的那种人上面,居然还有一种更伟大的人。戴着白色帽子,穿着蓝边的白色衣裤,领口敞开,露出长了毛的皮肤。我常常在街上看见这种更伟大的人。

人们恭敬地避开他们,我更不敢挨近他们身边,因为他们太伟大了。

我只是远远地望着他们,我暗中崇拜他们,祝福他们。我因为世界上有这样的伟大人物而庆幸,我甚至于因此忘记了自己的痛苦。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挨近他们身边,免得亵渎了他们。可是有一次我终于挨近他们了。

有一个傍晚,我又饿又倦,走不动了,便坐在路旁墙边,抚着我的涂着血和泥的赤脚。饥饿刺痛我的心。我的眼睛花了,看不清楚四周的一切,连那个伟大的人走过来我也没有看见,等到我最后看见了要起来避开,已经太迟了。

一只异常锋利的脚向我的左臂踢来,好像这只手臂被刀砍断了一样,我痛得倒在地上乱滚。

狗!我清清楚楚地听见这个字从伟大的人的口里吐出来。我的手揉着伤痕,口里反复地念着这个字。

我终于回到了破庙里。我忍住痛,在地上爬着,摇着头,摆着屁股,汪汪地叫。我觉得我是一条狗。我笑着,我流了眼泪地笑着。我明白我现在真是一条狗了。

我带着感激跪在供桌前祷告:

神啊。作为我父亲的神啊!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你。因为我现在是一条狗了,那伟大的人居然叫我做‘狗’了。

神的口永远闭着。

我不停地在地上爬,我汪汪地叫。因为我是一条狗。

我又在街上遇见那双粉红的腿了,慢慢地向我走来,旁边还有一条白毛小狗。

皮鞋的声音近了。白毛小狗汪汪地叫,突然向我扑过来。它扑到我身上,咬我的破衣服。我爬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它跟它扭在一起,它咬我,我也咬它。

狗,滚开!跟着这个清脆的声音,一只粉红色的腿朝我的头踢过来。我的耳边响着各种的声音,许多只手在拖我,打我。可是我紧紧抱住那条白毛小狗死也不放。

等到我恢复了知觉的时候,我是在一个黑暗的洞里。没有人声,空气很沉重,我快透不过气来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是我知道这绝不是狗窝。我还想在地上爬,还想汪汪地叫。可是我的全身痛得厉害,而且身子给绳子缚住,连动也不能够动一下。

我又想,在那个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父亲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他在那里等我。我要回去,我无论如何要回到破庙里去。

不管我全身痛得怎样厉害,我毕竟是一条狗。我要叫,我要咬!我要咬断绳子跑回我的破庙里去!

(有删改)

[注]巴金小说《狗》的初刊本发表于1931年9月《小说月报》,几经修改后,定稿版收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本文选自定稿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狗”,而从文中黄皮肤、黑头发的长相,去上学、住破庙等行为来看,作者写的其实是一个被当作狗的流浪人。
B.“我”把残破的神像认作父亲,希望能像那条白毛小狗一样偎依在粉红色的腿旁,这些都是“我”渴求温暖与自尊自强的表现。
C.从怀疑自己不是一个人,到愿意变成一条狗,再到悲哀于自己不如狗,这一系列心理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我”的自我认知偏差。
D.苏联翻译家洒维利耶娃把这篇小说译成俄文时,将标题译为“我是谁?”,改后的标题比原标题好,因为小说写的是人而不是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内涵丰富,如“我”以为自己成了一条狗后的“满意”、“快活”和对伟大的人的“崇拜”,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B.小说中白人在大街上的傲慢表现,与中国人的胆怯、躲避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C.小说的视角在人与狗之间巧妙穿插,以狗的心态和眼光看待是非颠倒的不平等世界,让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变得见怪不怪。
D.“神的口永远闭着”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在批评神的冷漠,并告诫世人应打破封建迷信,要依靠自身奋斗改变人生。
8.小说结尾处画横线部分在初刊本中为:“我又想,在那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可是我再也不能够跪在供桌前祷告了。”请联系全文,谈一谈两种结尾各自的好处。
9.本文与鲁迅的《祝福》都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请简要分析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023-08-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贱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驱役生人,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人为虑,好行幸不息,人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据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选自《贞观政要·行幸第三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
B.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
C.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
D.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肆行幸”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肆”字含义不同。
B.东都,唐朝陪都洛阳,因其在长安的东面,故有此称。洛阳在有的朝代也被称为西京。
C.“君有违失”与“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违”字含义相同。
D.“城郭之民未蒙德惠”与“寻蒙国恩”(《陈情表》)两句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总结隋朝覆亡原因,认为与隋炀帝喜好巡游、大兴土木有关,他引以为戒,表示自己不能轻用民力,要让百姓安心休养。
B.唐太宗巡游积翠池又一次谈及隋朝旧事,认为虞世基等人享受着高官厚禄,私下却受人委托,做谄佞之事,隋朝覆亡与他们有关。
C.唐太宗并不认为隋朝大臣一无是处,他举出董纯、崔象这些能够直言进谏的大臣,希望魏征等人能够在自己出现过失时极力劝谏。
D.唐太宗责罚洛阳宫苑官吏时,魏征直言进谏,批评他的责罚缘于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唐太宗感到吃惊并接受意见,表示今后不会这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
(2)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14.作为帝王的唐太宗,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泛舟

陆游

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②柳丝摇麴尘③。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注]①陈人,指旧人,故人。②嫋嫋(niǎo),形容轻盈柔弱。③麴(qū)尘,借指柳树,柳条,嫩柳叶色鹅黄,似黄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湖上泛舟,活泼的孩童嘲笑他是年岁已高的“陈人”,诗人感慨万千。
B.颔联写“惊蛰”给自然带来了变化,春雷萌动,风行雨来,天地别有一番新气象。
C.尾联诗人说本来想回到亭子里却再次划起了船桨,不好好享受这美景是一种浪费。
D.这首诗不同于陆诗常见的“雄奇奔放”而“沉郁悲凉”的风格,显现出明快和欢乐。
16.请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