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92828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既与真有关系,又与善有关系。美与真的联系表现在美中有真,无真不美。美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动把握,只有对真和必然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主体才能认识自由,并为实践自由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善就难以被真肯定,真就难以成为对象化了的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美中有真,既表现在美的内容上,又表现在美的形式上。

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一回事: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是因为美与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二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从整个自然界的历史发展来看,当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时,大自然就早已按照其国有的规律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了。自地球诞生四十六亿年以来,月亮就围着地球转动,地球也绕着太阳运转,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真。至于地球产生之前那难以想象的极为渺远的宇宙中还存在哪些运动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年龄相比,可谓是短暂的一瞬。所以与真相比,与人类社会同时来到这个地球上的美的精灵,就显得相当年轻了。美与真的不同,还表现在合乎规律的事物有的美而有的不美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的,即使是某些偶然现象与必然性暂时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它也是在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合乎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属性,但是合乎规律并不能使一切事物都成为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不只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事物,是内蕴着真的事物,而且它还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事物,是合乎理想要求的事物。

从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希腊时期开始,哲人们就非常关注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善尽美,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而未尽善,既看到美与善的统一性,又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柏拉图从美、善统一的角度要求文艺创作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美与善的关系。

善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社会实践的意思,也有伦理道德的意思。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有了主体能动认识和自觉改造客体的善,才为美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善,美就不会来到我们人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善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美是善的产物,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美不可能离开善。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伦理道德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些活动准则体现的是人类代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意志目的。在自然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宽泛而朦胧,有些自然美的对象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比较浓重。所谓心灵美,实质上就是心灵的善。美和艺术虽然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偏重于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功利目的性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活动却是一种实用功利目的性相当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伦理行为、道德活动的立即实现。

(摘编自孔智光《理想美学》)

材料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道家、儒家、墨家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

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蕴含着,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

人之初,性本善。古人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妄语、贪欲等一类的恶。没有谁一出生就是的,后天的因素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上善若水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和功利。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什么是美?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中的善与德,感悟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摘编自搜狐网《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的。
B.“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说法不恰当,美与真有联系,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
C.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美是善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
D.许多国学的著作在字里行间体现“真”的精神。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修身”蕴含着“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与对《武》乐的评价不完全相同,孔子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性,也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
B.在自然美、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或“宽泛而朦胧”或“比较浓重”。心灵美,实质上是心灵的善。
C.道家、儒家、墨家等门派虽有各自的角度与观点,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阐释高度一致,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
D.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美是人生的独特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B.《孟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C.《周易》:“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D.《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真、善、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注重穿着打扮,打造“高富帅”的“人设”形象。夏某在大学毕业后就要求父母为他购买豪车,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显得力不从心。夏某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以离家出走相要挟。请结合两则材料对夏某的行为进行点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烝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荀子讲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自古以来,大同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比如《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景象;墨家也有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观点。于此不难看出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王学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这一过程在消化世界历史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现代性本身,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回应世界历史的时代性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立起同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在推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按照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达到创造新型文明形态程度的时候,便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是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更是如此。资本逻辑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落实到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将资本逻辑作为手段扬弃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新进程中。在两种异质文明形态并存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了实现世界历史和平稳定状态的普遍法则,即各国家和民族走好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不干涉和破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新平台。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并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内蕴的文明特殊性,同时又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文明普遍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契机。

(摘编自颜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和“传统的发明”,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B.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这两个进程都体现了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
C.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结合而成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
D.材料一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处,重在可能性;材料二阐述两者结合的历史意义,重在必然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
B.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引,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根本不可能的。
C.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始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这与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密切相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正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3.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论据不能支撑观点的一项是(     
选项观点论据
A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B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
C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A.AB.BC.CD.D
4.材料二是如何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5.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6-14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清代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里的“情”,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景”是指客观世界,它们在诗中融合在一起。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它们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A】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同是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同李清照笔下的菊花是不一样的,同时又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菊花。诗人在描写物象的时候,总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意象、营造意境,都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情景交融。

②而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B】突破、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到达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体会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意象可以从诗歌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外得之。

③下面试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短诗《鸟鸣涧》来作一些分析。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④诗人所描写的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几种景象,都是客观生活中存在的,一经王维写到诗里,就跟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不同,每一种物象都包含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再经诗人的融合,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种幽静、【甲】适、优美的意境。这意境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

⑤王维所抒发的闲静恬适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他在山中居处时感受最深切的几种景象来表达的。首句中的“闲”字和次句中的“静”字,是我们体味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闲”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闲,没有事情可做,而是指悠闲、恬适,包含着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种种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等感情。诗人正是由于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空山”的意象就是如此。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空寂的“空”,体现的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这里的“空山”是独特的,已不再是原来的客观景物,而是带有诗人浓厚感情色彩的诗歌意象了。诗中的“月出”和“鸟鸣”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意象,月亮出来会使树上的宿鸟惊醒。这种景象辛弃疾也写过,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句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诗虽情景近似,但着意点不同。辛词重点写动,写有声,写与农民相通的丰收的喜悦。王维这首诗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花落是动的,月出是动的,宿鸟因月出而惊起也是动的。唯其动,也就更能显出山中的空寂。在这一具体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对静的感受是来自动态和有声的,因而这种静就不是一般的静,而是表现了诗人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静。这首诗由几种关联的意象【C】融合、联缀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这宁静又不同于死寂,是充满生机而【乙】(juàn) 永的,它充分显出迷人的自然美,并由此表现出一种诗意和风致,使读者从中具体感受到诗人一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诗心。可见,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

(取材于周先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2.文中A、B、C三处横线上的词语,顺序不当的一处是(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3.从作者对王维《鸟鸣涧》一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基本方法:首先,捕捉诗歌所使用的 ①        ;接着,根据诗人赋予它们的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 ②      ,从而把握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再把诗中的诸多意象作为加以体味,进而领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中所寄托的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
4.下面是某同学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该分析有不足之处。请利用阅读上文得到的赏析诗歌的知识加以修改,并说明修改理由。
“这首诗中描写的月色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明净,又表现了季节的寒冷。”
2017-11-13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王朝的国家结构,是商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夏商西周是与秦汉以后差不多一样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夏商西周属于邦国联盟。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局限性。针对这二者的局限性,我提出“夏商西周三代王朝乃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以商代而论,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基础上的。在甲骨文中,有一位“小臣丑”,是商王朝的官员;考古发现,山东青州一座诸侯墓葬内出土铸有“亚丑”族徽铭文的大铜钱。我认为,二者原本属同一诸侯邦国,联系《尚书·酒诰》“内服”和“外服”的划分,“小臣丑”是从外服诸侯系统的“亚丑”诸侯邦国派往朝廷担任官职者,成为内服百官系统的一员。这种外服系统的诸侯邦国的人之所以能够在朝为官,就在于商王朝是由内、外服构成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的缘故;来自外服的在朝为官者,既是联结内服和外服的纽带,也是商王对诸侯邦国的一种统治方式。《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为百傣、庶尹、亚服、宗工、百姓、里君等,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为侯、向、男、卫、邦伯等,属于诸侯邦国系统。《酒诰》的记载恰可以与《大盂鼎》铭文“惟殷边侯田(外服)粤殷正百辟(内服)”对应起来。这种用地下出土的《大盂鼎》和甲骨文等文字资料与地上传世的《尚书·酒诰》等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即王国维所说的“二重证据法"。

“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借用了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概念,把住于中央的王国(即王邦)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国”,把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二者都以王为“天下共主”,受王权的支配。这样,夏商西周时期,一方面,包括各个隶属于王的诸侯邦国在内的整个王朝国家,具有一体性,它们都以王为“天下共主”,也都愿意接受夏王、商王和周王支配,并形成了华夏礼制的正统观念。这一点,用“邦国联盟”说是无法解释的。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有的与王的关系还处于时服时叛状态。在社会特征上,夏商西周乃至春秋属于宗主贵族社会,它与战国秦汉以后的地主官僚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在国家结构上,王朝内世袭的诸侯邦国与秦汉以来被任免的地方郡县行政,并不相同。这一点,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说是无法解释的。

夏商西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还可以解释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问题。在这种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中,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所以,战国时期,当人们苦于列国纷争时,盼望统一,既是现实愿望,也有历史渊源。

总之,“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说,揭示了夏商西周三代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历史特点,这一特点既不同于“三代”之前和“三代”之后,也不同于西欧希腊罗马时的古典社会和西欧的封建社会。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作为合为一体的王朝国家,由王邦与多个外服邦国构成,其国家结构是复合制。
B.三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说,忽视了当时邦国世袭制与后来郡县任免制的不同。
C.“邦国联盟说”忽视了诸侯邦国接受“共主”支配整个王朝国家具有一体性特点。
D.作者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资料的研究,提出夏商西周王朝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甲骨文和金文等出土文字资料与《尚书》等文献资料这二重证据来论证观点。
B.文章借用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概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C.末段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了三代的国家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总结了全文观点。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是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王国将“小臣丑”等外服官员拉拢到朝中为官,借此实行对诸侯邦国的统治。
B.诸侯邦国虽尊崇名义上的“共主”,但都是世卿世禄,具有主权,因此时服时叛。
C.诸侯邦国隶属于王国,构成一体性的王朝国家,由此形成了华夏礼制的正统观念。
D.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应该源于三代国家结构的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特点。
2020-05-09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