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期末 2023-08-19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也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这样才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B.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8-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水劫

李準

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

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

“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

“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

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

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

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

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

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

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

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嗵”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天亮蹚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
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
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7.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
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来势之凶猛。
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入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
8.《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三处细节加以分析。
9.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蹴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鄢。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十二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

10.文中画框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
卒A起B二C军D车E二F千G乘H栗I腹J将K而L攻M鄗N卿0秦P攻Q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王元年”,文中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常见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纪年法等。本现了强称。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B.“乘”,指是兵车。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用以计算车、马等,是四的代称。
C.“四战之国”,文指是古代的赵国。后来就用其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D.“祸且至燕”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且”含义相同。
12.列对有关内容的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喜无识人之明。他先不听将渠劝谏攻打赵国;后信剧辛的话,轻视赵国,导致兵败。燕王喜处死了剧辛。
B.燕王喜不听劝谏。乐间认为赵国的百姓熟悉军事,于是劝诫燕王不要讨伐赵国,但燕王喜没采纳。
C.燕王喜趁人之危。本来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结果听了栗腹回国的报告后,却想攻打赵国。
D.燕王喜软弱胆小。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喜慑于秦王的威势,斩杀了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
13.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二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
(2)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
14.燕王喜两次派兵攻打赵国而失败,除了燕王喜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请简要说明。
2023-08-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注]

秦观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

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树宽。

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注]子由,苏辙,字子由。平山堂:坐落于扬州瘦西湖上、大明寺旁。此堂高踞峰顶,由堂上遥望江南诸山,肩摩领接,如列槛前,故名平山堂。秦观年轻时曾与苏辙一起来此游览,并赋诗留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苏辙原诗的唱和诗。扬州的平山堂是登临眺远的好地方,适宜诗人即景抒怀。
B.首联由“栋宇高开”这个高高的立足点下笔,以“尽收佳处”做总述,一笔宕开。
C.颈联上句写雨中幽花的情态,下句以杯中美酒荡起的微澜表现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第一观”的表述可见诗人对此处山川形胜的无比欣赏之意。
16.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颔联的内容,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