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943837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注]

秦观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

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树宽。

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注]子由,苏辙,字子由。平山堂:坐落于扬州瘦西湖上、大明寺旁。此堂高踞峰顶,由堂上遥望江南诸山,肩摩领接,如列槛前,故名平山堂。秦观年轻时曾与苏辙一起来此游览,并赋诗留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苏辙原诗的唱和诗。扬州的平山堂是登临眺远的好地方,适宜诗人即景抒怀。
B.首联由“栋宇高开”这个高高的立足点下笔,以“尽收佳处”做总述,一笔宕开。
C.颈联上句写雨中幽花的情态,下句以杯中美酒荡起的微澜表现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第一观”的表述可见诗人对此处山川形胜的无比欣赏之意。
2.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颔联的内容,简要赏析。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释:①红粉,形容红花飘落。②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③刺桐花: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④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⑤尺素,书信。⑥彩云,指想念的人。⑦谩,枉然、徒然。

1.对上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过了、清明寒食”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的“年年”相呼应,表现了一种忧愁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B.“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三句的暮春景色,既暗喻了南宋的抗战“春光”已经逝去,又为下片抒发诗人的怨情做了铺垫。
C.“园林渐觉清阴密”句以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春去夏来之际红花落尽、浓荫匝地的情形,而“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句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美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心情。
D.词的上片着力铺写暮春花残粉褪的狼藉景象,其中不带有政治情感。
2.后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有“机杼独辟”“笔法曲喻”的特色,请结合本词的下片进行分析。
2024-04-21更新 | 11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将横线上的诗句填写完整。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3.“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浊酒一杯家万里”。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乡愁?
4.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2023-11-07更新 | 1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前

吴文英

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注】①枝头香:指桂花。②荐俎:词中指重阳祭祀用的菜肴。③帽堕: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意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与《沁园春·长沙》类似,“蝶恋花”为词牌名,“九日和吴见山前”为题。
B.“秋明”句中,“秋明”是因,“双飞”是果,秋月明亮惊动了栖息水边的“白鹭”。
C.“重阳”呼应文题中的“九日”,“可惜”流露出了词人没有能弄到几盆菊花的遗憾。
D.“清歌”句以景作结,也是词人的衷心希望:秋声不要随着歌声的离去而随之消失。
2.词的上片写景手法多样,词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1-12-03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