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中 2023-08-23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B.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B.诗歌中的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D.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白诗万景皆虚,杜甫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意义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棚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他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又发工资了,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这样,宿舍宽敞了许多,大家的箱子和杂物都放到了四张空床上,宿舍零乱不堪。没有人叠被子。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窑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衣服,窗户上好几块玻璃打碎成放射形。肥皂盒和盛着脏水的洗脸盆就搁在脚地当中。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唯一的光彩就是贴在各人床头的那些女电影明星的照片。

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铺盖,他还买了一顶蚊帐,几月前就撑起来——现在没有蚊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受干扰地看书。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B.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C.节选部分写出了孙少平顾家庭、重亲情、精神上有追求等性格特征。
D.选段内容虽不多,却告诉我们“劳动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孙少平辛苦的劳动终于在半年后得到了回报——“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不仅给“他们”上了一课,也给每个读者好好地上了一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即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
B.文中写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少平用最漂亮的蚊帐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孙少平即使在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
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相似,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④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1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为环境描写,诗人先俯视再仰观,多角度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天青垂水”句,“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汀洲”三句由自然景物转向人物描写,美人衣带修长,与落日斜晖相映。
D.“如解凌波”二句写美人登船、停泊洲边,为下阕摹写琵琶妙音做了铺垫。
16.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词下阕中划线的诗句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023-08-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