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二中(联合)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三模 2023-08-29 5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0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

材料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探讨社会秩序为己任,以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的理性认识论。《孟子字义疏证》中有言: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这也就是说,虽然心可以支配感官,但却不能代替感官的功能;人还具有认识和把握事物及其规律的理性能力。其二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北宋初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怀疑,疑古思潮颇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括,他不仅批判了宋以前的历法,还亲身参与证明凹面镜焦点和凹面镜成倒像的科学实验,并借此批驳了《酉阳杂俎》所谓海翻则塔影倒的说法,认为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道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脉络。所谓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然规律的依循、对法天贵真的尊崇以及相对主义中的认识论对中国的科学家精神产生了深厚影响。首先,讲求事物的原初性、自发性和实有性,力求探索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周易》中,有与无、长与短、难与易、高与下等基本要素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彼此转化且周行不殆的,这表明了道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基本态度。其次,法天贵真旨在回答人类如何把握对象世界这一问题。法天,即崇尚自然;贵真,即反矫伪。法天贵真的精神内涵与科学活动的目的高度一致,也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最后,道学中的相对主义对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也颇为深厚。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三个方面,对客观科学认识事物本身具有重要价值。

理性、求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显现,而创新和爱国则在五四运动之后有更为集中的表现。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历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奋进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储备和科技革新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禀赋,但爱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仅是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更是通过科技强国来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家精神虽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但正像绵延数于年的华夏文明一样,从未间断。有此历史成就,不仅取决于历代科学家自身的优良品质,更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弘扬,才沉淀出弥足珍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独有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徐靖《从传统到现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
B.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的理性认识论与怀疑精神,为我国历代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撑。
C.道学“法天贵真”的思想包含尚自然和反矫伪两个方面,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
D.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影响科学家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融则利,离则弊。
B.科学是客观现实,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
C.材料二多次征引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言论并进行解释评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新时代科学家应坚持科技强国、科学报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
B.数学家苏步青说: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我对数学的理解。
C.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提出: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要先背过《老子》和《论语》。
D.理学家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4.请从材料二所论述的科学家精神中选取两,运用袁隆平、屠呦呦、钟扬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加以说明。一种精神用一个事迹说明即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如何更好地进行科研才人的培养?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的雪景

钟敬文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教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销魂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

那天是一月廿四日。因为在床上感到意外冰冷,清晨初醒来时,我便预知昨宵是下了雪。果然,当我打开房门一看时,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木樨花树,却好像全无关系似的。

我和老李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大半变成雪泥,车子在上面碾过,不绝的发出唧唧的声音。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俶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冷桥近前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俱幽绝的文字来:

崇颖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车过西冷桥,暂驶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亩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雪片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坠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虽不见怎样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

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坠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土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坠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一句中叠用“一小堆”,凸显了木樨花朵的繁密与硕大。
B.文章大段引用《陶庵梦记》中西湖雪景的描绘,生动再现了作者与友人游西湖时的情景。
C.作者看到竹枝和竹叶上的积雪时,不由得对《四时幽赏录》中飞雪敲竹的意境心向往之。
D.文章最后写穷人和富人之间尖锐的对立冲突,表达了作者悲悯情怀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文章并没有以记游开篇,而是由议论入笔,强调四时烟景各有佳趣,为下文记游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B.文章大量引用古代诗文,丰富了游记内容,增加了文化色彩;同时表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C.文章变换不同的视角如远望近观、平视仰视等来描绘西湖雪景,调动不同的感官如视觉、听觉等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D.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就本篇而言,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灵活,结构的散漫随意,神聚是指作者在西湖雪景中体会到的欢悦。
8.文章从整体到局部时如何安排时空顺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29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二中(联合)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以B至C公D之E道F荐G人H而I不J求K人L知M以N至O公P之Q道R责S人T而U不V避W人X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指景仰,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的“瞻”字意思相同。
B.“洎”指等到,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意思相同。
C.“济”指成功,与《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公接受黎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士兵人伕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
14.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苏辙

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葨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

【注】①葨:山上长的一种草。②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③箨龙:竹笋的异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长久的干旱凸显人们对雨的渴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
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
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没有完全解除旱情,庄稼收成仍让人忧心。
D.尾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
16.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