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01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瓠子》都是楚声,武帝时的《汉郊祀歌》都是楚调。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以前是规整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我们都可在《楚辞》中找到影子;同时,也可在汉语诗歌的一系列演化中,找到《楚辞》的影子。

(摘自石厉《楚辞楚歌》)

材料二:

先秦楚歌独特的文学模式的形成是由其保存形式所决定的。当我们从保存这些作品最早的文献中来搜寻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是因为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楚歌可以说是严守了诗言志,歌咏情的诗歌创作原则。

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按照诗言志,歌咏情的原则在叙述当中融合楚歌,不仅使历史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人物的诗歌,在后来的历史意象中,对于这些诗歌的记忆也有助于保持历史叙述的表现力。

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已歌》《魂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想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袁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虽然它们所生成的文学模式差别甚大。

(摘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统一天下后楚文化自然北移,古代楚地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主要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巨大。
B.诗歌选集《楚辞》最能代表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刘向整理出来后,这种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
C.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这是使得许多楚歌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被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D.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自由诗,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以楚歌为分析对象,材料一侧重楚歌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材料二侧重楚歌保存状态的分析。
B.因寡不敌众受降的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不断影响后人的五言诗创作。
C.楚歌的保存形式决定了其文学模式的形成,许多楚歌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文献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
D.楚歌遵循着诗歌文化传统,虽然与《诗经》文学模式差别非常明显,但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奇特,笔法自由,多次出现“兮”字。
B.诗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律诗。
C.曹操通过宴会歌唱,以《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情。
D.《秦风·无衣》是一首表现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士气高昂的战歌。
4.“诗言志,歌咏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则。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歇。

(选编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璧/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B.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C.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D.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璧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
B.辎重,本指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多方面。
C.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也用于敬称将帅。文中用“麾下”敬称成安君。
D.平旦,指天快要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攻打赵,赵王及成安君率兵二十万迎战,双方兵力悬殊。
B.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抽调三万骑兵,从小路切断韩信的辎重,但是陈余没有听从。
C.韩信派先行部队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状便打开营垒与他们激战。
D.赵军本来占据有利地势,但是韩信巧妙排兵布阵,运用两面夹攻之术打败敌人。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为什么成安君陈余没有接受广安君的建议?
2023-09-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6.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