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随堂练习B
全国 高一 随堂练习 2023-09-02 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 简要概括《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五部分内容,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2. 概括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6段内容。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4.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堤契诺秋日

黑塞

有几年,堤契诺的夏天依依不舍地不肯离去。在炙热、暴风雨频繁的那几年中,在八月底或九月初左右,夏日持续了几天的狂风暴雨后,又戛然停止,夏天突然变得既老迈又衰弱,然后尴尬地消失无踪。但这几年则有好几个星期都没有暴风雨,甚至也没有雨,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是如此地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间或穿插着焚风对着树木吹上一两天,提早摇落栗树绿色多刺的果实,将蓝色更添上一层蓝,让暖紫、明亮的山脉显得更明亮,为蝉翼般剔透的空气增添了一分透明。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

我这历经沧桑的旅人、沉静的旁观者及画家,长年体验着此地的夏末和秋天,约有十二年之久。秋天来临时,农民及当地居民会以半欢庆的方式工作,他们唱着或模仿着从牧民或其他农民那儿学来的歌曲或祭典仪式,采收葡萄,修补木桶,点火除草,烤栗子,目送袅袅蓝烟慢慢变幻、消失,为过于澄澈的乡景增添一点神秘、隐约、温暖与希望。此时,在旅人眼中,这些农夫和居民无比美好,令人羡慕,也值得效法。然而,农人迷迷糊糊,像作梦一般地在葡萄架和桑椹丛间点燃火焰,他们似乎只是为了这种恍惚的美感,为了这种孩子气的、牧羊人式的闲情逸致而点火,为了借着如梦似幻、袅袅上升的轻烟,将远近的湛蓝、金黄、绯红等五彩缤纷的温婉景色,和谐、婉约地串连起来,让轻烟如音乐般在苍穹下轻响着。在这时节,从数日到数星期,从早到晚,这缕轻烟不断升起,缤纷的乡景因而显得迷迷濛濛。

我经常观察这缕轻烟以及生火的大人和小孩,看他们慵懒、漫不经心地干活,看他们带着一点点厌烦及昏昏入睡的神情,完成田里一年中最后的工作。这景象使我想起蛇、蜥蜴和昆虫,当秋来转凉时,这些动物变得嗜睡、蹒跚、缓慢,它们无所谓地进行着习以为常的工作和行径,受够了夏天,厌倦了阳光,只想着冬天,想着静歇,想着睡觉,昏昏沉沉地睡。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我的羡慕是有原因的,我很了解这种对野火和秋天的眷恋,以及这一切所带来的不由自主的快乐。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我也是自己照顾花园,自己在园中生火,因此,秋天总让我难过。乡愁虽不是刻骨铭心,但仍深藏我心,它的光芒美化了一切,让我明白我所失去的。随意找个地方定居,耕种一块土地,爱上一块土地,分享农人和牧人简朴的快乐,分享两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农事作息,不再是一名旁观者或作画者,在我眼中,这种命运是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即使我已尝试过,经历过,但同时也明白,只有这样的生活并不能使我快乐。

啊!这可爱的命运又降临我身上,就像一颗成熟的栗子掉落在旅人的帽子上,只须打开壳就可品尝栗子一样,我出乎意料地又定居了下来,虽然我不是土地所有人,但却能在有生之年一直租用它。于是,我拥有了一块土地!我才在土地上盖好了房子,也搬进屋里了,如今,我又要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过着我所向往的农人生活。但我不想汲汲地经营这种生活,只想随兴些;我追求的是闲情逸致而非工作,我不想刨挖森林,种植植物,只想在秋天之焰的蓝色轻烟中幻想。然而,我还是种了山楂树当篱笆,也种了灌木、树和许多的花。现在,我将晚夏初秋的光阴消磨在花草与花园中,消磨在一些琐碎的工作中——修剪新长的篱笆树,准备春天的菜畦,打扫道路,清洗水源,并以杂草、细枝、荆棘、绿色或褐色的栗子壳生了一堆火。

无论如何,一切就随缘吧。

在生命之中,有时幸运降临,理想得以实现,内心得以满足,即使并未持续太久,也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有着定居的感觉,有家的感觉,有与花木、泥土、泉水为伍的感觉,有对一小块土地负责,以及对五十株树、几畦花圃、无花果树、桃树负责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真好。

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我站在篱笆旁,剪去高约一米、干扰篱笆的木贼属和车前属等杂草,将它们一堆堆、一团团地聚集在一起,在地上点起火,添些树枝,盖上些绿草,让火闷烧得久一点。看着袅袅轻烟如泉水般缓缓浮动着,在金色的桑树树梢间,与蓝色的湖水、山脉及天空融为一体。

我聆听着小男孩吹奏的曲调,在燃尽的火堆上铺层落叶,希望就这么永无止境地站着,无欲、安详的眼光越过金色的桑椹树梢,落在五彩缤纷的田野里。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地祥和、永恒;不久之前夏日的热浪才横扫过大地,不久之后,冬天的暴风雨及降雪又将侵袭它。

(选自《堤契诺秋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祥和、令人留恋的秋天。
B.作者认为只有融入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才能快乐。
C.全文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眷恋之情,毕竟这能给他带来内心的满足。
D.散文的“灵魂”在于神韵,贯穿本文的主线便是作者那种对大自然细腻亲切的情感。
6.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不同特点的夏天起笔,重点描写友善、安静的夏天,自然引出了秋天。
B.文章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间还有些跳跃性。
C.作者善用短句,如“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读来热烈喜庆。
D.本文的颜色词丰富,如暖紫、绯红、澄蓝等,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精准把握。
7.本文在描写堤契诺秋日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中的“火焰”美在哪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C.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1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12.经典名著《水浒传》被指定为中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小说具有的多层次和多义性。
13.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6题)

题型
数量
小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小阅读
10.65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课内
20.65概括文章大意  要点梳理课内
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课内
40.65探究内容,提出见解课内
二、现代文阅读
5-8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9-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