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后作业
全国 高一 课后作业 2024-03-31 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①                   ,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②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③                ,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         ,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         ,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          ,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         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 卓越不凡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下面是某中学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并改正。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内部场景震慑了,“中国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在专注地选书,有人在静静地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针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有两点建议,请笑纳。
       首当其冲,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购入图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加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20-09-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同步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7. 读书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历史、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书。

要求:①写出两点你的读书体会;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③不少于6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8. 下图是某地读书活动的宣传图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020-06-01更新 | 193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6届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三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1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1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12.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1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堤契诺秋日

黑塞

有几年,堤契诺的夏天依依不舍地不肯离去。在炙热、暴风雨频繁的那几年中,在八月底或九月初左右,夏日持续了几天的狂风暴雨后,又戛然停止,夏天突然变得既老迈又衰弱,然后尴尬地消失无踪。但这几年则有好几个星期都没有暴风雨,甚至也没有雨,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是如此地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间或穿插着焚风对着树木吹上一两天,提早摇落栗树绿色多刺的果实,将蓝色更添上一层蓝,让暖紫、明亮的山脉显得更明亮,为蝉翼般剔透的空气增添了一分透明。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

我这历经沧桑的旅人、沉静的旁观者及画家,长年体验着此地的夏末和秋天,约有十二年之久。秋天来临时,农民及当地居民会以半欢庆的方式工作,他们唱着或模仿着从牧民或其他农民那儿学来的歌曲或祭典仪式,采收葡萄,修补木桶,点火除草,烤栗子,目送袅袅蓝烟慢慢变幻、消失,为过于澄澈的乡景增添一点神秘、隐约、温暖与希望。此时,在旅人眼中,这些农夫和居民无比美好,令人羡慕,也值得效法。然而,农人迷迷糊糊,像作梦一般地在葡萄架和桑椹丛间点燃火焰,他们似乎只是为了这种恍惚的美感,为了这种孩子气的、牧羊人式的闲情逸致而点火,为了借着如梦似幻、袅袅上升的轻烟,将远近的湛蓝、金黄、绯红等五彩缤纷的温婉景色,和谐、婉约地串连起来,让轻烟如音乐般在苍穹下轻响着。在这时节,从数日到数星期,从早到晚,这缕轻烟不断升起,缤纷的乡景因而显得迷迷濛濛。

我经常观察这缕轻烟以及生火的大人和小孩,看他们慵懒、漫不经心地干活,看他们带着一点点厌烦及昏昏入睡的神情,完成田里一年中最后的工作。这景象使我想起蛇、蜥蜴和昆虫,当秋来转凉时,这些动物变得嗜睡、蹒跚、缓慢,它们无所谓地进行着习以为常的工作和行径,受够了夏天,厌倦了阳光,只想着冬天,想着静歇,想着睡觉,昏昏沉沉地睡。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我的羡慕是有原因的,我很了解这种对野火和秋天的眷恋,以及这一切所带来的不由自主的快乐。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我也是自己照顾花园,自己在园中生火,因此,秋天总让我难过。乡愁虽不是刻骨铭心,但仍深藏我心,它的光芒美化了一切,让我明白我所失去的。随意找个地方定居,耕种一块土地,爱上一块土地,分享农人和牧人简朴的快乐,分享两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农事作息,不再是一名旁观者或作画者,在我眼中,这种命运是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即使我已尝试过,经历过,但同时也明白,只有这样的生活并不能使我快乐。

啊!这可爱的命运又降临我身上,就像一颗成熟的栗子掉落在旅人的帽子上,只须打开壳就可品尝栗子一样,我出乎意料地又定居了下来,虽然我不是土地所有人,但却能在有生之年一直租用它。于是,我拥有了一块土地!我才在土地上盖好了房子,也搬进屋里了,如今,我又要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过着我所向往的农人生活。但我不想汲汲地经营这种生活,只想随兴些;我追求的是闲情逸致而非工作,我不想刨挖森林,种植植物,只想在秋天之焰的蓝色轻烟中幻想。然而,我还是种了山楂树当篱笆,也种了灌木、树和许多的花。现在,我将晚夏初秋的光阴消磨在花草与花园中,消磨在一些琐碎的工作中——修剪新长的篱笆树,准备春天的菜畦,打扫道路,清洗水源,并以杂草、细枝、荆棘、绿色或褐色的栗子壳生了一堆火。

无论如何,一切就随缘吧。

在生命之中,有时幸运降临,理想得以实现,内心得以满足,即使并未持续太久,也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有着定居的感觉,有家的感觉,有与花木、泥土、泉水为伍的感觉,有对一小块土地负责,以及对五十株树、几畦花圃、无花果树、桃树负责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真好。

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我站在篱笆旁,剪去高约一米、干扰篱笆的木贼属和车前属等杂草,将它们一堆堆、一团团地聚集在一起,在地上点起火,添些树枝,盖上些绿草,让火闷烧得久一点。看着袅袅轻烟如泉水般缓缓浮动着,在金色的桑树树梢间,与蓝色的湖水、山脉及天空融为一体。

我聆听着小男孩吹奏的曲调,在燃尽的火堆上铺层落叶,希望就这么永无止境地站着,无欲、安详的眼光越过金色的桑椹树梢,落在五彩缤纷的田野里。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地祥和、永恒;不久之前夏日的热浪才横扫过大地,不久之后,冬天的暴风雨及降雪又将侵袭它。

(选自《堤契诺秋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祥和、令人留恋的秋天。
B.作者认为只有融入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才能快乐。
C.全文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眷恋之情,毕竟这能给他带来内心的满足。
D.散文的“灵魂”在于神韵,贯穿本文的主线便是作者那种对大自然细腻亲切的情感。
15.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不同特点的夏天起笔,重点描写友善、安静的夏天,自然引出了秋天。
B.文章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间还有些跳跃性。
C.作者善用短句,如“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读来热烈喜庆。
D.本文的颜色词丰富,如暖紫、绯红、澄蓝等,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精准把握。
16.本文在描写堤契诺秋日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7.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中的“火焰”美在哪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5
现代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3-50.65修辞手法选择+表达
60.65得体语言表达
70.85得体语言表达
80.65徽标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9-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14-17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