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武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06 1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近人丁文隽说:“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何谓“形象”?我想一般是指生活中各种现实存在的或幻想变形的具体物象: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体貌动作以及妖魔鬼怪等等。何谓“抽象”?则大概是指非此类具体物象的形体状貌,如线条、色彩、音响等等。足见,“抽象”也者,并非无形体无物质结构之谓。园林里的怪石耸立,寺庙中的香烟缭绕,沙丘风迹,屋漏雨痕……均为有形之物,而与形体全无的思辨抽象不同。思维抽象也有其物质载体的形状符号,书法与它们的不同在于:作为思维抽象的物质形体的符号、记号(从大街上的红绿灯到纸上的数学公式、化学方程……),指示的是一些确定的观念、意义、判断、推理……而书法及其他作为艺术作品的“抽象”却蕴含其全部意义、内容于其自身。就在那线条、旋律、形体、痕迹中,包含着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号所能传达、说明、替代、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这“意味”经常是那样的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形式”不是由于指示某个确定的观念内容而有其意味,也不是由于模拟外在具体物象而有此意味。它的“意味”即在此形式自身的结构、力量、气概、势能和运动的痕迹或遗迹中。书法就正是这样一种非常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

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韩愈),它从而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同上),它可以是“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的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这远远超出了任何模拟或借助具体物象、具体场景人物所可能表现再现的内容、题材和范围。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从指腕神经到气质性格)、心(从情感到思想)的各个方面……前面所引韩愈的话主要讲的是人的自然化方面,即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自然的人化则表现为在审美捕捉和艺术物态化这个同构中无意识地积淀着社会性时代性的宽广内容。汉碑晋帖,唐法宋意,明清个性……同样的“忧悲愉佚”,同样的“日月列星”,却又仍然有所不同。它们仍然是积淀着不同社会时代特色的韵味风流。那么,在今天,新的韵味风流、新的书法创造又该是些什么呢?这不正是向书法热和美学热共同提出的问题么?

(摘编自李泽厚《略论书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书法与其他民族书法相比更具有表现书者情感的特点。
B.中国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点线.笔画来表现“字”的生命的。
C.相比数学通过抽象符号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中国书法的“抽象”则有着无穷的意味。
D.“人的自然化”就是书家在创作中无意识地积淀社会性、时代性内容的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能够发展为一门艺术,只是因为汉字是方块结构的象形文字。
B.俗话说“字如其人”,中国书法艺术最能集中体现这一说法。
C.只要感受到了书法作品展现出来的笔画形态特点,就算完成了对书法作品的鉴赏。
D.我们无法从古代某个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里看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艺术观点的一项是(     
A.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
B.把“鸟”字尽力写得像“鸟”之形态。
C.有人用注射器隔空在纸上“射墨”写出的字。
D.初学者临摹时写成与字帖一模一样的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鉴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 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 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更锣响了。

“爸爸,这是打更吗?”

“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我要喝茶。”阿毛说。

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是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 ——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

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

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拿瓶子来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

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
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用法相同。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王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与《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4.秦始皇为什么在咸阳坑儒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16.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