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2022学考分类汇编(浙江模拟)-信息类文本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09-23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

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也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

(节选自徐贲《有“知识”无“智识”》)

1.下列对文中“智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智识关注“应该是什么”,是一种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
B.智识即智慧,不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而是属于“不是知识的知识”。
C.智识高于知识,具有超越性,是人的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方式。
D.智识的对立面不仅是无知,而且是愚蠢,因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无法解决智识上的问题,不能替代智识的地位和价值。
B.作者引用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的例子,意在说明智慧具有价值的导向性。
C.根据本文的观点,“申请当社区义工的三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属于知识。
D.根据本文的观点,“如何巧妙识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智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骋词大赋作为赋体的代表,其体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即包罗万象,气势恢宏;二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特别重物类意识,即观物取象,以夸饰描绘见长。所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强调赋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朱光潜《诗论》进而认为诗歌类似音乐,辞赋则近于图画,具有一定的空间艺术特征。由此考述汉大赋与汉画的创作关联,突出表现在赋写图画图证赋文两端,其中汉大赋的描写对图像的呈现,则具有更为广泛的书写及批评意义。

就创作论来看,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决定于赋家对朝廷礼仪的描绘,汉大赋的主要创作类型如游猎、郊祀、京都等,所书写的内涵均属汉代朝廷的天子礼。由于赋写礼事而呈现于礼仪,其赋作与画像形成了异质同构的联系。这又突出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汉大赋体国经野的描绘与其重仪式的图案化特征,代表了汉人绘画与辞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巨型帛画对天上、人间、地下的构图描绘,所表现的现世与来世,神话与物态,与汉人郊祀赋的神境、游猎赋的场景、京都赋的物态的全方位呈现极为相似。其二,汉大赋写作类聚事物的特征,与汉代大量的汉画像石(砖)也可作形象互证。尽管汉大赋作为宫廷文学,砖石画像多属中下层民俗创作,但其时代的艺术共性则很明显。张道一《汉画故事》曾将汉画分为人事故事”“神话故事祥瑞故事,兼括汉代历史、神话与民间信仰,这些类型的描写在汉大赋中均有呈现。如果将汉大赋与汉画石的艺术主题结合起来考虑,或有互仿与共生的性质。

汉人虽然没有以图绘赋的创作,但以汉代帛画与砖石画图案对应汉大赋写物图貌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以图证赋的意义。后代出现的汉大赋图像,如晋人戴逵的《南都赋图》,刘熙载《艺概·赋概》即谓:戴安道画《南都赋》,范宣叹为有益。知画中有赋,即可知赋中宜有画矣。又如自晋人卫协作《上林苑图》,继后南宋赵伯驹绘《上林图》、明仇英摹写《上林图》。题咏《上林图》的诗文也随之而出,如胡敬品读元人《上林校猎图卷》即谓:绢本,青绿画。洪波巨浸,层峦叠嶂……首写岩松磵屋,中坐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为斯赋缘起。次写紫渊丹水,跳沫腾波……次写离宫别馆,弥山跨谷……次写蜺旌云旗,天子校猎……次写七校纷陈……次写张乐层台……次写解酒罢猎……(《西清札记》卷二)其中说明图画的场景,正是赋文语象的图写,这也是汉大赋与绘画的关联与衍展。

所以我们品读汉大赋与汉画,宜乎大中见小,明辨其构象法是在由无数个像组成的宏大图景。

(选自《光明日报》2023213日第13版《汉赋与汉画》,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汉大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包罗万象,气势恢宏;观物取象,以夸饰描绘见长是汉大赋的两个显著特征。
B.汉大赋的“赋写图画”与汉画的“图证赋文”决定了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关系。
C.汉大赋是宫廷文学,比起多由中下层民俗创作的砖石画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汉大赋是赋家“以图绘赋”的创作成果,它是在由无数“个像”组成的宏大图景。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辞赋跟图画接近,因此具有一定的“空间艺术”特征。
B.汉大赋与汉绘画异质同构的联系代表了汉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就艺术主题而言,汉大赋与汉画石之间或存在着互仿与共生的性质。
D.第三段中列举不少事例突出说明了后世汉大赋与绘画的关联与衍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一堆柴薪,不加捆束,虽然有些乱,却也有散的妙处。中国艺术重萧散,反对的是捆束感。如书论上说,“草书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如积薪束苇,无萧散之气”。在中国美学看来,捆束是人为的,而萧散则是天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萧散就是由人工返天工,由工巧返古拙,由雕琢返自然,体现出天然的美。

中国艺术重萧散,是“道法自然”哲学的产物。如云水一样散漫,风来水上,自然成文,云过长空,飘渺无迹,此乃自然之萧散,也是艺道之关键。故前人以“萧散精神一片云”来形容萧散的美。归于自然之真性,不忸怩,不装腔作势。画家陈淳有写画诗云:“野竹自萧散,幽兰亦错杂,清风一披拂,雅韵互相答。”这种散淡的美不知征服了多少中国艺术家的心灵。中国诗人、艺术家常以“萧散”来概括自然而然的特点。宋曾巩有《古诗》云:“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宋人张抡《踏莎行》词下片云:“云片飞飞,花枝朵朵。光阴且向闲中过。世间萧散更何人,除非明月清风我。”闲心似水,随花开花落,伴云卷云舒。萧散是自然赐子的真精神。

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关键在于脱去知识、理性、习惯、欲望等给予人的束缚。人生萧散不易得,常苦世累为羁衔,在束缚中没有萧散之趣,也没有天和之美。元陈益之《蓦山溪》词云:“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且谩着,有生涯,试待寻思看。鉴湖里面,浅山林畔。住个小庵儿,且随分、粗衣淡饭。嘲风咏月,萧散过平生,尘世事,尽如麻,我也谁能管。”萧散是出世的、闲适的、无所羁绊的。所以,中国艺术家常以“无营”作为萧散的重要特点。元好问诗云:“经营入惨淡,得处乃萧散。”“经营”到无所“营”的状态,不忮不求,即自得萧散之境。袁中道说:“洒洒落落,萧萧散散,事过而不留心。”从秩序中逃离,赢得自由从容的心灵。

中国古人推崇“落叶不扫”的境界,个中意味颇值得揣摩。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感怀寄人》写道:“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其中的“不扫”,不是慵懒,也不是意乱情迷而无心去扫,而是保护自然萧散的状态。走在香径上,上有树影婆娑,日光下彻,照落花点点,影影绰绰,别有风味。禅宗中有一联诗说得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在禅宗看来,人来到这个世界,心灵很容易被污染,所以需要荡涤,但如果心中时时有个“扫”的意念,就会起净垢分别之念,造成心灵的黏滞。禅家的妙境,不是任由灰尘的存在,而是超越一切分别,在空灵廓落中保全性灵的自由,如竹影徘徊,月光下彻,了无痕迹。有位僧徒问老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老师说:“门前不与山童扫,任意落花满院飞。”一任空花自落,烟萝盘旋。此即萧散的大境界。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萧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重“萧散”,反对捆束感,欣赏散而不乱的状态,推崇由人工返天工、由工巧返古拙、由雕琢返自然的天和之美。
B.“萧散”是自然赐予的真精神,中国艺术重“萧散”,源于“道法自然”的哲学,强调归于自然之真性,彰显散淡之美。
C.欲得“萧散”之趣,就要有一颗“萧散”之心,即摆脱知识、理性、习惯、欲望等对人的束缚,在自由从容中归于秩序。
D.“萧散”即自然而然,任落花满院飞,烟萝自盘旋,不因灰尘的存在而造成心灵的黏滞,始终保持心灵空间的空灵廓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直分明的草书,人为、工巧与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没有萧散之气,体现不出天和的美,与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相悖。
B.萧散的重要特点是“无营”,而“无营”是与“营”截然对立的,即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也不被任何精神或情感所羁绊。
C.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句来增强说理的力量,比如引曾巩《古诗》来展现萧散的特点,引禅宗中的一联诗来深化萧散的境界。
D.本文围绕“萧散”这一美学概念,从书法、绘画、诗歌、禅悟等各个方面娓娓而谈,既给人艺术的美感,也启人哲学的思考。
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熟人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眉目传情,指石相证。
C.口说无凭,你必须立个字据。D.门外有人敲门。“谁呀?”“我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奥”,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8.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9.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下列不属于原因的一项是()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2020-02-21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浙江省新高考高三优化卷学考卷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yyds”“绝绝子”“栓Q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栃,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节选自之江轩《被住的表达》)

10.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
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C.“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
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
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
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
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际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诞生于何处,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制约,它所能统辖的地理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必然先后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国家。由众多分而治之的国家为最高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家无能为力建立世界政府的相应后果。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1)同一国家疆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相互认同,产生对自群体(本国人)的偏爱和对他群体(外国人)的疏离;(2)各个国家优先为疆域内社会的繁荣与福利而行动;(3)没有中央权威阻止拥有组织化暴力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他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与他国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也不得不增强自己的力量。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又赋予国家间竞争以新的内涵。

只要没有国家能将世界上分而治之的众多国家统合为一个国家,国家间相互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相互竞争的严峻局面就将持续下去。直接地看,国家间的竞争是彼此实力的比拼,无实力即无竞争力。而国家的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总是要被消耗的,一个国家,无论眼前的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保证在国家间的竞争中能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长远地看,国家作为能动性主体,其实力的大小依存于能力的强弱,实力随着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家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一时的成效,就需要从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实力考察上升到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考察。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拥有超大社会规模的中国国力呈现相对他国更快的上升势头,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同时,也置身于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并面临现有大国特别是居于世界舞台中心的首强大国一环紧扣一环的围堵与遏制。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国家间竞争中严峻乃至凶险的处境,不是自身可以避让的。如果不愿由他国主宰命运,中国的选择便不在于是否应对他国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应对他国的竞争。加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建设,破解他国设置的困扰中国发展的迷局。

(摘编自黄清吉《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目前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也就看不到将要停息的迹象。
B.国家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也是一种竞争。
C.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过程,是国家彼此实力与能力强弱的比拼的过程。
D.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国家间的竞争也推动多方面的变化。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对当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文章论证了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始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
C.文章论证到,当今世界的无政府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将会加以改变。
D.文章论证到,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时候面临围堵是正常的,但不可自乱阵脚。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最能体现和印证文学是人学这一伟大论断的体裁。小说和人,天然地暗藏着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超越了小说的流派、题材、风格、时代和国界而存在。文本就是它的躯壳,故事脉络就是它的骨骼和神经,叙事文字就是它的肌肉和脂肪,故事内核就是它的大脑和心脏,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系统。所以,小说之于人,就是一个情感复杂而且丰满的血肉之躯。

血肉之躯都是有性格的,也是有灵魂的。小说的性格就是它的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小说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鲜明的个性决定了小说的内在气质和艺术魅力。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但小说的灵魂并非完全等同于小说的主题。它存在于主题之中,溢出主题之外,同时也分布在小说主干的各个环节。一部好小说的主题一定是由多重因素构成,是色彩斑斓的宏大乾坤。它与人的性格和情感一样,不会永远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成不变,呈现出富于动感的曲线之美。小说主题的多元化与人的性格多元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世界公认的经典小说都是智慧的、丰满的、复杂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所以它们也能够有资格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而得以永世流传。那么,人类从小说中获取什么?获取的就是有益于人类思想进步的健康的灵魂,让人类站在灵魂的窗口前用作品预设的角度去洞悉社会和世界。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每个句子都有它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密集的地方就是小说的痛点、亮点或敏感部位。鲁迅《阿Q正传》中阿Q画圆圈的细节,就是这样的痛点、亮点和敏感部位,是小说的灵魂栖居之所,也是作者匠心抵达之地。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和总结,它是小说中流光溢彩的精神光照,是小说中的太阳,是小说的核心价值。在太阳的照耀下,它让读者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光亮,不仅决定着小说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也决定了小说的精神指向。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发掘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小说的灵魂来源于人物的灵魂。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灵魂贯穿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端。从文本意义上讲,灵魂存在于文字之中,是形而下的客观存在。文字是非常奇妙的,一方面它以叙事的表象遮蔽灵魂,一方面又透过文字揭示灵魂。从精神层面上讲,灵魂存在于文本文字之外,是抽象的精神附着物,是弥漫在文本内部的一种深邃气韵。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即为此意。这个就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气的清浊强弱,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灵魂就像是太阳》)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和人的对应关系,超越了小说的流派与国界等,小说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血肉之躯。
B.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也决定了小说具有独特性的内在气质和艺术魅力。
C.好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由多重因素构成能够与人的情感一样,呈现出动感“曲线之美”。
D.研究作品的目标与方向,应是对其灵魂的幽微探寻和精准捕捉,发掘其思想艺术价值。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小说最能体现“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切入,语言形象,结构清晰严谨。
B.文章采用了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深刻论述了作者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鲁迅笔下的阿Q画圆圈的细节,论述了小说的灵魂所在的问题。
D.文章末尾引用曹丕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内在气韵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东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一带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场面壮观,却营造出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绘画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营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B.题画诗为实现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
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于“表现”,西方绘画侧重于“再现”。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不同体现。
C.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D.本文论据翔实可靠,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间站,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为早日建好新的空间站,进而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无数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是这一征途上的重要节点,它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个房子,要想建得好,离不开牢固的材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材运上太空。搭好房子,还要添置物件,2017年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各类补给。房子布置妥当后,需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过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居住”。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实现“房子+物品十人”的愿景。所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这也说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从 “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户型”升级记录着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科技探索与追梦历程。从“装修”看,无论是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还是单翼翼展约30米、用以提供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的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未来,除了核心舱“天和”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外,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将用于科学实验。

浩渺深空,行路漫长,接力“长征”,任重道远。当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现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深处居住生活研究、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个“家”。

(选自202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空间站”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站是航天员居住的“太空之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B.空间站由房子、物品和人组成,标准的“户型”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C.能否建设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准。
D.中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天和”三部分共同组成。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B.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C.从“装修”看,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柔性太阳翼都秉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等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D.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邀游太空,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安家梦。
2020-07-27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7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节选自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文化大逻辑, 理论属于文化,文化在理论之前,文化体量大,资源足,而理论取之不尽。
B.1973年,汤因比提出,中华文明是世上唯--未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
C.汤因比对世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的《历史研究》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切有助于他产生理论自信。
D.虽然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要义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根”,因此文化自信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
B.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研究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发电机”,文化底蕴往往决定理论研究。
C.理论和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成为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正体现了这一点。
D.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0-02-21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浙江省新高考高三优化卷学考卷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靠优质内容创作赢得了关注度。去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3.3亿成交额的纪录,某“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1.5万支口红。数字经济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人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但现实中,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得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最近,一位网红直播博主就因为大量刷假评论、以虚假阅读量欺骗客户,被关停了账号,其所属机构也被暂停旗下所有账号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权限。

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梁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儆效尤。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只有用健康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保障,让人们愿消费、敢消,才能让消费更好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色。这背后,是大量个性化产品对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更健康的模式、更好的监管,让新业态、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能让更多消费者放心消费,促进消费的蛋糕越做越大,推动经济高质发展。

(选自2019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2.下列对文中“网红经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已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创业途径。
B.网红经济是口碑经济,只要诚信就能发展壮大。
C.网红经济销售模式正在取代传统商业营销方式。
D.网红经济具有即时性特点,监管难度由此增大。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网红绕过平台与消费者私下交易,使后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B.社会化营销助力粉丝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得到承诺的效果。
C.监管部门应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深度参与互联网发展共治。
D.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满足了人们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020-02-09更新 | 15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1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2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3-4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5-7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8-90.65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文本
10-11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12-130.65政论文论述类文本
14-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16-17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18-190.65新闻、通讯、访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20-21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22-230.65时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