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08 2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有浓重的崇香情结,举凡家居熏香、饮食用香、计时用香、节日与庆贺用香、陈设与配饰用香、礼物用香、药物用香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用香等,《红楼梦》无不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观园内几乎时时处处充满香气,诚可谓“香风飘拂使人迷”。

毋庸置疑,《红楼梦》是小说,它描写香文化,旨在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用以展示香文化。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捡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引起抄检大观园这样的轩然大波,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转折。护花主人在第七十四回有评曰:“搜检大观园,是抄家预兆。”该事件实成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夫人在抄检中比较怀疑晴雯,尤其不喜欢晴雯“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第七十七回即写晴雯的抱屈而死,引出贾宝玉在下回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痛悼她的《芙蓉女儿诔》。晴雯在一定程度上是黛玉的一个影子,因此,宝玉这篇诔,也不妨说是预先悼黛玉的。靖藏本此回脂批则说:“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此皆震撼人心。一个小小的五彩绣香囊,导致如此重要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并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无疑非常高明。诚然,并非别的物件、事件不可以引起大抄检,但五彩绣香囊遗落在有众多不时发生真情与爱意的青年男女的大观园中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第十七至十八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于是“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黛玉之所以赌气铰剪香囊,乃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黛玉身子弱,大夫叫她好生静养。第三十二回袭人就说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因此,她给宝玉做的香囊,虽没有完成,却颇精巧,费了很多工夫,可见黛玉对宝玉用情之深。后来黛玉明白是误会了宝玉,宝玉伏低做小,央求她再做一个香囊,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并不拒绝,可见她心中一直有宝玉,赌气只是一时的。又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水溶送给他的蕶苓香念珠一串转赠给黛玉。北静王的蕶苓香念珠原是皇上亲赠的,自是非常名贵的香品。但是,在黛玉心中,他只有宝玉,其他什么男人,无论地位有多么高贵,都不在她眼中。因此,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竟将之扔了。这一细节,不但显示黛玉重人不重物,是个感情十分专一的人,同时也说明她甚为耿介孤高,毫不世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是一个奇迹,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结合香文化的叙事与描写,无疑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香既是物质性的,同时也是精神性的。贾天明先生在《中国香学》一书中指出:“中国香学文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香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容和思想境界上,这同以香水为代表的欧洲香文化和以熏香精油为代表的南亚香文化有很大差异。”《红楼梦》描写了如此众多的香,可谓中国文学写香之集大成之作,其“绝大章法”,就其实际,不只是艺术描写层面的,同时也必然载“道”。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葬花吟》一诗中深情地吟道:“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所谓的“香丘”,或者说“花坟”,不是真正的坟墓,也不是佛教所谓的“香积净土”“香积世界”,而是黛玉“心中的坟”,是她一生的热烈追求却难以企及的理想。简言之,此天之尽头之“香丘”,其实是黛玉抗争荒唐现实、安顿灵魂的自由自在的遥远的心灵故乡。进一步说,林黛玉之要飞翔到天尽头,迫切寻找她心灵故乡的“香丘”,其实不只是所有天下不幸女子的理想追求,更是当时畸形、荒唐社会中人们普遍而美好的精神诉求,因此无疑具有站在时代前沿磅礴独绝的思想价值。

惟是故,小说中的这一“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曹雪芹站在时代前沿,在更高的哲学境界与更深的思想蕴涵上借用香文化,包蕴着他摒弃俗世“污泥”、逃离社会“尘网”的想法,以及对个性独立、心灵自由的极为深沉而热烈的追求,由此反叛当时现实社会“反认他乡是故乡”那种荒唐的存在。这些无疑葆有鲜明昭著的焕发个性、张扬自我之明清之际时代哲学色彩,以及女娲补天般救世、济世那样的民族精神情怀。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是他的卓特之处。

无论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艺术描写,还是表达深邃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西方小说绝无如此多香文化叙事的介入,而《红楼梦》之创作,则渗透了浓重的香文化思维,也深具“中国趣味”。

(摘编自钟明奇《以“芥豆之微”,写“绝大章法”——<红楼梦>香文化叙事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各种用香的活动,大观园内时时处处充满着香气。
B.曹雪芹以香为技,以香载道,旨在展示香文化,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C.晴雯抱屈而死,宝玉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隐含他对黛玉的结局也早有预感。
D.“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中的“这”,指香文化对《红楼梦》思想价值的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引发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导火线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小说把“小小的五彩绣香囊”设置为导火线是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安排。
B.林黛玉扔掉宝玉送给她的蕶苓香念珠,是因为她对宝玉用情专一,重人不重物;也可能是因为她由于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而余气未消。
C.在作者看来,“‘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因为“香丘”代表着林黛玉的理想追求、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以及曹雪芹的思想价值。
D.“反认他乡是故乡”出自《好了歌注》,比喻忘却生命本源,误将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当作人生的根本。曹雪芹借此诗词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之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金钏死后,宝玉前往祭奠,觉得自己所带的两星沉速香不够好,要让茗烟去买檀香、芸香、降真香来祭奠,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
B.平儿遭误打后,宝玉将她接到怡红院,研碎紫茉莉花种后兑上香料制的花粉,让平儿妆饰,宝玉这般为平儿忙,因为他尊崇青春少女。
C.宝钗制作了一首谜底是“更香”的灯谜诗,贾政看完后,觉得“不祥”“非福寿之辈”,预示了她在宝玉出走后过着凄凉忧愁的生活。
D.宝钗要治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热毒,须服秃头和尚开的海上方“冷香丸”,兼之其平日“罕言寡语,自云守拙”,故给人的印象是“冷”。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
5.路遥在谈小说创作经验时,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请结合文本中的香文化叙事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0-07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探兵

李健吾

村外大道旁,石砌的斜坡上,有一个小茶馆。一天下午,两位服装不同、似乎非一样职业的人,在那里喝茶。①谁也不理谁,谁都不讲话。他们全疑心生暗鬼,以为谁都清楚谁的底细。其实,他们并不相识,谁也是谁的生客。屋子里很静寂,只有啜吸浓茶的微响。

主人倚在门旁,眼睛向外直直地望着,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主顾,好像在吃力地思索。

一位客人咳嗽几声,斜瞥桌旁那位一眼,耸了耸肩,好像自语似的嗫嚅着:“唉,明天,明天还不知怎样呢。”“是啊,我们并不是神仙。”那位搁下茶碗,不在意地答着。于是自语的客人好像不放过这个开始似的,向前移近些,不露声色地问:“先生,你何处公干?”

那位并不以为唐突,端起茶碗,暗暗地从头到脚将邻客打量了一下,用诚实不欺而带忧愁的口气缓缓道:“不要见笑,我生来就没有正经本事,开一间小铺子,做点小本经营,姓郑。不敢问,你高就什么呀?”

他立即向郑商弯了弯腰,面上透出可爱的笑容,迅忙答道:“我是外省人,姓赵,来投奔乡亲,不过那位亲戚不知去了什么地方——你没有在军队当过差吗?”

这句话吓了姓郑的一跳,心里突突不已。但是他仍旧很镇静地摇了摇头。他一面照常喝茶,一面细察赵某的姿态。他站起来,坦然向邻客斟了碗茶,微表敬意,然后低声道:

“不,我从来没有干过军营的差使。不是吗?打仗是很怕人的。”

赵某叹了口气:“天下事就数这残忍了。我是一个胆小鬼,就连枪声——”

屋外吹起一阵和煦的微风。从斜坡四望,似乎万物宁静,生气勃勃,做着和平的梦。主人无精打采,头俯垂胸前,他几乎忘记了还有主顾在屋里喝茶。

②这时屋里茶客全不说话了,在默然饮茶中间,都感到情绪的起落。他们以为这是一个意外的甜蜜相逢,从未有过的友谊和同情。他真是个老实人,郑某这样想着。同时,赵某也想,他实在比谁都有趣。

“掌柜,再泡壶茶来!”

主人被叫声唤醒,四面张望,以为听错了。他应了一声,挨到茶桌前,慢慢地换了壶茶,那苍白的稀发如蓬草一样。

“真要开仗了吗?”主人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冲口问两位茶客。

那两位茶客一齐折转身,诧异地望着主人,显然这个触动了他们的隐怀。

“是,快开战了。”赵某回道。

主人摇了摇头,只低低的、颤索的长叹一声。

这立刻引起茶客们的好奇心来,不觉全注意于这奇怪而有胆力的老人。高岗以外,无论村镇,无论贫富,好像全在狮爪下嘶咽,慌慌忙忙地躲避恶运,惟独他,还开着茶馆,多么不可思议!客人重新向屋子各处观察着,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很静寂。

“你为什么不远避?有什么丢不开吗?”

老人似乎很难受,闭住下陷的眼睛,点了点头。他右手指着窗外,从苍白的嘴唇发出悲咽的细声:“我舍不下这些地方。”

窗外金波似的麦穗,一望无涯。靠近麦田有棵娇小的松树,松影处是一座新坟。

“那是我儿子的新坟,啊,前天我亲自埋的。他是让恶棍打死的,没有向我说半句离别的话。为什么我要逃走呢?我舍不下麦子,舍不下孩子。”

两位茶客坐不住了,眼光闪闪,强自忍住火爆的性情,看着那可怜的老人。

“看,那恶棍来啦!”主人忽然哆嗦起来,喘吁不已。

窗外跃入一个人来,骄戾地直挺挺地立在屋子的中心,似乎谁也没有看进眼中。他挤了挤眼,摇摆到茶客中间,故意失足踩在他们的脚上,摆出一副得意的模样,端茶就喝,尽性哈哈大笑。③两位茶客不言语,彼此会意地望了望。他们几乎同时解松了衣扣。

老人蜷在墙角,好像失去知觉的样子。这种待救的衰弱的呼吸,似乎有力地挑动着茶客的沸血。他们静静的,等待着动手的机会。

恶棍刚转向老人,突然茶客们扔掉外褂,像飞鸟似的,直扑过去。但是恶棍毫不容让他们,两臂平平将他们推开,预备伸拳还敬。赵某往后一闪,从腰间拔出手枪,瞄准了恶棍的咽喉。此时郑某的手枪也飞擎到手中。

恶棍大惊,半步不敢前行。忽然,他灵机一动,微微惊讶地呼道:

“哈,你们不是仇敌吗?”

两位义愤的兄弟愣住了,彼此警醒地凝视起来。就在这时,恶棍纵步跳出,飞奔而逃,隐隐还可听见他得意的笑声。

阳光从窗户射进,映照得两位茶客军服的铜扣、肩章都闪闪发光。

两人各自将手枪装插原处。④回到桌前,你望一望我,我望一望你,默默无语。他们不同式不同色的军服很刺目,原来一个是这边的哨探兵,一个是那边的哨探兵。

主人慌忙从暗陬爬起,拣起外褂,拍去灰尘,送到桌前。他们各自穿起掩饰军服的外褂,脸色通红,谁也不好意思抬头看谁一眼,茶桌中间仿佛有条十分显明的界线。这无形的界线是什么?谁也说不明白,可是中间的确有些东西隔阂着。

屋外的风加大起来,好像吹醒了两个茶客。他们几乎同时站起来,付清了茶钱。

他们仍旧不相识的模样,不前不后地走出茶馆。老人送出馆门,高声祝道:“愿你们打胜仗,打胜仗。”两位哨探兵走下土坡。不久,一个转身向东,一个径往西去。

一九二四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姓赵的茶客自语“明天还不知怎样呢”,既是对战争即将发生的愤懑和抗拒,也是对另一名茶客的试探。
B.茶馆主人“几乎忘记了”主顾,可见他因失去儿子而内心无比痛苦,因可能开仗而陷入是否逃离的纠结。
C.小说两次写屋子里“很静寂”,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哨探兵的主观感受,表现出他们慌张、警惕。
D.两位哨探兵最后“不前不后走出茶馆”,表明他们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心中已有视对方为朋友的感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物描写常常为塑造人物服务。小说两次写风,“和煦的微风”烘托两位哨探兵作为茶客的友谊,“风加大起来”则烘托他们作为军人的隔阂。
B.场面描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法。小说时间间隔短,空间跨度小,增强了情节的节奏感,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将读者更好地带进故事中。
C.小说结构严谨,注重前后照应。比如两位哨探兵解松衣扣的细节,为下文他们脱掉外褂同恶棍搏斗并暴露自己军人身份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D.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茶馆主人是贯彻小说始终的线索,小说以他的所见所闻串起发生在两位哨探兵身上的情节,使作品更具真实感。
8.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虽都写两位哨探兵不说话,却表现出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心理活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评论这篇小说是“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富有‘戏剧味儿’的有思想价值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0-0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请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贞观七年,太宗命侍中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以赐诸王。其序曰:“始封之君,时逢草昧,是以在上不骄,或设醴以求贤,或吐飧而接士。暨夫子孙继体,多属隆平,弃忠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太宗谓诸王曰:“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等曰:“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不觉竦然敬异。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刺史师帅,人仰以安。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见,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观见朝仪,自然成立。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太宗嘉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有胎教A世子B朕C则不暇D近E自建立F太子G遇物H必有诲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指失去,与《屈原列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中的“夺”词义相同。
B.吐飧,典故源自于周公“一饭三吐哺”,后来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C.虞舜,传说中的圣君,通常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并称五帝,后泛指圣人。
D.克,指约束,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虽国事繁忙,但仍重视对太子的教育,他从吃饭、乘马等生活琐事出发,教育太子要爱惜百姓,不夺民时,以期休养生息,使国家安定。
B.魏征受命于唐太宗辑录《诸王善恶录》,其序中对比分析了开国时受封的王和后世继位的子孙的善恶得失,以此告诫诸王。此文得到太宗的认可。
C.唐太宗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君子和小人都并不常见,侍臣应当加强修养,自我勉励,一天天地彰显善行,避免受刑罚或被处死。
D.针对皇子年龄尚小,且多授以都督、刺史等职的情况,谏议大夫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既不利于百姓的安宁,也不利于皇子自身的成人自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
(2)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不觉竦然敬异。
14.傅说所言“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这句话喻示什么道理?唐太宗借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023-10-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注】

王寂

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

【注】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词人王寂,善写他人故事,本词即隐括杜牧故事而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词人表达虽相隔久远,但期待重返湖州、与故人相逢。
B.词人觉得“春事成空”是因为自己回得太晚,词句中流露出自责之情。
C.词人使用“懊恼”两个字,意在强调岁月弄人、命运无情、空留怨愤。
D.词人以春为喻,来阐述他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6.“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虽化用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两者词意迥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3)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归结为“__________”;苏洵在《六国论》中则用四个字将六国灭亡的原因简练总结为“__________”。
2023-10-06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是今年暑期档电影的主体。这类作品观照当下社会生活和民生现状,深刻表现人们关注的社会议题,回应时代之需,触及观众心灵。例如,《热烈》聚焦年轻人喜爱的街舞题材,《孤注一掷》表现电信反诈的社会议题,《学爸》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苦心搬上银幕,这些作品均聚焦现实热点,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①在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其它题材影片中,②也努力与当下社会、当下观众的情感对接,③映射当下社会情绪。④《长安三万里》上映期间,⑤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观影感受,⑥孩子们在影院吟诵唐诗。⑦影片表达的人们对理想不懈追求以及年轻人如何实现人生抱负的精神,⑧是跨越历史时空的共情点。⑨古装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表现年轻人自我寻找、自我确立的主题,进而引发年轻观众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追求中,电影创作只有将视点立足当下中国社会,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语境下,电影创作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而观众对国产电影接受和喜爱的程度不断加深也是 B 的表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3-10-07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亮了,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驱赶寒气。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伸手想捉住一颗正在滚动的土豆,①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孩子使出吃奶的劲,使劲啊使劲,土豆还是挣脱了,跑掉了。孩子一连抓了三个,三个都跑掉了。可恨的是它们也带走了孩子手上的力气,孩子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   A   )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一堆一堆的,那种凉飕飕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   B   ),直上云霄。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让。最后一颗土豆被掏出来的时候,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地松弛了。远方,②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齐飞翔着,呼啸着。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在文学作品中,语意的补充表达,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这种表达的效果。
2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0-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哲学家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意思是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书评论述类文本
6-90.65李健吾(1906-198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