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14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砂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砂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砂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砂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砂糖。所以,在王灼那里,砂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砂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砂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砂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砂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砂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砂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砂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砂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砂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砂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砂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砂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

“是名牌大学?”

“对。”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

“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

“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

“对。”

“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

“对。”

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

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

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

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

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

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

秉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

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

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

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

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

“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抽一下亲子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住定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

“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

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

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

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兼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

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频在喉,他也是那样的。

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

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

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
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
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
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
B.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
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
8.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9.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6-12更新 | 141次组卷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⑤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⑧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⑨吾不能早用子 ⑩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⑪视为止,行为迟 ⑫以其无礼于晋
A.①③⑤⑧B.②④⑦⑩C.⑥⑦⑧⑫D.①⑤⑨⑫
2023-10-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②必其根本   ③不念居思危   ④则思知止以   ⑤以膏泽斯民   来于秦   ⑦后人哀之而不   ⑧廊缦回   恭而不心服   ⑩良庖更刀   ⑪项伯杀人,臣   芷阳间行
A.①⑥⑪/②④⑤/③/⑧⑩/⑦/⑨⑫B.①⑦/②④/③/⑤⑫/⑥⑧⑩/⑨⑪
C.①⑤⑫/②④⑪/③/⑥⑧⑨⑩/⑦D.①⑤⑫/②⑦/④⑪/③⑨⑩/⑥⑧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对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秦人不暇自哀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树之以桑   ⑨何厌之有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②⑦⑨/④⑥⑧/③⑤⑩B.①③⑧/②⑨/④⑥⑦/⑤⑩
C.①/②④⑨/③⑤⑧/⑥⑩/⑦D.①③⑧/②⑤⑨/④⑥/⑦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