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06 4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3-04-03更新 | 2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

①“写小说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生活,一头挑的技巧。”说这话时,柳青已是名满文坛的青年作家,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主持文艺副刊工作。1951年9月,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晤,为眷慕已久的托尔斯泰的顽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暗自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

②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作家,柳青在每次大战结束后都发奋写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大连工作,写下《种谷记》,作品一完成,他立即回到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许多人想见世面,到各地游山玩水,他却埋头写《铜墙铁壁》,作品一出,他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创作了。

③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个千年不遇的新事物。“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搞写作,就先到基层群众中去。”这位能讲英语、俄语,心怀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讲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然而,勘破红尘般决绝,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那时,巨大的政治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和各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柳青认为长安县离城不太远,最能迅速、明显地反映这种变化,最能找到独具代表性的乡村“典型”,心目中的“英雄”。

④“要想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写英雄,首先要学习英雄。我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1952年9月,秋风乍起。柳青带着简单行李坐着汽车出了西安城大南门,下了最大一道坡,进入稍微宽展的土街道,就到韦曲镇。他住进县委大院一间平房,暂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互助合作。不久,又拔锅起灶,落户皇甫村。“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⑤刚来皇甫村,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戴着金色边框的眼镜,提着公文包,坐在牛车上,俯身看着老人和孩子争抢牛粪。遇见的村民嘟囔他:洋活得很嘛。柳青心头一震,第二天就在集市上买了农民的服装,换掉四个兜的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此刻,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⑥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古今几千年,农民过惯了一家一户的日子,穷了一家去乞讨,富了自家享用,没有互助的意识,谁能接受互助合作呢?农民常常是看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跟着发财,不跟着跳崖。柳青就先给党员、团员、村干部和积极分子讲互助合作课本,让他们带头示范。大伙都说,大道理都会说,可柳青讲得不让人烦,反而叫人爱听。有时没听到柳青的讲话,就有人念叨:柳书记今儿怎没来?光想听他说个啥,几天不听心里还蛮慌的。

⑦柳青坐在灯下写作。他计划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在那盏油灯下,身后的影子,像一位黑色的巨人一样守护着他,也守护着那一片光明。隔壁的邻居已经睡下,鼾声穿过土墙,听上去像地震。他出门投进黑夜,院子里的树影像泼了墨似的。那时枣子刚刚熟透,香香甜甜满树,他抹黑随手抓下一把,脆脆地嚼上。一股甘甜穿透全身,再听那鼾声,也不那么刺耳了。

⑧互助组的初起、整顿、发展、成熟,其中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柳青全都经历过。身居破庙,心向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体察各种人的思想和心理,让不同人物素材在他头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记忆。写了不少,也丢了不少,剩下的反复研磨过滤,历经五年,四易其稿,小说才正式定稿。

⑨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柳青随即着手第二部的写作,他是想把梁生[1]等农民创业的历程“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亲自参与创建陕西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县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当代作家路遥曾评价柳青的创作:“一只手拿着显微镜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瞭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伟。”

⑩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统一在一起。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柳青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去做的。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说,柳青对普通农民从来不发脾气,也不说重话,要求脱产干部像和尚的木鱼子,“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你,那你也不能发脾气”。做农民工作,一次就讲一两个问题,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把道理说深说透,让人们真正理解党的政策。

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是在泥土里扒拉一辈子的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他是把梁三老汉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写的。这个形象,承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奋斗与辛酸。

低于生活不是现实主义,脱离生活也不是现实主义。柳青深谙此理,他对贫苦农民倾尽笔墨,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他们身上,当然也包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常常以托尔斯泰为标尺自省,不敢失去一个作家的良心,竭力在作品中体现出历史价值和作家的责任担当。

(取材于熊启文的同名散文)

注释:【1】梁生宝与后文的梁三老汉均为《创业史》中的人物。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   侧目:敬重佩服
B.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   熨帖:平整合身
C.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   嘟囔:小声埋怨
D.柳青深谙此理   深谙:非常明白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土”为题,不仅点明柳青创作的题材,也指出其创作的土壤和情之所系。
B.第④段“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指深入生活能让高妙的理论转化为匠心独运的创作。
C.第⑦段中对柳青深夜写作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创作的勤奋和坚持写作的笃定信念。
D.文章最后一段再次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对首段内容的呼应,也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
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
9.文章第段写到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1】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1】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君B之C出D也E处F己G入H也I烦J己K饥L食M其N籴O三P施Q而R无S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秦寥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相关前情:窦天章问蔡婆,你六十开外的人了,家中有钱,为何嫁了老张又谋害他?蔡婆回答不曾许他。窦天章弄明原委后说,你那媳妇就不该招认药死公公了。窦娥鬼魂于是上前说明: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   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早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   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局,写窦天章考取功名后,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出使楚州。窦娥的魂魄托梦给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复查此案,为窦娥平反冤案。

15.下面对曲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酒]里,窦娥剖白自己屈招的原因,讲明曾经抱有“覆勘”幻想,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吏治。
B.[收江南]把俗谚的“有理无钱莫进来”改成“就中无个不冤哉”,将窦娥的陈情申诉升华到新的高度,加大了对元代黑暗现实的针砭力度。
C.[鸳鸯煞尾]中作者借窦娥之口表达了变革现实、改造吏治的愿望,并开出了疗救的药方:杀尽贪官污吏,与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
D.[鸳鸯煞尾]和第三折中的[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都表现出窦娥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善良孝顺的高尚品格。
16.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请结合所选《窦娥冤》第四折节选的内容,简要分析“自然”是如何体现的。
2023-03-25更新 | 50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琴”字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              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的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              ,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雳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为几个较短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
20.“包浆”本来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年代越久,“包浆”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丝小范围,进入公众视野。请赏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妙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于传统的语言机器人,ChatGPT能够理解聊天的上下文语境,并且使用更接近人类日常的语言进行聊天。___①___,ChatGPT还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翻译、代码,甚至写小说、做考试题和撰写学术论文。ChatGPT在开放后引发了人工智能圈的轰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吸引了几百万人的注册,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

另一方面,ChatGPT对教育界和学术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能___②___,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至少有4份已发表和预印本上的论文使用了ChatGPT作为论文的“合著者”。

目前,___③___,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如《自然》杂志明确了学术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规定,《科学》杂志声明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论文。学术工作者普遍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很有趣,但离真正的学术写作(或科学研究)还很远。正如工具开发者所述,“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根据文段三个小节内容,以“ChatGPT”为开头,运用被动句的形式分别对ChatGPT作出评价。
23.ChatGPT在解答以下问题时遇到困难,请辅助进行回答。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清玩之物“于世为用事,于身为长物”。陆游是“蒲疝”,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即使在外面喝醉了,很晚才回家,也不忘把菖蒲拿到室外通风,所以他的菖蒲长得节叶坚瘦。他甚至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他更是作诗表达对菖蒲的喜爱:“______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______橄榄茶。自是闲人______闲趣,______无心学野僧家。”


请选出文中横线里用字最恰当的一项(     
A.寒;煎;逐;原。
B.山;煮;足;本。
C.寒;煎;足;本。
D.山;煮;逐;原。
2023-05-0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数据显示,2023年理科报名人数明显下降,有媒体分析,新高考后,数学不分文理,物理就显得难度上升,文科科目相对来说遇到绝对不会的题的概率比较低,遇到难题答总能得一定分数,这就导致选理科的人数下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指出,可以通过高校招生专业限定性要求,提高高中生选学物理和化学的比例;同时,建议组建科学家志愿者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争取让每个孩子身边都有科学家。

(摘编自《意林》20235月刊)

材料二:

羊城晚报:当面临就业这道难关时,该学的理科还是要学。高考的选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职业选择。但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依旧有许多工作可以开展。

中国教育学刊: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Mathematics,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是社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STEM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具有更高的正外部性,对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显著的作用。

北京教育:许多学生早早就放弃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削弱了国民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高校理工科专业选择生源时选择面变窄,不利于优中择优。

新高考改革的本意是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如今又出现了诸如“限制报考专业”、“推动学生选择理科”等呼声。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国语》  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关汉卿(1220-1300)  元曲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变换句式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3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40.4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人才评价  德·才·学·识·名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