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中 2023-12-09 1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走上小康之路的“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内涵?回溯并展望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需要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建设为坐标解读。

自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三家亲》拉开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的帷幕以来,大量讲述改革开放的乡村故事涌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等激情讲述农村建设初期的风云变幻与山乡巨变,《外来妹》等捕捉新旧文化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激荡,《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系列用心灵史般的笔触透视农村文化的跃迁……不少优秀之作既延续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注入了改革开放的现代视角,形成了兼具乡土气息和内省意识的乡村叙事风格。

20世纪90年代,农村剧在社会转型和娱乐大潮的冲击下一度被边缘化,但仍然有《庄稼汉》等作品继续审视改革大潮中农民意识和精神结构的变化。进入2l世纪,《插树岭》等记录并表现多业态开发下新农村的新气象。同时期还有悲情式的《民工》,轻喜剧式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这些作品一度成为农村剧的新标识,使乡村叙事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元。

近年来,一些优秀作品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农村治理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特别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这些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主题。其中,《山海情》聚焦城乡互助、东西部协作;《经山历海》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的成长;《江山如此多娇》更触碰到乡村建设的深广层面,提出“敬畏土地、永续农耕”是农民的根与魂……这些影视创作对农村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的独特性。

不识真农村,何以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逻辑下,新型乡村治理的良性结构应该什么样?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应该获得哪些启示?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影视创作需要在新的艺术转化中,呈现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发现。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现实性”,需要与大地、心灵紧密结合。除了扎实的生活积累和田野素材,更重要的是有思辨性、洞察力和介入能力,以解决如何呈现全新的城乡关系,并以此描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前景等问题。

其二,站在新的起点上,对于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关系的表现需要进入新境界。我们应该反思、修正关于农村的种种惯性定见。美丽乡村不是“度假村”,除了环境、自然生态,还应该呈现其经过现代化洗礼的精神文化内涵。

其三,在叙事核心上,应着重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富裕与精神贫困之间的矛盾。广大创作者必须意识到,对农民精神关怀向度的宽窄,以及对新村、新人的丰富性呈现,最终决定创作的品质。携带着乡村社会经山历海的历史记忆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诉求,乡土故事在今天再度成为影视创作的焦点。

期待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乡村叙事,能够通过更丰富的作品充分发掘题材内涵,以此形成一种文化推动,促进中国故事的传播和中国理念的推广。

(摘编自卢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题材剧用影像呈现新“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本身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要振兴乡村就要将全面激活乡村本土人才资源活力置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识”上宽视野,挖掘本土人才。田间地头是乡村本土人才的“练兵场”,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里,埋藏着无数可塑性“老把式”人才,只要农民“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都可以纳入人才范围。

“育”上下功夫,提升本土人才资源。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因材施教“育才”,促进乡土人才“提档升级”,增强乡村本地内生发展动力。

“励”上强创新,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激励机制。乡村要贯彻落实好减税降费、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用地等政策;落实落细乡村人才关爱激励政策,重点对在基层一线真抓实干、苦干能干的乡村人才给予奖补;建立符合农业农村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让“土专家”也能拿到职称证和聘任书,让干得好的乡土人才有奔头,激励其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加强对本土人才的人文关怀,完善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激励本土人才安心、用心干事创业;强化荣誉激励提升乡村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的选拔宣传力度,对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创新创业就业本土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并重点宣传,形成社会示范效应,带动和激励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摘编自游霭琼《激发乡村本土人才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建设为坐标解读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有助于丰富“乡土中国”自身的价值内涵。
B.为了彰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独特性影视创作要总结经验、思考未来,对农村发展理念进行全新阐释。
C.要表现新的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关系,不能只注重环境、自然生态,还应该呈现其经过现代化洗礼的精神文化内涵。
D.乡土故事再度成为影视创作焦点的两个因素是:乡村社会有着经山历海的历史记忆和农民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影视剧《山海情》聚焦城乡互动、东西部协作,思考和讨论了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
B.从《外来妹》到《民工》,从《今夜有暴风雪》到《经山历海》,内容越来越丰富,主题越来越深刻,都是对农村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
C.要想认识中国,就必须认识中国农村,具体影视创作来说在掌握现实素材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辨性、洞察力和介入能力。
D.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注重挖掘本土人才并培养,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下列选项中,属于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激励机制的一项措施是(       
A.将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等登记在册,纳入整体人才库。
B.增强仍在乡村的青年农民的爱农意识精勤意识,提高其市场化经营能力。
C.发挥血缘、亲缘、地缘纽带作用,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D.把优秀乡村人才优先作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推荐评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穿起花棉袄了,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车窗全部紧闭着,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香雪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尽量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堆满食品的窗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放在那位女学生模样姑娘的面前。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跃上踏板,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颤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香雪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吹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进出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嗒”的一声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过来的这趟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这给台儿沟带来热闹和变化,也反映出台儿沟的闭塞与贫穷。
B.与其他的姑娘关注穿着打扮不同,香雪打听的内容是北京的大学和“配乐诗朗诵”,这体现出她有别于常人的高远的精神追求。
C.火车上的女学生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执意用鸡蛋来交换,这表明她自尊心极强,有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性格特点。
D.香雪沿铁轨步行回台儿沟时,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一番历险虽给香雪带来了考验,更让她感受到了成熟蜕变的喜悦。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意象选用上别具匠心,如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的到来为小山村打开了一扇眺望外面世界的窗口。
B.作者用敏感的笔触再现了被现代文明唤醒的小山村女孩群像,香雪、凤娇是这一群像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C.小说描写人物外貌和言行,也呈现其心理,生动表现了一群山村少女淳朴善良、天真美好的心灵世界。
D.小说以火车为依托,选取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故事,把叙述者定位在村外人的位置上,构思精巧。
7.铅笔盒多次出现并直接作用于香雪这一形象的刻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8.下列对《劝学》选段中画波浪线的三处错误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南方有鸟焉①名曰蒙②鸠③以羽为巢④而编之⑤以发⑥系之苇苕⑦风至⑧苕折⑨卵破子死
A.②          B.④          
C.③          D.②          
9.下面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中“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和人们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并不相同。
C.《琵琶行》中“司马”为州刺史的副职,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秋娘”文中是对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谢公屐”就是他游山时所备的特制木屐。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吾尝跂望矣     耻学于师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11.下面对相关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一个判断句。其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不译;“也”表朗读停顿,不能与“久”连读,而应连前面内容读且要拉长音。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四个“之”都是倒装句的标志,而且四个句子都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C.“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第一个为被动句,“于”译为被;同时它也有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现象,和后半句中的“于余学”一样,译时应译为“于时拘”。
D.“日参省乎已”,“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中三个“乎”都相当于“于”,其中第一个表示引进对象,可译为“对”。后两个“乎”都译为“比或在”。三个都有状语后置的倒装现象。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全文主要使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选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4.《师说》节选段中韩愈分析当时社会现象后,得出“师道之不复”的结论。请结合所选文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
2023-12-1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16.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