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2-09 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意义与价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每一个句子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性呈现。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成更大的张力,成为的组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篇气韵。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奥秘。《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鲲鹏展翅,似巅峰对决。《红楼梦》用诗化语言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花树带刺。

人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人物被刻画得是否丰满,其性格是否鲜明,他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群像共同作用于小说的整体,服务于小说的全部。《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凡的世界》中的折射着时代光影,承载着人物雄浑的生命情感和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小说文本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和文学形象代言人。

小说是用来讲故事的,故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集和纠葛的必然结果,由若干情节和细节按照叙事伦理精密组合而成。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地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走向。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不再直白地呈现,但依然存在于现代小说中。小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人们习惯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说,这是在强调它的完整性。平时所说的故事感人,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精彩情节。

情节是人物在活动轨迹中最能储备能量和爆发能量的着力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的愤怒与绝望,诱发读者发出恩断义绝,情为何物的追问;桃园三结义用三个好汉、一壶浊酒奠定了小说的恢宏基调,成了后面好戏连台的逻辑起点……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向探寻的深度,它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故事当中,闪耀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节中获取的。

小说的张力,是语言、人物和情节三方参与的结果。三者绝不可分割开来,各行其道,必须水乳交融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承担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张力》)

材料二:

李婧: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要将小说变成一个存在的博学观照,必须掌握省略的技巧。你对这段话怎么看?

留待:我很早在阅读中就发现,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部分地不完整。甚至可以说,遗憾和不完整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愈是好作品愈能调动我们的参与度。

我前几年在一个创作里说过:小说的张力来自省略。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品,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家的作品是,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省略或留白的技巧,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

(摘编自李婧留待《留白是一种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张力可以扩张和延展,但无论是小说的研究者还是读者,对于这种“力量”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
B.小说语言讲求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小说张力提供的动力,但所谓“故事感人”,只局限于故事中的的某个精彩情节。,
D.留待在阅读中得出的“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的观点和昆德拉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张力大小、强弱和小说优劣有关,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阅读有关。
B.离开了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就不会生成与其自身相吻合的内在张力。
C.语言、人物、情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才能使小说更有张力;若各行其道,则无法保证小说质量。
D.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更能调动读者的参与度,这印证了这些作品包含了遗憾和不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小说构成要素的角度谈张力,材料二则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谈张力。
B.材料二中留待引用自己创作中的话谈留白与小说张力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C.材料一第三段分别从意义、价值和整体美感的角度论述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D.材料二中留待最后指出,会省略或“留白”是一种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4.留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向读者解释清楚省略或“留白”?请根据文本简析。
5.读书小组在高三复习完教材小说专题后,要针对小说的张力写一篇文学评论。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语言·人物·情节·张力;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留白·张力。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以部编版高中教材中的小说为例(可以是某一篇,也可以是某几篇),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评论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贝拉约夫妇及他们周围的人们看来,巨翅老人是一个落魄衰老的、身上有难闻气味、没有生命力的、与人间语言不通的所谓天使。
B.看热闹终会厌烦,当作为天使的老头不能带来新的消遣娱乐的时候,人们对这种新鲜事物的兴趣就转移到蜘蛛女孩身上。
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善良谦卑的贡萨加神父,从议论纷纷的村民到戏要侮辱老人的围观者,马尔克斯为读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
D.小说结尾处,埃丽森达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得消失不见,这一描写表现了埃丽森达对老人的离去感到轻松畅快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的大雨和瘟疫,有着非常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B.小说中,一方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方面是人间的喧嚣、肆意和狂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
C.小说在整体情节设置上离奇荒诞,在形象塑造和具体描写中也都充满魔幻色彩,这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D.对于拉丁美洲传统变革中出现的世俗化倾向,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指责,也没有像救世主一样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小说魔幻的叙事中暗含冷峻的批判。
8.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文中“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9.小说标题“巨翅老人”能否换成“天使在人间”?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
B.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
C.已,与“而”连用,相当于“罢了”,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
D.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认为自己已经六十岁了,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斋院取名为“止斋”。
B.赵公认为到现在才辞官,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过错了,不敢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
C.作者认为,止的含义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
D.圣人的止是想做官时就做官,不想时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
(2)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
14.前人对“止”的理解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杰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释: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写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来。
D.作者借古讽今,写东晋“淝水之战”,成功击退前秦,以此讽谕南宋统治者要坚定抗金信心,抵御外辱。
16.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