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宁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07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

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

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
C.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
D.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2.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
B.《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
C.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
D.《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
B.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
C.《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
D.《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中国的文学史著作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观点?
5.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木小记(节选)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①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②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说。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蔺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这个三家村里的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和一个道具——荆条。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③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做饭或者盖房早已不用荆条,它的物质意义近于消失。但是自从司马迁将它引入《史记》,它便永久地留在了宦海中,拷问着官德人品。在它面前,有的人自责清醒而独立,有的人被鞭落于尘埃,落花流水而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④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物人相通,所以可以见物思情、由物及理,留心身边草木从而悟出道理——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为下文张本。
B.碧桃、肥桃与真桃、原桃、大相径庭,碧桃仅供欣赏,肥桃是培养出来的商品,真桃、原桃则是回归自然的产物。
C.荆条树生长在坡顶,在凌霄、牡丹等华木荣花之中显得不协调,但其枝条有一握之粗,格外硕壮,分外引人注目。
D.文章讲述了荆条的几种用途:引火、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充当教鞭。作者娓娓道来,平添几分生活气息。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运用“只为……不为……”句式,对比强烈,突出了碧桃“为美化环境而栽”,且句式短小,节奏明快,易读易懂。
B.句②中“七分”“二分”“一分”三个数量词连用,富有表现力,强调了落地的桃子蜜汁横流,味道鲜美,回味醇厚。
C.句③中“达摩克利斯之剑”又称“悬顶之剑”,指时刻存在的危险,常怀危机意识,表明“我”对荆条的敬畏之感。
D.句④意在高度概括“负荆请罪”故事的精神内涵,启示人们哪怕出身卑微,也要心怀家国大事,谦诚自责,勇于担当。
8.文章中,“我”在发现荆条后依次产生了哪些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文章引用龚自珍《病梅馆记》与“负荆请罪”的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噒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梁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说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徙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所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汉·贾谊《新书·先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B.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C.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D.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指返回,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
B.不谷,又作“不毂”,古代王侯自称“不善”的谦辞,文中指楚庄王对自己的谦称。
C.伐,指夸耀,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相同。
D.疾,指嫉妒,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刚刚即位,就马上清退奸佞的人,提拔忠诚的人,说明他是一位明白国家存亡原因的先醒者。
B.楚庄王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楚庄王不吃,申侯前来请罪,楚庄王只好宽恕了他。
C.宋昭公出逃后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于是他洗心革面,改变行为,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
D.虢君骄傲放纵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等国家灭亡了,还不能明白自己亡国的原因。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
(2)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所食。
14.子曰:“邦有道,不废(国家政治清明,不被废弃,能被国家所用);邦无道,免于刑戮。”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御者为何要这么做?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评价。
2024-01-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1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
B.其一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交代了战争的具体时间。
D.其五“红旗半卷”通过明丽的色彩展现了战士强劲凌厉、奋勇挺进的画面。
16.作者在表达征人情感及描写战争方面都善用曲笔,请结合两首诗的画线句具体分析。
2024-01-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坚守“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屈原列传》中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遭遇奸人谗害,反而“见疑”“被谤”,最终自沉汨罗。他们舍生取义,至死不屈,深为世人所景仰。
(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北宋王朝执政者要防微杜渐,力戒纵欲。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道出战士长久作战的苦辛,更有家中妻子别离悲啼的日夜愁情。
2024-01-1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