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8 题号:209235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

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

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
C.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
D.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2.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
B.《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
C.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
D.《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
B.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
C.《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
D.《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中国的文学史著作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观点?
5.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入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己》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的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变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告诉读者这是深夜,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在写实之外,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正传》从“序”开头,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阿Q参加革命的梦,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而其中央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3.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4.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振聋发聩:比喻《狂人日记》中的某些话语深刻而警醒,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的力量。
B.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只有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虚妄:指鲁迅认为“希望”和“绝望”都有点故弄玄虚、荒诞无稽。
C.“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插科打诨:指鲁迅在行文中穿插进去看上去引人发笑的语言。
D.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清规戒律:比喻艺术领域里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用“椭圆”和“平行线”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小说中两种声音既相约又相斥的特点。
B.鲁迅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具有相互矛盾的言行举止和思考认识,这是鲁迅小说复调性的一种表现。
C.鲁迅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后来又接受了集体主义,这两者就构成了他小说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D.鲁迅对小说《药》中“华”家、“夏”家姓氏的安排,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将悲剧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基本特征。
7.请结合《呐喊》文本,对鲁迅作品的“复调性”进行赏析。(不得重复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例,篇目可以相同)
2023-02-01更新 | 3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

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

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材料二:

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
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
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
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
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
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
2021-11-12更新 | 2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社会,算法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们信息获取过程中,推荐算法已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是商品信息的获取,还是新闻或知识性信息的获取。推荐算法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也将进入深层。而人们在各种平台阅读的内容,很多是由算法驱动下的机器自动完成。算法正在成为信息环境建构的重要力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价格算法影响着人们购买商品的价位,导航算法、网约车平台算法和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算法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外卖平台算法在决定人们收到外卖的同时也在控制着骑手们的劳动。一些婚恋网站,则用算法来进行婚姻匹配。

从经济角度看,算法推动了新经济模式的发展,特别是诸如共享经济这样的新经济模式,也改变着传统经济模式,进一步,有研究者提出了算法经济的概念,即将生产经验、逻辑和规则总结提炼后“固化”在代码上,使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无须人工干预、自动执行的经济模式,其目标是通过算法的应用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和交易成本。

算法越来越多地左右着对个体的评价,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形象,甚至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及流动可能性。各种网络平台的评分机制,大多是基于数据与算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启用的健康码,也是一种综合算法,它可以计算出人们是否具有病毒传播风险。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利用算法来决定人员聘用、升迁,银行利用算法来决定贷款发放。数据、算法以及由此形成的评分,成为今天社会一种重要的评价思维,这种评价思维,也对人的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可以想象,算法也将成为个人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算法的统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随时可能被算法算计的社会。而算法的基础——人的数据化,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与生活。

(摘编自《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的社会,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它要求在人的生活领域全面贯彻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基本原则。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人工智能算法却在不断消解着人的主体性,动摇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未来社会,随着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具备了自身算法系统的反思能力和自己的万能算法语言,人的主体性将遭受更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算法中,个人逐步被数据化和被计算化。在数据处理和整合时,算法将人按照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区分标准进行排列,并赋予相应的意义。个人一旦进入这种数据化的“微粒社会”,就成为被算法定义的对象。这种新兴的算法权力并不是从主体角度,而是从作为可以被计算、预测和被控制的客体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

“信息茧房”是桑斯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量的剧增,每个人都能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个人日报”,但这种信息选择行为将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他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传播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怡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时,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这种信息的自我锁定状态,使人们固守在自身的信息茧房,逐渐受到算法的“驯化”。这些都将逐渐消解人的主体性。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的重要原因。赵汀阳认为,语言具有自身的生成规则,并且能够在语言系统内部加以表达和解释。任何一个语句或词汇都能够在元语言层次被分析为可判定的(所有可清楚界定的句子)或不可判定的(比如语义恃论)。它能够生成无穷的语句并借以表达一切现实事物和可能性。语言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语言具有构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具备了等价于人类语言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就等于具有了思想的能力,并能够构造世界。具备了语言能力的人工智能在地位上也会迫近人类,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

人工智能算法的高度智能化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愈来愈突破了人类以往的计量体系,人类对算法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原本由人从事的劳动和工作,愈来愈交由机器来完成。这会大大减少人类的工作岗位,从而冲击人的实践主体性的特质。“当劳动,特别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劳动不再成为生存的需要,那么人作为类的普遍性本质,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就部分地丧失。”另一方面,算法有助于财富进一步向少数精英集中。在算法集中财富的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失能者”改变自己命运的难度便愈来愈大,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会更为明显。对此,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利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危机与法律规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正日益渗透到并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B.算法经济将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和交易成本,但也会使人类丧失部分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
C.随着人工智能的自身算法系统具备了反思能力和自己的万能算法语言,人的主体性将遭受更大挑战。
D.信息茧房使个体只关注有限内容,减少了其他信息的接触,导致了传播体系个人化带来的信息封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获取商品信息、新闻或知识性信息时,推荐算法是帮我们过滤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可能被算法算计。
B.人们利用算法可以计算出是否有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可能利用算法来决定人员聘用、升迁,决定贷款是否发放。
C.在当今数据化的“微粒社会”中,个人是被新兴的算法权力从客体角度看待的,即可以被计算、预测和被控制。
D.如果具备了等价于人类语言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人工智能就等于具有了思想的能力,从而有了构造世界的能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算法对人类生活影响的一项是(       
A.爸爸打开某APP,体育新闻立刻展现在眼前。
B.大学严禁学生利用语言模型ChatGTP4.0写论文。
C.某平台外卖小哥因不能及时送达外卖而失业。
D.Ai助力教师批卷,实现课堂和课下全时互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论述人工智能算法遇到的伦理危机与法律规制问题的。
5.某企业对计划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模型“个人全能助手”进行需求调查,如果你是这个模型的潜在学生用户,请根据你阅读两则材料获得的认识,从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活便利和更健康的个体发展出发,为这一模型的设计提出两点希望,并简要说明。
2023-09-15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