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末 2024-02-23 1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到了国家层面,孔子将国家区分为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而“邦有道”和“邦无道”的划分依据就是“邦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

可见,从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提炼出“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和“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均内含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蕴,均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孔子“均、和、安”的思想可作进一步解读:以“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将经济、道德、政治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

(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柏拉图的相似点在于,他们谈论的正义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
B.孔子认为在个人伦理方面,“义”是立身处世的根基,“礼”是行为的规范,“道”是修身立世的信仰。
C.作者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有机联系,将《论语·季氏》原文重新组合,把“均”放在了首位。
D.孔子在“和”的基础上提出人口数量问题,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但人口质量会威胁到“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秩序。
B.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获得孔子赞扬的统治者很可能在德政方面比较突出。
C.“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但“各得其分”不意味着照顾懒惰,否则也是不公。
D.作者认为孔子观点中“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说明如果没有了“均”这个基础,“和”与“安”都无从谈起。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B.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C.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将概念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完成梳理概念关系的图表。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2024-02-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贵(节选)

赵树理

有一年秋后,老万的亲家说福贵偷了他村里人的胡萝卜,罚了二十块钱,扣在他村村公所。银花去求老万说情。老万觉着福贵的四亩地虽交给了自己,究竟还没有倒成死契,况且还有两座房,这闲事还可以管管,便对银花说:你回去吧!家倒累家,户倒累户,逢上这些子弟,有什么办法?人放回来了,四亩地和三间堂房,死契写给了老万。老万和本家一商量,要教训这个败家子。晚上王家户下来了二十多个人,把福贵绑在门外的槐树上,水蘸麻绳打了福贵满身红龙。福贵像杀猪一样干叫喊,挨了这顿打,养了一月伤,把银花半年来省下的二斗多米也吃完了。

伤养好了,银花说:以后不要到外面跑吧!他说:不跑吃什么!这年冬天他又出去了。不上一个月工夫,回来衣裳也换了,又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银花问他怎样弄来的,他说:这你不用问!银花把这几块钱,买了些米,又给孩子换换季。村里的人断定福贵一定是做了大案。丢了银钱的,失了牲口的,都猜疑是他。来年正月,城里一位大士绅出殡,给王老万发了一张讣闻。老万去城里吊丧,听吹鼓手们唱侍宴戏,声音好像福贵。酒席快完,两个吹鼓手来谢宾,老万看见有一个是福贵,福贵也看见席上有老万,赶紧把脸扭过一边。丧事完了,老万和福贵各自回家。福贵除分了几块钱,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坏事,老万觉着这福贵却非除去不可。

这天晚上,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咱王家户下的人哪还有脸见人呀?一坟一祖的,这堆狗屎涂到咱姓王的头上,谁也洗不清!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东屋婶不知道怎么打听着了,悄悄告诉了银花,福贵连夜偷跑了。自那次走后,七八年没音信,银花只守着两个孩子过。大孩子十五了,给邻家放牛,别的孩子们常骂他是小忘八羔子。福贵走后不到一年,日本人就把这地方占了。有人劝银花说:不如再找个主吧!银花不肯,说:你们不摸内情,俺那个汉不是坏人!

区干部打听清楚福贵的来历,便同村农会主席和他去谈话。农会主席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凡是霸占人家的东西都给人家退了,你也是个受剥削的。我们村干部昨天跟区上的同志商量了一下,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好?福贵跳起来道:那些都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要求跟我老万家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气!区干部和农会主席都答应了。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农会主席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有些古脑筋的人们很不高兴,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福贵不管这些人愿意不愿意,就发起言来:众位老爷们,今天晚上我要跟我老万家长领领教,请大家从旁听一听。不用怕!解放区早就没有忘八制度了。老万爷!咱爷们这账很清楚:我给你的,是三间房、四亩地,还给你住过五年长工。不过我不跟你算这个!我是想叫你说说我究竟是好人呀是坏人?

老万闷了一会,看看大家,又看看福贵道:这都是气话,你跟我有什么过不去可以直说!我从前剥削过人家的都包赔过了,只剩你这一户了,还不能清理清理?你不要看我没地了,大家还给我留着个铺子啦!福贵道:老家长!我不是说气话!我不要你包赔我什么,只要你说,我是什么人!你不说我自己说:我从小不能算坏孩子!一直长到二十八岁,没有干过一点胡事!许多老人都说:对!实话!福贵接着说:后来坏了!赌博、当忘八……什么丢人事我都干!我知道我的错。可是照你当日说的那种好人我实在不能当!照你给我作的计划,每年给你住上半个长工,再种上我的四亩地,到年头算账,把我的工钱和地里打的粮食都给你顶了利,叫我的老婆孩子饿肚。一年又一年,到死为止。你想想我为什么要当这样好人啦?我赌博因为饿肚,我做贼也是因为饿肚,我当忘八还是因为饿肚!我饿肚是为什么啦?因为我娘使了你一口棺材,十来块钱杂货,怕还不了你,给你住了五年长工,没有抵得了这笔账,结果把四亩地缴给你,我才饿起肚来!我从二十九岁坏起,坏了六年,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直到今年,大家还说我是坏人,躲着我走,叫我的孩子是‘小忘八羔子’,这都是你老人家的恩典呀!后来抗日政府改造流氓、懒汉、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吃了,只是不敢回来看我那受苦受难的老婆和孩子!这七八年来,虽然也没有攒下什么家当,也买了一头牛,攒下一窑谷,一大窑子山药蛋。我这次回来,原是来搬我的孩子老婆,本没有心事来和你算账,可是回来以后,看见大家总是不敢跟我说句话。我想就这样不明不白走了,我这个坏蛋名字,还不知道要传流到几时,因此我想请你老人家向大家解释解释,看我究竟算一种什么人!看这个坏蛋责任应该谁负?

一九四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万之所以答应银花去为福贵说情,表面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为了把福贵的四亩地和三间堂房都彻底变成自己的财产。
B.老万去城里吊丧,发现福贵在做吹鼓手,便觉着福贵非除去不可,是因为他觉得福贵使王家户下的人丢脸,使王家门第不清。
C.“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等,反映了当地人的嫉恶如仇。
D.福贵的遭遇和申诉,说明他走向堕落、背上坏名声是地主阶级和旧社会所迫,后来共产党的挽救帮助使他由“鬼”变成“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表现出福贵的责任感;福贵看见老万后“赶紧把脸扭过一边”,说明他不想让老万认出自己。
B.福贵对老万的称呼有“老万家长、老万爷、老家长、你老人家”等,可见福贵在对老万非常愤怒的情况下还保持着理智,对老万还心怀尊重。
C.“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运用排比和反问,突出了福贵当时情绪激动的心境和复杂的心绪,引发读者的共鸣。
D.文章用众人对福贵的鄙弃与银花对福贵的信任对比,用福贵在旧社会的堕落与后来的积极向上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物形象及文章主题的思考。
8.文中抗日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底层农民的处境?请加以概括。
9.本文与《小二黑结婚》类似,都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第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施伯A鲁君之B谋臣C也D夫知吾E将用F之G必不用予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中的“冻馁”含义相同。
B.柄,文中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与成语“授人以柄”中的“柄”含义相同。
C.不令,指不听从命令;“不令之臣”指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管仲。
D.恶,厌恶,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自己是庸臣为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并向他举荐了管仲。
B.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兴国安邦、取信于民等方面都不如管仲,这表现出了鲍叔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人善荐的人。
C.齐桓公因和管仲之前互相敌对,担心管仲不会来齐国,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他会返回齐国效忠齐桓公。
D.施伯劝告鲁庄公杀掉管仲,如果让管仲返回齐国,将会成为鲁国长久的祸患,但鲁庄公最终还是把管仲交给了齐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2)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14.鲍叔牙认为管仲能做到“宽惠柔民”,那么管仲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宽惠柔民”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国弦

李贺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行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注】①蜀国弦:蜀国乐曲。②红泪:美女的眼泪。③瞿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地的乐曲不易描写,本诗前六句通过各种形象来表现乐曲中思想情绪的变化。
B.乐曲是一种听觉艺术,但“香、凉、光”等词语却调动了听者的嗅觉、触觉、视觉。
C.“行云愁半岭”与“芙蓉泣露香兰笑”中,“愁”“泣”“笑”运用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形象。
D.《蜀国弦》与《李凭箜引》两首诗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乐器的种类及其形制。
16.“谁家红泪客”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都出现在描写音乐的诗中,这两句诗的作用有何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某中学的校训中有“明德”“弘毅”四字,前者语出《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者出自《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小刚在翻阅《唐诗精华》时发现“天涯”意象频频出现,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例如“____________”。
2024-02-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先们打从学会用火的那天起,对食物的加工和营养的摄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初的 A ,便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至于杀灭食物中的细菌,改善食物的风味,对于祖先们来说,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收获。因此,对于最初的烤食而言,高油、高盐的问题应该并不存在。

①而今年随着淄博烧烤再次爆火起来的烧烤,②和古代的已经分道扬镳了。③现代的烧烤主打一个享受美味,④虽然食材也以肉食为主,⑤但总体而言比古代丰富太多。现代烧烤不仅在提前腌制、烤制过程中大量使用烹饪油和调味料,如盐、糖等,还特别注重高温的反复炙烤。⑥在烧烤的高温下,⑦糖分和蛋白质的同时存在,⑧特别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⑨使烤制的成品带上很漂亮的红棕色,⑩以及扑鼻的香味儿。最终烧烤的成品,口感既油润又筋道,肉质外酥内嫩,色、香、味都无比诱人。有时我会打趣地想,古人奉为美味的烤制食物,在现代人的烧烤模式衡量之下, B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2-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卖菜的青年,曾经帮夭夭家哥哥弄船下过常德府,想和夭夭谈谈话,因此问夭夭:夭夭,你家三黑子多久回来?夭夭说:一两天就要拢岸了。今天喜鹊叫,天气好,我猜他船一定歇铜湾溪。

你三哥能干,一年总是上上下下,忙个不停。你爹福气好。

什么好福气?雨水太阳到头上,村子里大家不是一样?

你爹儿女满堂,又好又得力,和别人家不一样。

夭夭明白面前这个人话中不仅仅是称羡爹爹,还着实在恭维她。可是话不会说,所以说得那么素朴老实。夭夭因此微微笑着,看那年青人搬菜,好像在表示:我明白你的意思,再说说看。然而那汉子却似乎秘密已给夭夭看穿,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只顾做事去了。

菜蔬装够后,夭夭上了船,坐得端端正正,让那人渡她过河。船抵岸边时,夭夭说:大哥,真难为你!从背笼里取出十个大橘子放置在船头上,大哥,吃橘子打口干吧。你到镇上去碰见我爹,就请告他一声,我在枫木坳上看船。说完时,用手和膝部把船头用力一送,推离了岸边,自己便健步如猿,直向枫木坳祠堂走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谈谈、仅仅、微微”,说说它们和“谈、仅、微”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如……”,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如盐、糖等,还特别注重高温的反复炙烤。
(2)自己便健步如猿,直向枫木坳祠堂走去。
2024-02-2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批判无知者无畏,认为无知者应有畏。有人认为,与无知者相比,有知者更应有畏

对“有知者更应有畏”,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赵树理(1906-1970)  《小二黑结婚》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国语》  史传文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贺(790-81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