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北京 高三 二模 2024-05-14 4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

材料二

一笔一画皆学问。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因此,只能,而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这与虹拥有两首、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大意是有从北面出来,在河里饮水。对于天空中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古人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再后来,字形向合体字方向演化,《说文》中是一个从虫从申(电)的会意字,但多数时候是从虫工声,即沿用至今的。不过,在帛书文字中曾一度出现过从雨工声的字形。无论从申(电)还是从,均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虹与雨水的关系。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每一个字形都有其时代性,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举。

(取材于齐航福的文章)

材料三

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

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如同运载火箭一样,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取材于王立军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汉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B.汉字的形成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价值体系。
C.汉字的读音使其能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
D.雅言只在特定的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字形本身积淀着中华文化”。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笙、笛”等字以“竹”作部首,反映当时部分乐器制作与竹子密切相关。
B.“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点,其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C.甲骨文“男”字中的“力”像原始耕地农具,说明造此字时已进入农业社会。
D.取象于动物形体的甲骨文很丰富,这是原始狩猎生活在文字构形上的反映。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满足了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
B.形声字的广泛应用避免了汉字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
C.汉字书写笔画的变化体现出更为形象化的语言特征。
D.汉字突破时空的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文化。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由古代语言文字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B.每一个汉字形体背后蕴含的文化奥秘,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C.汉字的演变正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
D.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简便快速的输入法不再利用汉字形体的要素。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汉字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24-05-1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1】,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2】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不于先王之道故也                 法:效法
B.以方今之势                                揆:考察
C.而吏辄之为奸                                缘:凭借
D.孰能陛下之指                                称:称道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仁心仁闻泽不加于百姓者/其为天下国家之意
B.以孟子说/非此谓乎
C.夫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D.甚愚者犹知其难也/其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
B.嚣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议论纷纷
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
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的法令虽然详备,却大都与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合。
B.虽时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在当时仍然非常必要。
C.解决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是改革国家弊政中最紧迫的事。
D.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
10.王安石认为变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请根据第四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2024-05-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

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注】廋:隐藏。

(1)请将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观其所由
②以德报怨
(2)以上三则材料,对你树立正确的交际观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柳

薛能

轻轻须【1】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

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

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

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2】因此建雄名。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3】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4】

注释:【1】须:是,自。【2】将军:指西汉周亚夫,曾屯兵名叫细柳的地方。【3】解:能。【4】清霜:指秋天。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诗首句中“轻轻”言新柳身姿轻柔,但句尾的“轻”有轻浮之意。
B.薛诗“柔性”句写柳树比“刚性”的“众木”更易适应环境而生存。
C.薛诗“天钟”句写大自然既赋予柳树以温柔,又赋予它强悍的力量。
D.曾诗“解把”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柳絮高高扬起遮蔽了日光月色。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诗用“众木难成”来反衬柳树的“早成”,表达了他对柳树早熟的好感。
B.薛诗用“别有情”三字引发读者想象柳树逢时生长、风韵宜人的优美景象。
C.曾诗写柳枝借东风飘舞,柳絮漫天,以及预示柳树凋零的过程,意蕴深长。
D.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人的人格追求寄托在对柳树的描写之中。
14.两首诗同样咏“柳”,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05-1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中天界辉煌灿烂:“____________。”如《鹊桥仙》写牛郎织女相会短暂,难舍难分:“柔情似水,____________!”又如《李凭箜篌引》写音乐动人,让月亮上的人物、动物不眠不休:“______________。”

(2)毕业前夕,小东找到老师,希望老师给自己题写寄语。老师以《论语》中“_______________”鼓励他多向别人学习借鉴,不断进步。

2024-05-1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金上京镜像

2005年夏天,在距哈尔滨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博物馆,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集中陈列的铜镜。一眼望去,似有无数个被乌云遮蔽的月亮,闪烁着幽暗的微光,在日出前的晨曦里一起庄严沉落。

铜镜的皮色呈灰绿、草绿、墨绿、银灰多种,历时八百余年,仍完好如初,不裂不腐,从宁静而迷蒙的绿晕中,透出岁月的悲凉和沧桑。工艺略显粗糙、犹如浮雕般简约的图饰,明朗而流畅地刻录了女真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这些铜镜,已成为金史的形象补遗和金源文化的生动例证。

金人好镜?那样一个生猛骁勇的民族,竟然也是爱美的吗?

从绥滨县出土的铭文镜上,那些朴素而美丽的铜镜纹饰,全都铸刻在铜镜的背面,展馆将那光滑透亮的镜面悄悄敛藏,沉默无语地背对观者,展出的是铜镜背面的纹饰。自从清代玻璃镜自西方传入后,铜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古人用以梳妆整容的铜镜,失去了当初的实用功能,被今人之手转化为审美和文化研究的对象。

究竟是铜镜变成了历史的证物,还是历史物化成了铜镜?

史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他骁勇善战,创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今阿城区)。完颜阿骨打认为世上只有金子不会变也不会坏,金子色白,完颜部又崇尚白色,按出虎水恰为女真语的意思,故以为国号。至完颜合剌继位,正式命名会宁府为上京都城。金王朝在金上京历经四帝,南下灭辽、宋两大王朝,成为北中国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公元1149年,由于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以及旧朝民心难服等诸多原因,海陵王完颜亮在即位后不久,毅然决定废黜上京称号,南下迁都华北燕京。他撤离故土,走得如此决绝。海陵王毁城南迁,自绝后路,是要从根上断了女真人思恋故土的念想。铜镜辗转南北,亦是要把关内关外的阳光都一并收拢其中。此后金上京一度衰落。

直至金世宗即位后,为维护女真旧俗赢得民心,曾重修上京宫室作为陪都。至金末,元军攻克金上京,皇城内仅剩下一片残垣焦土,繁华落尽,灯灭星稀。时历几百年风雨,女真后裔满族再次入关,建都燕京,女真人的祖地金上京,从此被彻底废弃。如今的东北人,都知道阿城会宁府城墙遗址内种植的大蒜,个大味浓,辛辣甘甜;而百米之遥城墙外的农地,种植的蒜头则其味寡淡,比之会宁府的蒜头大大逊色。有人说,金上京遗址出产的蒜头,浓缩了金源文化几百年的精华,可在咀嚼中重温金人开疆拓土的艰辛。

燕京作为都城,始自海陵王,历经元明清三朝。海陵王毁了金上京,却创造了新燕京。古旧的铜镜,映照了一座城池的毁灭,伴生着另一座城郭的诞生。目光穿透镜面,遥远喧嚣的影像,由模糊渐渐趋于清晰:有疾驰的马队从镜中奔来,那一条从金上京到燕京的漫漫迁徙之途,恰是一条各民族融合之路。

我在一面海东青鸾兽镜前驻足,海东青三个字,让我倏然心惊。镜子背面的图饰中心内区是一头神兽,外区周边一圈为蹲守的数只鸾鸟——海东青。海东青形如隼却性猛,善捕天鹅。据《辽史拾遗》记载,海东青,大仅如鹘,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海东青的体积仅有天鹅的五六分之一,一次却可击落三四只天鹅,然后扬长而去……海东青恰恰产于女真人肇兴之地,也许正是为了证明一个崛起的弱小民族,敢于挑战强国的勇气和实力。时隔近千年,如今被誉为东方之鹰的海东青,已成为满族祖先的精神象征。

图纹逐渐变得凝重,我惊讶这平面的镜子,竟然可以看到如此粲然的立体影像。

展厅柔和的光线,在几百面铜镜上折射出幽幽绿莹,交错辉映,竟让人生出几分幻觉。想象着当年金上京鼎盛时期的酒宴上,善骑射喜渔猎的女真人的萨满乐舞,曾是何等率性、欢快、狂野和虔诚。曾有文字记载萨满舞……五六妇人,涂丹粉,艳衣,立于百戏后,各持两镜,高下其手,镜光闪烁,如祠庙所画电母——可有人见过持镜跳跃的舞者?日光、月光、星光、火光,均在镜中旋转,犹如火炬与闪电的亲吻……那该是怎样奇妙的创意和画面啊!

查阅相关史料,发现金代铜镜的兴盛,竟是源于缺铜。金国禁铜极严,不允许私人生产,铸出铜镜,须由官方检验镜背边缘的刻款和押记。铜镜一时成为紧俏升值的硬通货,百枚小铜钱即可铸成十厘米的铜镜转卖官府,因此造成民间私自销钱铸镜之风流行,也因此为金上京博物馆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铜镜艺术馆藏。

恍然明白何谓背景一词:墨绿的铜镜背面,潜隐着推动历史发展的经济动力。历史的真相和岁月掩藏的所有密码,有时,却藏在镜子背面沉寂的暗角里。

(取材自张抗抗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展馆将那光滑透亮的镜面悄悄敛藏              敛藏:收起
B.浓缩了金源文化几百年的精华                      浓缩:凝聚
C.竟然可以看到如此粲然的立体影像               粲然:鲜明
D.却藏在镜子背面沉寂的暗角里                      沉寂:沉稳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镜是女真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B.金王朝以“金”为国号,与金子的特质、颜色相关。
C.作者对满族入关建都燕京而废弃了金上京痛惜哀叹。
D.本文想象与联想丰富,语言深邃,读来有沧桑之感。
18.文章引用了“海东青”和“萨满舞”的相关史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标题中的“镜像”包含了哪几层含义。
2024-05-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20.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北京,如果想在城区寻一处赏柳的好地方,老北京人多半会推荐长河。②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是长河。③清乾隆年间长河经过疏浚修缮,成为供皇室成员从紫禁城前往颐和园、圆明园等西郊御苑的专用水路。④乘着画舫式的游船,水中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柳枝铺陈水面,满目春意盎然……这就是著名的长河观柳。⑤买上一张全程票,从北京动物园码头出发,到紫竹院公园的紫御湾码头换乘,从南长河转昆玉河后,最终到达颐和园南如意码头。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多半”一词不可以删掉。
B.③句中两处画线的句子,位置可互换。
C.④句中的成语“春意盎然”可改为“春意阑珊”。
D.⑤句中可补充主语“游客”。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请改写第②句,使文段表达更为连贯顺畅。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024-05-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21. “文字讨好”是指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使用词汇,并外加表达感谢等情感的符号和表情。有人认为这是被迫讨好,有人认为这是出于礼貌和真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05-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22. 学生会要组织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05-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作文-微写作 | 较难(0.4)
23. 请以“穿越时光”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05-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4. 按要求作文。

激活,是指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都需要激活来推动发展。

请以“激活”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05-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5. 按要求作文。

整理听课笔记,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率;整理房间,可以让生活更有条理;整理情绪,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整理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结果。

请以“整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05-1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整本书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5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16-190.65张抗抗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6-100.65王安石(1021-1086)  应用类
三、整本书阅读
110.65其他名著相关简答(多)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140.65咏物言志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0.65变换句式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七、作文
210.65微评论  议论类微写作
220.65实用类微写作
230.4写现代小诗  抒情类微写作
240.4创新 发展  文化创新  全命题作文  探索 创造命题作文
25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全命题作文  价值意义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