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三模 2024-05-20 1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追求人伦之极致

孟子关于规矩的讨论,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离娄》开篇所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董仲舒将这段话演绎为: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孟子认为,诸侯在表面上具备仁心仁闻,主观上也具有平治天下的愿望,但是未能实质性地增进人民福祉,究其原因是未能像尧舜一样广施仁政。一直视圣人为百世之师的孟子,正是通过将规矩与先王仁政之道进行类比,凸显圣人政教的典范意义。

不仅在政治领域,孟子还重点在个人修身领域以规矩譬喻,主张追求圣贤境界。对的定位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孟子通过人禽之辨强调人相较禽兽而言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绝对优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象征着一种极致。如果说规矩是方圆的极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规矩一样,不仅是人伦之至者,更是仁义礼智之德的最具足者,人应当向着这种极致努力。孟子素来主张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圣我之辨,说明每个人皆与圣人同类,从而彰显了人在追求成圣成德方面的普遍平等性。孟子的主体定位观,揭示了人存在于禽兽与圣人所构 成的两极张力之间。因此,如何避免沦为禽兽,并朝向圣人境界不断努力,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

在孟子看来,道德境界的养成,其根本动力是个体内心对仁义之道的孜孜以求与躬行践履。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如果说工匠的法度是规矩,那么学者的法度则是仁义之道。问题在于,下学的外在规矩准则可以通过传授而实现普及化,上达的仁义之道却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技巧来传授,而全在于个人体悟。正如东汉时期孟学大家赵岐所说:规矩之法,喻若典礼,人不志仁,虽诵宪籍,不能以善。一个熟谙规矩法度却心怀叵测的人也会作出不善之举。孟子正是通过规矩之喻鼓励人们为学求道,行善为仁,培养理想道德人格。与依赖外力相比,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去找寻,付诸行动,永不懈怠,方能有所收获。职是之故,孟子主张通过扩充四端、居仁由义、养浩然之气等修养工夫,使得个体所本具仁义之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那样,渐次扩充开去。人与禽兽的几希之别逐渐扩大,人与圣人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最终使得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挺立起道德主体的圣人气象。

(摘编自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离娄》中关于“规矩”的讨论,为人所熟知,具有圣人政教的典范意义。
B.孟子的学说对后代学者的影响,有从政治角度演绎的,有从道德角度解说的。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尧舜一般的圣人,都可以追求成圣成德,因此是平等的。
D.孟子认为工匠的法度可以通过传授而普及,然而学者的法度全在于个人体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将孟子《离娄》与董仲舒的观点进行比较,点明孟子的观点更具合理性。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论证了“人禽之辨”以及人之为人的绝对优 越性。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如何培养理想的道德境界,扩大与禽兽之别,缩小人与圣人之别。
D.文章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从政治领域和个人修身领域两个角度论证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想要实质性地增进人民福祉,表面上具有“仁心”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广施仁政。
B.孟子认为人存在于禽兽与圣人的两极张力之间,每个人都应朝圣人的境界而不断努力。
C.若人对仁义之道孜孜以求并躬行践履,培养理想道德人格,也有养成较高道德境界的可能。
D.一个人熟谙规矩法度却心怀叵测,也会做出不善之举,这强调了内因与外力的重要性。
2024-05-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刚才咱们也提到中国14亿人口如果整体推进现代化,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会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那么,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将如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们想听听您的观点。

张占斌:我觉得,比如我们中国要是真正地实现了现代化,比如我们真正地变成了现代化强国。到那个时候,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方方面面有更大的进步,这在中国历史上就创造了奇迹。中国共产党破解了时代难题,引领我们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历史奇迹,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就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本身就是改变世界版图。

另外,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我们说它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对人类探索更好的文明、更好的社会制度,应当说也做了先行探索,也鼓舞了很多的发展中国家。

前些年我去了好多国家,包括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还有一些小国家。他们对中国非常关注,他们也深刻地感觉到治理一个大国之难。他们有些国家虽然很小,但是也觉得很难,他们说没想到中国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所以对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启示非常看重,对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所以我也想说,我们中国虽然现代化还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自己的道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说明任何国家都应该,也有能力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给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网:打了一个样板。

张占斌:对,带动意义非常强。中国的模式我们也不输出,我们也不是要输出(给)哪个国家,但是人家问我们怎么做的,我们也适当给他们介绍介绍,这也是对一些友好国家的一种支持,也是希望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光想着我们自己的事,也想着和世界人民共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如果将来做得更好的话,确实是改变世界版图,改变世界历史,也改变世界的比重。

虽然现在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响亮,我们还讲中国故事,我们还得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但是这已经有了好的起点,大家继续努力往前走,希望将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一样,能够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各国都能创造自己的文明,人类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融中不断进步,不断地维护世界和平,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所承担的一个历史责任和国际责任。

中国网:不管是大国、小国,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都去实现各自的现代化,这不矛盾,也不冲突。大家去找到自己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从而实现现代化。

张占斌:是这样,因为中国的经验至少证明各个国家都应该或者有能力,也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这个符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要吸收全人类好的东西,同时自己的特点别丢了。就像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用筷子吃饭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特点。西方人喜欢用刀叉,我们也不能说用刀叉不好,我们有时候吃饭也用刀叉,把它俩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更好。

中国网: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张占斌:对,它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是把很多事做得更好的过程。这就是需要人类文明的合作,人类文明互相照耀着,帮衬着,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文明。

中国网: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互融互通的新文明形态,也为其他国家的制度探索提供了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摘编自《中央党校张占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14亿人口如果整体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它将会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B.中国实现现代化时,人民生活会更加美好,社会方方面面会有更大进步,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有助于人类探索更好的文明、更好的社会制度。
D.“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既吸收人类文明优秀的成果,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才是各国现代化之路。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后,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会扩大,世界历史也会随之改变。
B.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要想着和世界人民共同发展;也希望将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C.张占斌在接受访谈时,通过举例中国人民吃饭使用筷子但也不排斥使用刀叉,形象地表明现代化道路需要人类文明的合作的观点。
D.访谈时,中国网先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追问,让对方透彻讲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并在对方回答的基础上推问,引导深入作答。
6.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互融互通的新文明形态,也为其他国家的制度探索提供了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2024-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这是一个闷热的下午,这是一个暴风雨的先驱的闷热的下午。我看见穿着艳冶夏装的太太们,晃着满意的红喷喷大面孔的绅士们;我看见“太太们的乐园”依旧大开着门欢迎它的主顾;我只看见街角上有不多几个短衣人在那里窃窃议论。

一切都很自然,很满意,很平静,——除了那边窃窃议论的几个短衣人。

谁肯相信半小时前就在这高耸云霄的“太太们的乐园”旁曾演过空前的悲壮热烈的话剧?有万千“争自由”的旗帜飞舞,有万千“打倒帝国主义”的呼声震荡,有多少勇敢的青年洒他们的热血要把这块灰色的土地染红!谁还记得在这里竟曾向密集的群众开放排枪!谁还记得先进的文明人曾卸下了假面具露一露他们的狠毒丑恶的本相!忘了,一切都忘了;可爱的驯良的大量的市民们绅士们体面商人们早把一切都忘了!

那边路旁不知是什么商品的门槛旁,斜躺着几块碎玻璃片带着枪伤。我看见一个纤腰长裙金黄头发的妇人踹着那碎玻璃,姗姗地走过,嘴角上还浮出一个浅笑。我又看见一个鬓戴粉红绢花的少女倚在大肚子绅士的臂膊上也踹着那些碎玻璃走过,两人交换一个了解的微笑。

呵!可怜的碎玻璃片呀!可敬的枪弹的牺牲品呀!我向你敬礼!你是今天争自由而死的战士以外唯一的被牺牲者么?争自由的战士呀!你们为了他们而牺牲的,许也只受到他们微微的一笑和这些碎玻璃片一样罢?微笑!恶意的微笑!卑怯的微笑!永不能忘却的微笑!我觉得我是站在荒凉的沙漠里,只有这放大的微笑在我眼前晃;我惘惘然拾取了一片碎玻璃,我吻它,迸出了一句话:“既然一切医院都拒绝我去向受伤的死的战士敬礼,我就对你——和死者伤者同命运的你,致敬礼罢!”我捧着这碎片狂吻。

忽地有极漂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道:“他们简直疯了!他们想拼着头颅撞开地狱的铁门么?”我陡地转过身去,我看见一位翘着八字须的先生(许是什么博士罢)正斜着眼睛看我。他,好生面熟;我努力要记起他的姓名来。他又冲着我的面孔说道:“我不是说地狱门不应该打开,我是觉得犯不着撞碎头颅去打开——而况即使拼了头颅未必打得开。难道我们没有别的和平的方法么?

而况这很有过激化的嫌疑么?我们是爱和平的民族,总该用文明手段呀。实在最好是祈祷上苍,转移人心于冥冥之中。再不然,我们有的是东方精神文明,区区肉体上的屈辱何必计较哈,你想不起我是谁么?”

实在抱歉,我听了这一番话,更想不起他是谁了,我只有向他鞠躬,便离开了他。

然而他那番话,还在我耳旁作怪地嗡嗡地响;我又恍惚觉得他的身体放大了,很顽强地站在我面前,挡住我的去路;又看见他幻化为数千百,在人丛里乱钻;终于我看见街上熙熙攘攘往来的,都是他的化身了,而张牙舞爪的吃人的怪兽却高踞在他们头上狞笑!突然幻象全消,现出一片真景来:那边站满“华人”的水泥行人道上,跳上一骑马,驮了一个黄发碧眼的武装的人,提着木棍不分皂白乱打。棍子碰着皮肉的回音使我听去好像是:“难道我们没有别的和平的方法么?……我们有的是东方精神文明,区区肉体上的屈辱何必计较!”和平方法呀!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名词。可惜对于无条件被人打被人杀的人们不配!挨打挨杀的人们嘴里的和平方法有什么意义?人家不来同你和平,你有什么办法呢?和平方法是势力相等的办交涉时的漂亮话,出之于被打被杀者的嘴里是何等卑怯无耻呀!人家何尝把你当作平等的人。爱谈和平方法的先生们呀,你们脸是黄的,发是黑的,鼻梁是平的,人家看来你总是一个劣等民族,只有人家高兴给你和平,没有你开口要求的份儿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信奉这条教义的穆罕默德的子孙们现在终于又挺起身子了!这才有开口向人家讲和平办法的资格呵!像我们现在呢,也只有一个办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甘心少,也不要多!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两句话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旋;我在人丛里愤怒地推挤,我想找几个人来讨论我的新信仰。忽然疏疏落落地下起雨来了,暮色已经围抱着这都市,街上行人也渐渐稀少了。我转入一条小弄,雨下得更密了。路灯在雨中放着安静的冷光。这还是一个闷热的黄昏,这使我满载着郁怒的心更加烦躁。风挟着细雨吹到我脸上,稍感着些凉快;但是随风送来的一种特别声浪忽地又使我的热血在颞额部血管里乱跳;这是一阵歌吹声,竹牌声,哗笑声!他们离流血的地点不过百步,距流血的时间不过一小时,竟然歌吹作乐呵!我的心抖了,我开始诅咒这都市,这污秽无耻的都市,这虎狼在上而豕鹿在下的都市!我祈求热血来洗刷这一切的强横暴虐,同时也洗刷这卑贱无耻呀!

雨点更粗更密了,风力也似乎劲了些:这许就是闷热后必然有的暴风雨的先遣队罢?

1925530夜于上海

(有删改)

【注】1925530日,上海学生有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茅盾于这天晚上写下了这篇散文。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个短衣人”指的是工人群众,他们的窃窃议论表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淡忘了革命者的流血牺牲。
B.“斜躺着几块碎玻璃片带着枪伤”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后遗留下来的罪证。
C.“我只有向他鞠躬,便离开了他”是因为“我”在他的提示下依然想不起来他是谁,内心对他充满着歉意。
D.“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达了作者的反抗态度,因为一个民族越软弱,就越会招来反动派更疯狂的压迫。
8.文章以“雨点更粗更密了,风力也似乎劲了些:这许就是闷热后必然有的暴风雨的先遣队罢”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明同学将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本文里面批判的几类人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类人非常相似,请简要分析其相似之处。
2024-05-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俗,与道相辅而行。”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含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节选自《庄子·山木》)

材料二: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市南宜僚:楚国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隐约:困穷,穷乏。③无形倨:无,通“毋”,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执。⑤方舟:谓两舟相并。⑥张歙:张,撑开。歙,收敛。引申为向岸边靠拢。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虚而今也D实E人能虚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大方,广大之境,指大道,现代汉语“大方”的意思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捐,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D.反,返回,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南子晋见鲁侯时见他面带愁容,一问才知鲁侯是因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从不放松,但祸乱仍频出。
B.市南子认为鲁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狸和豹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却被人伤害的例子,来点明鲁国是鲁侯忧愁的原因。
C.市南子认为鲁侯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鲁侯的忧愁,使他放宽心胸。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节俭”,材料一侧重于减少君王的浪费,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侧重于说明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是一种品德修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2024-05-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比、类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曹操进行了明确的褒扬,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暗讽了曹操水师的败亡。

(3)李芳最近致力于思考以求提高成绩,但收效甚微,于是向老师求教。老师拿古代先贤关于“学与思”的话教育李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芳听了很受启发。

2024-05-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如《唐宫夜宴》《新龙门客栈》《上新了·故宫》,都借助新媒体和短视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形成跟观众的情绪有关。观众观看相关作品短视频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情绪消费——或为解压,或为吃瓜         A            ,就会形成情绪共振,助力相关作品迅速出圈

①可以预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视频的形式和内容会越来越丰富,②视频带给人的心理价值和精神价值会越来越多元,喜欢看视频的网友会越来越多,③传统文化类作品面临的传播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④在围绕以流量为核心的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文化类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都应该明白,⑤其实没有泛泛的流量,有的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观众。⑥观众的喜好、审美,决定着作品成为爆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作品出圈,创作者必须转变固有思维,研究受众心理,让作品         B           ;传播者必须创新传播形式,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将线下表演搬到网上就大功告成。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5-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米菜渐渐被我们几个人吃光了,有人又认出一种野菜,说也可以吃的。这种菜,或不如说这种草更恰当些,枝叶深绿色,叶如猫耳大小而有缺刻,有小毛如粉,放在舌头上拉拉的。这玩意儿北方也有,叫作②灰藿菜,也有叫讹了成回回菜的,按即庄子③逃蓬整者闻人足音则恐然喜之藿也。若是裹了面,和以葱汁蒜泥,蒸了吃,也怪好吃的。可是我们买不起面粉,只有少施油盐如炒苋菜办法炒了吃吧。味道比起苋菜,可是差远了。另外还有一种菜,独茎直生,周附柳叶状而较软熟的叶子,如一根脱毛的鸡毛掸帚,在人家墙角阴湿处皆可看见的,也能吃,不知怎么似乎没有尝试过。大概灰藿菜还足够我们吃的。学校在观音寺,是一荒村,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眠起居食,皆无定时。一早起来,各在屋里看看书,到山上田里走走,看看时间差不多,就招呼招呼去④采薇了。下午常在门外一家可以欠账的小茶棚中喝茶,看远山近草,看行人车马,看一阵风卷起大股黄土,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真是)欲流下来的天空。到太阳一偏西,例当再去想法做晚饭菜了。晚上无灯, ——交不出电灯费教电灯公司把线给铰了,集资买一根土蜡烛,会在一个人屋里,在凌乱的衣物书籍之间各自躺下坐好,天南地北地乱聊一气。或忆述故乡风物,或臧否同学教授,清娓幽俏,百说不厌;有时谈及人生大事,析情讲理,亦颇严肃认真;至说到对于现实政治社会,各人主张不同,带骨有刺的话也有的,然而好像没有尖锐得真打起架来过。

19.下面关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与②处的作用相同。B.②处与③处的作用相同。
C.①处与④处的作用相同。D.③处与④处的作用相同。
20.语言文字运用I与语言文字运用Ⅱ中都用到了“如”字,请分析两者的作用。
(1)《唐宫夜宴》《新龙门客栈》《上新了·故宫》,都借助新媒体和短视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一根脱毛的鸡毛掸帚,在人家墙角阴湿处皆可看见的,也能吃,不知怎么似乎没有尝试过。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4-05-22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宇宙的边疆》有一段话: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23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实用类文本
7-9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孟子》  《庄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蒲松龄(1640-1715)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19-21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引语式材料  探索 创造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