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一 期中 2018-11-16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画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画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人们如果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神益。

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18年3月15日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的在线“浓缩书”,迎合了人们的需求,悄然走红。
B.“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画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读者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的“浓缩书”,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
D.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浓缩书”这一论述对象,然后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将“浓缩书”与“状元笔记”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地阐释了“浓缩书”的特征。
C.对于“浓缩书”,文章在论述时较为辩证,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也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文章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这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难以享受到翻书通读的乐趣。
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
C.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浓缩书”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
D.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近

韩少功

我在大学里最崇敬的一个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很想悲痛却悲痛不起来。我曾经最喜欢听他的课,其实那不是听课,而是享受,是沉醉,是入梦,梦在他的妙语连珠和手舞足蹈里,梦在他激情之下无意间喷出的唾沫星子里。他也不是在讲课,他本身就是《红楼梦》,就是杜工部和辛稼轩,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大神附体,讲到动心之处完全是目中无人,所向皆空,有一次老泪横流竟用袖口擦鼻涕。

我上他的课不多,但算是他宠爱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十多年以来,常听到同学们说,他多次打听我的情况。他还给我寄过他的新著,在他病重的时候。

我本应该为他的去世流泪,为他的才华和性情,为他的殷切关注。我其实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有时看一个并不出色的电影,明明知道导演在下一步要煽情了,明明知道煽情之技有些可恶和可笑,还是忍不住被电影煽出泪来,哭得自己又伤心又惭愧,像刚才大冒了一次傻气。我没有想到,我可以为一部通俗电影流泪却居然无法为自己最为崇敬的一位老师流泪,眼窝子干得像枯井,只能在电话里夸张地向某些同学表示震惊、惋惜、痛悼以及怀念,只能折腾一些公文悼词里常见的辞藻。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一张即将寄出的捐款汇票,在我看来是骗子向死者的行贿。也是向自己不安的内心行贿。

我不想去参加追悼会,缺席的理由总是很容易找到。我怕我的无情会在追悼会上暴露无遗,怕自己无法及时履行悲痛的责任。是的,眼泪常常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是对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应有的情感回报——无论他们与我们是近处还是远离,是过从密切还是音讯渺茫,是一种具象性的日常存在还是抽象性的理念存在。与其说这是他们所需,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道德要求。

其实,细想一下,这种要求对于人们来说都稍嫌苛刻。崇敬是一种情感,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崇敬爱因斯坦一类伟人,但这些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像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感激也是一种情感,同样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感激众多公正的法官、高明的医生、慷慨的慈善家,但这些恩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像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也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我们的泪水被生活境遇所分配,并不完全属于我们。相反,如果我们强制自己用泪水证明一切情感,用泪水偿付一切情感,有时就不免装模作样,而这种矫情比无泪的崇敬和感激更糟糕。矫情是无情中最糟糕的无情。

中文词“亲近”,显示了“亲”与“近”之间的密切关联,显示了亲情对具象示现和感官活动的依存。即便有血缘的联系,当亲人之间也虽“亲”难“近”的时候,当亲人因种种原因而天南地北动若参商的时候,随着时间数年、数十年地消逝,亲情也就逐渐变得微弱而空洞,就“远亲不如近邻”了。此时的亲情,如果没有深刻的童年记忆打底,可能更多地表现为贺卡、礼品、汇票、合影照片、电话问候、法定义务的承担等等,更多地表现为理智和逻辑的认定,而不是一听到病情通报就忍不住的心酸泪涌。

“近”物不一定都值得崇敬和感激,却可能有“亲”情相系。一条狗就是这样,只因为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近”,它们的死就可能让我们伤心。一部煽情的通俗电影也是这样,只因为它声象感染的“近”,也可能让我们湿了眼眶。我当过一段时期的代课老师,知道校园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经验,即坏学生常常比好学生对老师更有感情,一旦毕业离校,坏学生比好学生更常来母校看望老师。可见亲情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不一定是和睦近处的结果,也可以是冲突近处的结果——“近”才是关键。好学生们成绩太好了,太让老师们省心了,于是没有留校、补课、训斥、谈心、逐出课堂、频繁家访一类事情的发生,更没有与老师骂完了又哭甚至打完了又同桌吃饭的故事。倒是学生中那些捣蛋大王,与老师们“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近以及不打不相亲,错误不断所以更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胡作非为所以更多获取老师们的声音和表情,即便一直心怀怨恨,但也是一份情感的额外收入,是一种记忆中更为深入的镂刻。一旦怨恨被岁月稀释,或者被成年的见识化解,深刻记忆便完全可能转化为一份温柔。

从另一方面说,坏学生不一定是坏人,只是不大安分,不见容于管理秩序,不大适应课堂、作业、行为守则等现代的理性成规。在这个意义上,坏学生常常就是一些更多关注近物的人,一些更亲近具象而疏远文词的人,比如觉得一只活鼠比数学测量题更重要,一条活鱼比语法运用题更重要,一次打架复仇比将来揣着毕业证为国立功更为他娘的大快人心。他们还更喜欢美术、体育、劳动之类“玩”的课而不喜欢各种主课,更喜欢课本里的插图而不是意义解说。如果说他们日后可能对老师有更多的人情味,那不过是他们本来就有更多的感性记忆,本来就有更强的感性记忆力。或者说,他们的随心所欲和无法无天,多少保护了他们的情感生活,还没有被管理秩序斩削一尽。他们不像我这样的所谓好学生,在规行矩步的校园里,已如期让文字接管了心智,如期学会了封闭感官和冷却情感,虽然比那些捣蛋大王早一点学会数学和语法,却可能比他们少了许多亲近事物的能力。

人的成熟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就是学会所谓分寸感以及对周围很多事物保持距离的过程——这正是文明教育的目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永远不要靠得太近——这就是高贵。”甚至说:“真正的贵族从来不触摸任何东西。”(见《惶然录》)在这里,一条“不太近”原则,意味着人们的感情有更多的礼貌形态,更多的理智含量,使人们更容易成为控制着各种分寸的崇敬者、感激者一类人物,而不是亲近者。然而无可奈何的是,社会规范仍需征收眼泪,当哀乐响起,人们必须以泪水履行一切情感回报的道德责任:对任何去世的伟人、恩人、亲人、友人,无法悲痛也一定要悲痛起来——你不能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小人。

于是,成熟还意味着另一条规则:在失却亲近以后要善于伪作亲近。

我终于哭了。哭泣的原因恰恰是想到自己不再能够哭泣,恰恰是自己不再能够哭泣的时候还负有哭不出来的罪疚感——我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葬礼上鼻酸。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接到自己最崇敬的大学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时并未感到悲痛,希望借汇款来消除自己内心之中的不安,但是这样做却并未奏效。
B.作者认为人们必须在崇敬者、感激者离世时表示悲痛,这是在履行道德责任,给予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以应有的情感回报。
C.时间可能帮助坏学生淡化掉当初老师批评所可能带来的怨恨,而使之更多地记取那些因受到格外关注而拥有的彼此密切相处的时光。
D.作者认为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不一定就有亲近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也会使亲情疏远,而更多表现为理智或逻辑的认定。
5.请结合文中“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一句,联系上下文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说说我为什么“羞耻”?我又为什么“害怕”?
6.文中提到了哪些成熟的规则?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2018-11-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谯周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

(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
B.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
C.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
D.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可见,名是幼时起的,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要取字。
B.“六经”指《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
C.“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圣旨”是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D.“封侯”是指封拜侯爵,如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封阳城亭侯”即被封拜为阳城亭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谯周行事迅速。谯周在家中听到诸葛亮在魏国境内逝世的消息后,立马前往奔丧,等到禁止奔丧的诏书下达,他已抵达诸葛亮身边。
B.谯周善于进谏。后主刘禅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以王莽败亡之后贤才智士选择归附之人的史实,上疏进行劝谏。
C.谯周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如果后主投奔吴国,君臣都要在吴王面前称臣,有失蜀国的尊严,国亦要有傲骨。
D.谯周见解明智。魏国大将邓艾率兵长驱入蜀,在君臣无计可出之际,他力拒投吴和入南的动议,力主投魏,终使蜀国君臣得以保全。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
⑵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
2018-11-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 雁(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无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南飞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1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2018-11-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3.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
(2)《雨巷》首节中最能体现诗人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4)《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场面时,通过送别人衣着来渲染别离气氛的句子是: “ _______ ”,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5)《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8-11-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B.燕国有勇士秦武阳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018-11-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