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一 期中 2018-12-07 3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名著阅读、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亍chì                  作楫            曹杂
B.参shènɡ       视wǔ        斑斓            
C.生zōu                  租赁            
D.薄fēi          骂chì       惆伥            嬉笑
2018-12-0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2.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B.伴着   执使   转交   管理
C.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D.随着   执使   移交   管理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每到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梨花就 风华正茂 地绽放开来,小村庄就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
C.隔壁班的班主任总来我班串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实他想学习我们班抓卫生的方法。
D.台上走出了一位短小精悍的人物,原来就是万众期待鲁迅先生。
2018-12-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C.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D.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018-10-26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

二、未知 添加题型下试题

未知 | 适中(0.64)
5.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大王来何操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011-11-17更新 | 5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和艾青。
B.《小狗包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C.《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共称为“史学双璧”。
D.《荆轲刺秦王》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018-12-0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陈连山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8.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2016-11-18更新 | 4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日照一中高三年级第七次阶段复习达标检测语文试卷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空间,距离
D.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1.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得复见将军于此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长于臣
C.因击沛公于坐;               贪于财货
D.使毕使于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的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气氛越来越紧张。
2018-12-0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客戏曰:“ 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

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客:“马肝大毒,能杀人。”        语:话语
B.公大悟,家有                            蓄:蓄养
C.便刳其肝,马立                            毙:死
D.哉,毒也                                      信:确实
14.下列选项中,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B.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C.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D.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15.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
2018-12-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六、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2018-12-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七、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17.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八、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18.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19.“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20.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 “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九、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真题 名校
22.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2017-08-10更新 | 163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精编版)

十、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3. 名著阅读。
在《三国演义》中任选两位你熟悉的人物,写出其主要性格特征,并简要叙述在书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2018-12-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十一、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4)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走进高中,你就实实在在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到了一个令人羡慕又让人担忧的年龄。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哪些感人的经历?你见过哪些动人的风景?你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请以“青春的门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14-05-07更新 | 9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练习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名著阅读、写作

试卷题型(共 15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6
未知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3,4,5,22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篇名句默写
5
名著阅读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字音  字形选择题
20.85一般词语选择题
30.6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40.65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
60.6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220.8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二、未知
50.64句子的句式
三、现代文阅读
7-9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18-21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散文
四、文言文阅读
10-12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传文
13-15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五、古代诗歌阅读
160.65欧阳修(1007-1072)  诗
六、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七、名著阅读
230.65名著阅读
八、作文
240.64写作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