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滨州市高三五校联考(4月)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4-22 2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产品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包括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等在内的各领域市场主体,纷纷试水智能家居领域。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智能家居概念日趋火爆,但市场情况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消费者诟病较多的“伪智能”问题,以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电饭煲为倒,厂商目前只能做到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开关的程度,做饭时仍需用户自己操作。很多智能产品虽能联网、能让用户通过手机端操作,但与消费者期待“智能”仍相去甚远。

真正迈入“全屋智能”时代,我们仍要跨过一系列技术门槛。如“全犀智能”要求智能家居中所有产品运行在统一平台上,遵循统一标准。这就意味着厂商要在进一步升级改善智能化单品基础上,实现跨产品、跨品类互动。对已进入这一领域的厂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来说,携手打造更大的平台,克服产品兼容性差、难以相互连接等问题,事关长远发展。此外,智能产品的厂商和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妥善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消费者担心的隐私泄露、安全及系统稳定性等问题。破解机器之同、人机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症结,才能加速智能家居产业健康发展,让智能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

(摘编自何希《迎接“全屋智能”时代》,《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日)

材料二:

标准,既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局中人的游戏规则,人工智能无论将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不了的是标准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缺失标准,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将变得混乱;如果标准不统一,市场将被分裂。我国虽然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还待落实。

为抢占人工智能这一轮科技主导权,在《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欧盟的“人脑计划”、日本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中,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一起被列为强化部署重点。

发展至今已逾60年的人工智能近年却如横空出世般站在“风口”,其迫切需要建立明确规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我国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掌舵。

(摘编自刘艳《标准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化竞争》,新华网2018年2月12日)

材料三:

这段时间,一款AI换脸软件持续刷屏。该软件通过获取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影视剧、综艺节目片段中明星的脸换成用户的脸。可在满足用户短暂娱乐心理后,这款软件中所设置的灰色条款引发用户对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同时,软件换脸行为是否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仍有待商榷。这场讨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反思。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和法律伦理困境。如何确保安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亟待向整个社会求解。

实现技术可用、可靠、可知、可控,首先要在人工智能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必须明确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其次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展。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

(摘编自付千也《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安全基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

材料四:

疫情来袭,社会各界纷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疫情治理及物资管理能力,提高疫情诊断及防控水平。AI赋能,使得疫情管控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依然存在着技术自身短板及能力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制约了AI技术在疫情防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流行病学体系中关于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需要对数据内在关联因素有详尽的论证,疫苗制造、药物研发等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尽管AI模型能够快速实现数据内在关系的建模挖掘,但尚不能解释其因果及相关性原因,因此依靠AI算法对流行病进行建模还需进行可解释性的理论攻关。

其次,当前AI 模型输入对于数据要求高,需要数据清洗、对齐等大量前期工作。而各信息通信系统采集数据规则不同,格式各异,尽管各个维度数据统计覆盖相对完备,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AI系统的有效输入,导致大量关键数据重复收集处理,造成资源浪费。

另外,在疫情数据采集中,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对于打赢抗疫“战役”至关重要,而由于相关数字化信息采集及整合能力匮乏,建设及采集主体分散,疫情治理所需的相关基站数据(运营商采集处理)、支付数据(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集处理)、出行数据(铁路公司、航空公司及酒店等信息系统采集处理)、城市摄像头及户口等行政数据(公安部门采集处理)的采集能力仍然相对欠缺,同时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规范体系,直接制约了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融合高效应用。

(摘编自《疫情十万火急,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发力?》,“新浪科技”2020年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前智能产品成为我国市场消费-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等市场主体都在试水智能家居领域。
B.市场上大多数的智能产品虽然打着“智能”的旗号,但实际所达到的“智能”水准太低,所以被消费者称为“伪智能”。
C.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只要落实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就能抢占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主导权。
D.AI换脸软件背后潜在的消费者的隐私泄露现象,几乎是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产品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亟待解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速“全屋智能”的发展,需要解决智能家居跨产品、跨品类的互动和产品的兼容性、连接性等技术门槛问题。
B.“全屋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其概念火爆,虽然众多其他领域的企业纷纷在此领域有所涉及,但市场情况并不理想。
C.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将人工智能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列为强化部署重点,这足见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竞争的激烈。
D.AI换脸软件中的灰色条款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软件换脸行为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了侵权。
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无法对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等的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因而不能对疫苗制造、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B.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对于抗击疫情十分重要,而AI技术则是打蠃这场“战役”的关键。
C.各信息通信系统如使用统一的规格和格式采集数据,可减少AI模型前期所要进行的大量数据清洗、对齐等工作。
D.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部门等对居民数据采集能力的欠缺,使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无法发挥作用。
4.疫情面前,AI技术赋能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以智能电饭煲为例,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智能电饭煲应如何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铁锅槐

梁衡

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自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卢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昏,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幕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临出寺门时已幕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了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了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义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C.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8.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
9.为什么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畋字台文,荥阳人也。年十八登进士第,释褐汴宋节度推官。二十二,史部调选,又以书判拔萃授予渭南尉、直史馆事。大中朝,白敏中、令狐绚相继秉政十余年,素与德裕相恶,凡德裕亲旧多废斥之,畋久不偕于士伍。咸通中,令狐绚出镇,刘镇北门,辟为从事。入朝为户部员外郎。右丞郑薰,令孤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畋复出为从事。咸通九年,刘瞻作相,荐为输林学士,转户部郎中。后迁中书舍人。十年,王师讨徐方,禁庭书诏旁午,畋洒翰泉涌,动无滞思,言皆破的,同阁笔推之。僖宗乾符五年,黄巢起曹、郓。六年,陷安南府据之。广明元年冬,贼陷京师,信宗出幸。畋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中和元年二月,将尚让、王瑶率众五万,欲攻凤翔。畋预知贼至,令大将李昌言等伏于要害。贼以畋儒者,步骑长驱,部伍不整。畋以锐卒数千,陈于高冈,虚立旗帜,延袤数里。距贼十余里,伐鼓而阵。贼不之测众寡,始欲列卒而阵、后军,未至,而昌言等发伏击之,其众大挠。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域万计。畿内诸镇禁军尚数万,贼巢污京师后,众无所归。畋承制招谕,诸镇将校皆萃岐阳。畋分财以结其心,与之盟誓,期匡王室。又传檄天下。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骑不过京西其年冬,畋暴病,后薨于郡舍,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郑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B.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C.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D.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B.书判,是唐朝隶部选官时考核的标准。“书” 指写字是否端庄有力、美观大方,“判”指文理是否优长。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户籍、赋税、俸饷等的机关。
D.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国千里以内的地区,又称京畿,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畋入仕较早,长期不受重用。他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重用,直到刘瞻当上宰相之后,才任户部郎中。
B.郑畋能书善写,才能令人信服。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时,需要大量拟写诏书,郑畋构思迅速,挥笔书写,所言俱切中要旨,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
C.郑畋虽为儒生,但也擅长军事。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预先命令大将埋伏于要害之地,然后虚张声势,摆开阵势,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伏兵出击,令敌人陷入混乱。
D.局势混乱之际,郑畋稳定人心。黄巢占领京城,一时群龙无首。郑畋先是将各将领召集到岐阳,与他们结盟起誓,匡扶王室,然后又传令天下,令诸藩勤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
(2)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域万计。
14.郑畋为什么“久不偕于士伍”?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选取了“晚照”“夕烟”等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
B.颔联以声衬静,高高的阁楼上传来清亮的下棋声,虽有声音,但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
C.颈联中,诗人说被贬到这里也没什么怨恨的,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又有一点自嘲之意。
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由此转向悲伤。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