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0-06-12 6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这不是—个专业选择或文化地理上的侧重,也不是和“本土理论”相对的一个维度,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的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拓展性与资源性工程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它昭示,当时的“中西文化讨论”不仅记录了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 的历史性进步与开阔的胸怀,而且其本身就是这种历史性进步的符号空间和思想媒介。它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思想精神领域对“西方文化”符号背景下的海纳百川式的胸怀与对全球化、全球文化、全球政治、全球经济等方面的创造性介入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的一个标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文化讨论”里走得多远和走向何处,取决于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异质文化尤其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从来不仅仅是一桩“译介”的工作,因为它强烈地影响着折射着我们的精神倾向和文化路径的选择与更新。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最近二十年中西文化的紧密接触之后,面对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仍未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阐释范式;当下文化语境亦未能达到一种堪称多元有序的状态,反而越显苍白和失语,遑论真正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或许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形貌与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炫目变化的文化景观有着大大的不同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和中国文化特点的新问题,让那些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人们指责他们不是紧跟西方文化思潮,以时尚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导致研究理论与对象的错位,就是以本土文化实践抵抗西方影响,而削弱文化的理论创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者在本土范围内的保守性与文化自恋情结——这有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例为证。

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与问题意识的当下性,意味着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绝非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更是社会现实、当下体验、当下意识与一切既有文化的对话。而由于刻意追赶西方潮流,势必产生若干与现实严重疏离的假问题,忽略当下文化中的真问题;或者更糟,让西方问题遮蔽了中国问题。

基于此,我们必须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当代中国的当下文化现象着手,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契合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的局面。当然,我们也看到,近二十年来,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学者不懈的进行着文化理论的营建。他们的研究意义非凡,但他们的研究又反映出上述不足与疏漏。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的“中西文化讨论”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B.经过与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碰撞交流,中国并没有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
C.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追赶西方潮流,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D.国内一部分学者进行的文化理论营建超越了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意义非凡。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全球化各方面的创造性介入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中国文化学者只进行“译介”是远远不够的。
C.中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形貌的不同,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出现的新的时代特点,让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
D.中国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刻意追赶西方潮流,与现实严重疏离,忽略了当代文化中的真问题。
3.根据文本,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应该如何建构?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A.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辩证地对待西方理论。
C.充分利用“文化讨论”留给我们的思想资源。
D.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未来文化现象着手,建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的果园

萧红

①五月一开头这果园就完全变成了深绿。在寂寞的市梢上,游人也渐渐增多了起来。那河流的声音, 好像喑哑了去,交织着的是树声,虫声和人语的声音。

②园前切着一条细长的闪光的河水,园后,那白色楼房的中学里边,常常有钢琴的声音,在夜晚散布到这未熟的果子们的中间。

③从五月到六月,到七月,甚至于到八月,这园子才荒凉下来。那些树,有的在三月里开花,有的在四月里开花。但,一到五月,这整个的园子就完全是绿色的了,所有的果子就在这期间肥大了起来。后来,果子开始变红,后来全红,再后来——七月里—— 果子们就被看园人完全摘掉了。再后来,就是看园人开始扫着那些从树上自己落下的黄叶的时候。

④园子在风声里面又收拾起来了。

⑤但那没有和果子一起成熟的恋爱,继续到九月也是可能的。

⑥园后那学校的教员室里的男子的恋爱,虽然没有完结,也就算完结了.

⑦他在教员休息室里也看到这园子,在教室里站在黑板前面也看到这园子,因此他就想到那可怕的白色的冬天。他希望刚走去了的冬天接着再来,但那是不可能。

⑧果园一天一天地在他的旁边成熟,他嗅到果子的气味就像坐在园里的一样。他看见果子从青色变成红色,就像拿在手里看得那么清楚。同时园门上插着的那张旗子,也好像更鲜明了起来。那黄黄的颜色使他对着那旗子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所以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

⑨他怕那果子会一个一个地透进他的房里来,因此他怕感到什么不安。

⑩果园终于全红起来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差不多三个礼拜,园子还是红的。

他想去问问那看园子的人,果子究竟要红到什么时候。但他一走上那去果园的小路,他就心跳,好像园子在眼前也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背向着那红色的园子擦擦眼睛,又顺着小路回来了。

在他走上楼梯时,他的胸膛被幻想猛烈地攻击了一阵:他看见她就站在那小道上,蝴蝶在她旁边的青草上飞来飞去。“我在这里……”他好像听到她的喊声似的那么震动。他又看到她等在小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他又想到通夜在园子里走着的景况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

他在桌上翻开了学生作文的卷子,但那上面写着些什么呢?

“皇帝登极,万民安乐……”

他又看看另一本,每本开头都有这么一段……他细看时,那并不是学生们写的,是用铅字已经替学生们印好了的。他翻开了所有的卷子,但铅字是完全一样的。

他走过去,把蓝色的窗围放下来,他看到那已经熟悉了的看园人在他的窗口下面打扫着园地。

看园人说:“先生!不常过来园里走走?总也看不见先生呢?”

“嗯!”他点着头,“怎么样?市价还好?”

“不行啦。先生,你看……这不是吗?”那人用竹帚的把柄指着太阳快要落下来的方向,那面飘着一些女人的花花的好像口袋一样大的袖子。

“这年头,不行了啊!不是年头……都让他们 ……让那些东西们摘了去啦……”他又用竹帚的把柄指打着树枝:“先生……看这里…… 真的难以栽培,折的折,掉枝的掉枝……招呼她们不听,又哪敢招呼呢?人家是日本二大爷…… ”他又问,“女先生,那位,怎么今年也好像总也没有看见?”

他想告诉他:“女先生当xx军去了 。”但他没有说,他听到了园门上旗子的响声,他向看旗子的方向看了看,也许是什么假日,园门口换了一张大的旗……黄色的……好像完全黄色的。

看园子的人已经走远了,他的指甲还在敲着窗上的玻璃。他看着,他听着,他对着这“园子”和“旗”起着兴奋的情感。于是被敲着的玻璃更响了,假若游园的人经过他的窗下,也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有删改)


注:1936年7月,为了修补与萧军之间出现的情感裂痕,萧红只身东渡日本,而对周遭陌生的一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她倍感无家的苦闷和焦虑,本文即写于此期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小节通过季节的变换,描写果园中果子的成熟过程,多用短句,给人以时光飞逝之感,这也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B.第⑫小节倒叙“他”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既照应了上文“他”的焦躁不安,也为下文“她”的离去作铺垫。
C.看园人“这年头……”的感叹,反映了看园人对人们无故摘东西的极度不满,也反映了日本国内时局的混乱和动荡。
D.本文善于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红”色热烈,“黄”色刺眼,“蓝”色清冷,颜色的变化映衬的是人物内心的感受。
5.文本中划线句子中 “他”有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6.简要赏析文章末段中“兴奋的情感”的深刻意蕴。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的艺术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理解和处理。让建筑艺术重归建筑本体,重归建筑外在形式的内在本质,重归与建筑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那才是真实的建筑艺术。如今,我们幸运地处在中国建筑创作的绝佳时期,有源源不断的设计任务,有比较充裕的种种资源,有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具备了创造优秀建筑艺术品的外部物质条件,只要有主导建筑创作的人群,再加上观众和媒体对建筑艺术问题的科学认识,中国现代建筑产生与建设规模相称的优秀作品指日可待

建筑艺术,是建筑诸要素共同建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外在形式美反映建筑内在本质的艺术。从建筑的基本理论上说,建筑诸要素按照建筑科学的规律,建构起建筑形式,按照形式美规律建构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建筑形式美,即建筑的美观。建筑艺术涉及建筑诸要素自身的性质,涉及诸要素之间在建构建筑形式过程中的运动关系,涉及建筑形式美并直达建筑本质,几乎涉及建筑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全部,建筑艺术生根于建筑本体之中。同时,由于观者最先感知建筑形式,也可以说建筑艺术是建筑中最显要的系统。

从建筑与人之间的运动关系来看,可知建筑艺术地位之显要,人观赏建筑最简单序列,首先是远远望去,看到它的大体轮廓和色调,再是近前观赏,看它的体量的虚实,界面的装饰和肌理,建筑的一套形式美原则,如比例与尺度、节奏与规律、对比与微差等,最后是观者登堂入室,感受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室内空间的起承转合。就算这样一个由远及近,由近而入,看来相当完整的观赏过程,观者所见,不过是建筑的第一印象美观(形式美或形式感),美观是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对于建筑艺术的评价,远远不止于美观。然而,这个形式美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在建筑师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建筑建筑形式美观这个要素放在至高的地位。

把美观放到至高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建筑形式美是个信息源,负载着形式结构过程和结果的种种信息。组成建筑本体的基本要素不止是美观,基本要素有物资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功能、经济、技术、材料、形式和环境等,是物质方面,是实的可见的要素;人本性、审美和表现等,是精神方面,是虚的不可见的要素,但具有导向性。可见要素在不可见要素的引导下,建构起建筑形式,同时刻录上了诸要素及之间的运动信息,人们从形式上的信息中,阅读如何产生、又产生了如何的形式美。

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生活,向建筑提出了复杂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功能需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为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强力手段,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焕发出无尽的创造能力,这就成为建立现代体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直接动力。是社会需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思想观念,促动了建筑诸要素内容的变革,变革了的要素建构了变革的建筑形式及建筑形式美、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永远融于诸要素的共同体——建筑本体,这是理论和实践对建筑艺术及其方法不容撼动的科学定位。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人物,赋予建筑艺术不同的定位。有人出自各种目的而过于重视它,乃至扭曲它,就会伤害建筑艺术,如果这种主观性的定位,距离理论、历史的客观定位越远,建筑艺术受到的伤害越重,这就叫作违背建筑艺术的规律。期望中国的现代建筑艺术重归建筑的本位,归于当今中国社会现实。

(选自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建筑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建筑艺术生根于建筑本体之中,涉及建筑诸要素之间的运动关系。
B.建筑艺术是建筑中最显要的系统,观者可以从建筑形式中最先感知。
C.建筑艺术的评价全在于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师把美观放在至高的位置。
D.建筑艺术被赋予不同的定位,远离理论、历史的主观性定位违背规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条件绝佳,产生与建设规模相称的优秀建筑指日可待。
B.由远而近,由近而内的完整的观赏过程,让观者能够对建筑美了如指掌。
C.物质要素在精神要素的引导下,建构起建筑形式,让人们读懂形式美。
D.出于主观性的目的,过于重视甚至扭曲建筑艺术,就会伤害建筑艺术。
9.根据文章,中国当代建筑应该如何发展?请简要概括。
2020-06-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易(0.85)
10. 填空。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全剧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__两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____________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茶馆》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_____________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共_____________幕,各写了一个时代。
2020-06-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鲜活的人物台词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阅读下面表格中列举的台词,简要概括对应的时代特点。

人物台词

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________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________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________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________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________


2020-06-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2. 戏剧的基本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欣赏戏剧,读懂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则能更好地欣赏戏剧冲突,《雷雨》中极富潜台词的人物台词非常多,请阅读节选部分,分别指出加点词的不同潜台词。
第三幕:

鲁侍萍:(见周萍惊立不动,顿足)糊涂①东西,你还不跑?

(周萍由右门跑下。)

鲁大海:(喊)抓住他!爸,抓住他!(大海被母亲拖着,他想追,把她在地上拖了几步)

鲁侍萍:(见周萍已跑远,坐在地上发呆)哦,天!

鲁大海:(跺足)妈!妈!你好糊涂②!

(鲁贵上。)

   贵:他走了? 咦,可是四凤呢?

鲁大海:不要脸的东西,她跑了。

鲁侍萍:哦,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外面的河涨了水,我的孩子。你千万别糊涂③!四凤!(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6-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褪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闭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有平调、升官和降职三种情况,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白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珠,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B.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C.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D.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苦。
18.这首诗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精妙?请指出并赏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9.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辛弃疾的《水龙吟》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天相接,一派清秋的雄浑之美。
2020-06-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纤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        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B.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C.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D.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让一部文学作品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或者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3.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追随”、“赶超”世界技术水平的角色。直到2019年,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中国广电4家公司,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5G产业正式进入“商用元年”。这一次,中国的通信技术引领全球的5G技术发展。中国的5G试点及“宽带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让带宽越来越宽、时延越来越低、体验越来越佳、生活越来越幸福。在5G时代,中国已经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伴随新型智能终端的加速普及,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连接服务的内涵正在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万物互联的5G时代指日可待。5G浪潮席卷而至,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24.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20-06-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语言文字运用
3
名著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著阅读
4
名句名篇默写
5
语言文字应用
6
作文主题
7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论述类文本
4-60.4萧红(1911-1942)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7-9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论述类文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
100.85文学常识综合填空题
20-22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简明、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3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三、名著阅读
110.8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名著阅读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120.65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13-160.65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史传文
五、古代诗歌阅读
17-180.65其他元代作家  诗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七、作文
240.65哲理与生活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