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段综合检测卷A
全国 高二 模拟预测 2020-08-19 4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颇多质疑,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非议,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之中国的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加之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地在视频中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不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人们开始感叹,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他还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记录那个年代的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中国》的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相信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摘编自新媒网2019年12月7日)

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很多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A.甲B.乙C.丙D.丁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在国内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
5.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发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不说话。娘说,男靠一个好,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上到半山腰,五月看见了蛇。她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然后用嘴指给六月看身边的草丛。六月就看见了一个圆。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他们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笑了,说,你觉得它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艾。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顺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向天上香,往地上祭米酒,并且极其庄重地说了祝词,显示了人们对天地及其孕育的万物的虔诚祈颂以及仰慕和敬畏。
B.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对美好生活的着意展示,表现了人们对其感恩与珍视的态度。
C.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童真心灵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D.文章借“端午节”这面传统节日的镜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见传统文化内在意蕴的窗子,即“吉祥如意”的美好祈福和祝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一个“香”字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整篇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
B.五月、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写“缝香包”的情节做了铺垫。
C.“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同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五月用针的生涩。
D.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情趣。如“太阳蛋蛋”“露水蛋蛋”虽是口语化的语言,却形象生动。
8.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8-11更新 | 20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年十二三,失父孤学,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读。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为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王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方进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吏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君何疑焉?”其见任如此。

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侯。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D.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此处为官职名。汉代州、郡及诸侯王国均设文学,以掌管教化之事。
B.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视事,旧指官吏到职办公,即上任。和它同义的还有常见的“用事”“致仕”等。
D.疏,又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时使用文书的统称。类似的还有奏、表、书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方进宽容谦逊。他在处理胡常诋毁他的问题时,没有与胡常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胡常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翟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翟方进严于律己。他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翟方进备受重视。翟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人都被免罪,皇上却因方进是重臣为其隐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2)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君何疑焉?”
14.皇帝为何赐翟方进谥号“恭侯”?结合文章,请简要说明。
2020-08-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段综合检测卷A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孤起”形容角声,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时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的“轻”字使用巧妙,表现了诗人对张祜的赞赏与慰勉。
16.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
2020-08-1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段综合检测卷A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意温凉,信步款款。一弦一柱,古筝柔柔,,叶脉清晰风妩媚,叶随风转沙沙响,绕树三匝还恋树,迟迟不肯安逸躺,原是落叶也恋秋风,原是落叶也尽享秋意,舞出一点点迷离舞尽柔美秋韵。此间谁敢与落叶争秋,此间谁敢与落叶媲美,自旋一圈伊人也沉醉,自舞一段飞蝶也羞怯,自吟一句任是旷世诗人也让三分,自描一笔即使绝代画师也惊叹于如此笔触。缕缕柔风,似是为落叶伴奏,倾国倾城此刻也不能描尽如此惊艳的一幕。雅俗,飘逸,清新,恬淡……便是我这凡夫俗子一见也倾心,几点淡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愫,也想为他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絮诉。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娗舞水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淌醉迷离,荷叶随风唱秋吟,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溺,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尽享秋意温凉,尽享古筝柔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排比、比喻、比拟B.排比、夸张、对偶
C.借代、对偶、比喻D.借代、比喻、比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指尖点起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的古筝之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互联网及电商产业的发展,②实体书店遭受了严重冲击。③近年来,随着新理念的发展,实体书店开展由“倒闭潮”困境到“开店潮”的变革进程。④和几何书店一样,在网红书店兴起的同时,⑤中国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寒潮”,⑥积极探索复合新业态。⑦如今,实体书店已经是继电影院、超市之后,③成为大型购物和文化中心的“标配”。⑨然而业界也清醒地认识到,实体书店行业的目前整体盈利能力依然较为薄弱。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对《攀枝花日报》2019年10月11日发布的下面这则消息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

注册、登录、填写信息、接受指导服务……10月10日上午,我市某小微企业工作人员在公司电脑上通过我市试行的小微企业“自公告”平台办理了相关业务。当天我市正式上线试行小微企业(三产服务业)“自公告”制度,属全国首创。

小微企业(三产服务业)“自公告”制度,旨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据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介绍,该局已打造手机移动端应用、微信公众号、行政审批事项二维码等审批服务“自公告”平台,《营业执照》办结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发生后,网络上舆情汹涌。有的人在高喊“武汉加油”,有的人积极给大家提供防疫措施。联防联控,积极抗疫,这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态度。但是,有的人一听到自己身边有来自武汉的人,就立马变脸,恶语相加;还有的人,家里有来自武汉的人,却隐瞒情况不上报。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请你化名李华,以网民或来自武汉的人的身份在《温暖周刊》写一封倡议书,针对上述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和态度。注意观点明确,语言得体,不少于800字。
2020-04-23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多角度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小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班固(32-92)  文言文翻译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牧(803-853)  诗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表达方式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0.65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65道德与社会  为人处世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