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东南合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开学考试 2021-03-05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太极拳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人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长期不能调试和舒缓,就容易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有关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要求身心放松、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返观内照,专注于意、气、神的运行,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即所谓“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黄帝内经素问》):“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对人的神经系统是很好的养护,可以健脑益智。有关研究发现,长期习练太极拳者,其脑电波中а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a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这对于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很有益处。有关研究还发现,习练太极拳还能促进脑下垂体分泌“快乐荷尔蒙”——内啡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思维污跃、记忆力和创造活力增强、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另外,太极拳拳理所强调的“中正安舒”,既是一种拳理身法,也是一种心态和人生智慧,为人处事“中正”“适欲”,避免“过”与“不及”,可以减少和化解许多矛盾冲突,有助于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太极”乃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其化生万物的范畴,是对宇宙浑然一体及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特征和辩证运动法则的揭示。太极拳文化承载、传递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对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是当代哲学之“主体间性”思维的践行。“天人合一”意味着自然界和人都是主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生共荣,不是人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彼此之间互为主体的休戚与共;“道法旬然”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遵循,人要顺应由然秩序,才能最终达致与自然的和解、和谐。太极拳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动作松静舒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体验此意境,这对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非常有益。

观念形态的太极拳文化源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传统经典,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其“中正安舒、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拳理,符合中华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的品格特征,对于濡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气浩然、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太极拳“中正安舒、舍己从人”的拳理、体现了儒家修身律己、中庸礼让、自强自信、仁者无敌等思想;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的技击理念,既是战术策略,也是强大与自信的表现: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之技击理念乃道家学者的智慧;其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等阴阳转化的拳理,体现了万物阴阳相济、互为其根、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礼让与威慑并重,它的武术性质有助于培养人们不畏强敌、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摘编自高国忠《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材料二:

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即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太极承受到的关注度会更高,获得支持将更大,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对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对于太极拳各门派传承人、研习者而言,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对一个国家而言,一项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视号,则需承担更多的保护传承责任。其前提是正本清源,让世人看到此项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本真面貌,看到它与世界、与人类产生更密切关联的可能性。

不论是公园里众多打拳健身的身影,还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太极拳特色课程,不论是一些重大体育赛事上的太极拳元素,还是街头巷尾人们自发的练拳热,都佐证着太极拳在我国的广泛群众根基。太极拳爱好者的大众性是它与很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随着申遗成功,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然而,申遗成功不是太极拳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窄化”的标志,而是它以“雅俗共赏”姿态,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高得更多人喜爱的一个契机。

为太极拳申遗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太极拳文化保持敬畏。太极拳爱好者中,中老年人占据较大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项运动属于“中老年运动”。相反,它“内外兼修、舒缓有度”的特性适合不同年龄群体,颇具中国魅力。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人发生着密切交集。任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非遗的践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摘编自李思辉《太极拳申遗成功,不忘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练太极拳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愿意与人沟通,有效排解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的一些因素,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B.太极拳揭示了宇宙的辩证运动法则,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践行了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思维。
C.作为观念形态的太极拳文化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拳理与技击理念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智慧。
D.太极拳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太极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将会有比以往更多的人关注支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的拳理身法,既是一种人生智慧,也符合中华民族某些优良的品格特征。
B.太极拳文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要比西方启蒙哲学的主客二分思维更高级。
C.随着申遗的成功,太极拳已经从原来的高大上,日益变得雅俗共赏,太极拳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了。
D.太极拳颇具中国魅力,青少年同样盅合这项运动。只是我们要警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等不良行为。
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在团队中,小明学习太极拳时,表现出极强的领悟能力,学得很快。
B.某学校在大课间组织学生集体打太极拳,好多学生感觉心里压力减轻了。
C.很多打太极拳的团队都有统一的队服,这有助于展现整齐划一的效果。
D.一些太极拳高手只愿意参加太极拳表演或专项比赛,不愿意参加散打比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太极拳?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1-03-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东南合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迷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4)“神采不凡。”

(5)“你有他的照片吗?”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8)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10)“你要干吗?”她问。

(11)她的黑眼睛倒好肴,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12)“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错了一憧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鹫冷峻的气质。
8.小说第段不惜笔墨描写诗人的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程,字表臣,陇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擢第,又登宏辞科,赋《日五色》,造语警拔,士流推之。调任蓝田尉,县有滞狱十年,程单言辄判。京兆状最,迁监察御史。德宗季秋出畋,有寒色,顾左右曰:“九月犹衫,二月而袍,不为顺时。朕欲改月,谓何?”左右称善,程独曰:“玄宗著《月令》,十月始裘,不可改。”帝矍然止。学士入暑,常视日影为候,程性懒,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

元和三年,出为随州刺史,以能政赐金紫。李夷简镇西川,辟成都少尹。以兵部郎中入知制诰。韩弘为都统,命程宣慰汴州。历御史中丞、鄂岳观察使,有治绩,入为吏部侍郎,封渭源男,食邑三百户。

敬宗冲幼,好治宫室,畋游无度,欲于宫中营新殿。程力陈不可,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上韪其言。程又奏请置侍讲学士,数陈经义。程辩给多智算,能移人主之意,寻加中书侍郎,进封彭原郡公。

大和六年,征为左仆射,中谢日奏曰:“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今御史台云:‘已闻奏,太常侍定取十五日上’。臣进退未如所据。”敕曰:“仆射上仪,近已详定。所缘拜礼,皆约令文,已经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六日枚处分。”

程艺学优深,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而居师长之地,物议轻之。最为帝所遇,尝曰:“高飞之翮,长者在前。卿朝廷羽翮也。”武宗立,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曰缪。

赞曰:赵、窦优柔,坐享公侯。蝮蛇野葛,逢吉之流。岂无令人,主辅谟猷?程、锡弼谐,虽于道难周,其用心不可谓不诚。

(摘编自《旧唐书李程传》《新唐书李程传》,有删改)


注:①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②谟猷,谋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
B.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
C.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己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
D.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指皇帝身边侍候的人,近臣;《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左右既前,斩荆轲”句,其中的“左右”意同于此。
B.唐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服紫服,以示尊崇,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亦称赐金紫。
C.食邑,即采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受封者收其赋税而食,故曰食邑。在本文中则是一种荣誉性虚衔。
D.忝,字义为辱、有愧于,常作谦辞,意为自己名列.内,使同列有辱。文中“忝官”是自己任职“左仆射”的自谦之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程文辞出众,才学过人。他凭借《日五色》赋得到赏识:德宗想改变月法,他引《月历》为据,提出反对意见,及时予以制止。
B.李程生性疏懒,粗率不羁。他任翰林学士入院值班时,日光过了厅前八砖才到位,被戏称为“八砖学士”,但皇帝非常器重他。
C.李程正直敢言,颇有主张。敬宗欲兴土木,他及时劝止;上奏请求设立侍讲学士,屡次陈说经典义理,终使其他人改变了主意。
D.李程长于为官,政绩优异。十年积案,他三言两语便得以妥善解决;也因善于治理屡次获得封赏和升迁;受到几代君王的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陈不可,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弹。”上韪其言。
(2)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而居师长之地,物议轻之。
14.历史上对李程的评价褒贬不一,文末“赞曰”之词对李程主要是肯定还是否定?文中证明这一观点最形象的说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
2021-03-0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东南合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屈原对楚地的风物人情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