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03-31 1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②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③《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富有文采的外在美和质朴的内在美均衡相配才与君子气质相符。
2021-03-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金秋将至,同学们在校园里布置文化景观,突出校园秋景,下列诗句中合适的一联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D.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2021-03-24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米兰·昆德拉曾引述犹太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


①但是,要想接近真知②在至上的真理面前③当然更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④任何人的思考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
A.④②③①B.②④③①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2021-03-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知”与“士节”

曾宗国

①最近关于“公知”的微词不少,说他们貌似公正博学,以评判天下为己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实则摇摆不定、肩膀不铁、骨头不硬,令人大失所望,网络舆论甚至骂之为“母知”。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包罗了所有的“公知”,就其症状而言,其实也只不过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老毛病。

②所谓“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原本是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所著《公共知识分子》一书里提出的。指的是美国当代社会出现的在自己专业范围之外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人。波斯纳只是提出了当代美国和西方社会出现的“公知”现象,并批评了他们的种种毛病;而“公知”的精神,则是我们国内的媒体首先提出并倡导的。

③2004年中国《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说这些先生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他们是否堪当此评姑且不论,就这定义本身的内涵而言,也不过是中国儒家所推崇的“士”的精神而已。这名词儿看起来挺有现代民主和“精英治国”的味儿,其实中国几千年来,就是按照儒家倡导的“士”的精神来培养和要求所有读书人的,可以说中国最具有“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统。

④大家知道,当年孔子办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士”。他的学生精通“六艺”,当然就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带着一群研究生游说各国,也就是“进言社会”,他自己担任鲁国国相并号召大家都“学而优则仕”,无疑就是“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而后世儒家在《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明确了“士”的人生道路和社会职责。至于“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也就是所谓“士节”吧。这个问题孔老夫子不大讲究,后来孟子是特别强调了的。孟子说“士”就是“无恒产而有恒心”,就是是“士”要超越实际利益的考虑,不依附于任何政治经济利益集团,保持独立的人格。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甚至把这个问题提高到“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弘毅”高度,超越了人的生命价值,只是后世和今世的人们大都只尊礼而淡化孟,故意把“士节”的问题忽略了。其实,把孔子的“内体”和孟子的“骨头”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士”的形象。特别是后来一些忧国忧民、探求真理、追求社会正义的精英之士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里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表达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历史使命。

⑤中国几千年来都按“公知”的要求培养读书人,在古代不分知识专业的情况下是如此,在现代划分知识专业的情况下,其精神价值和文化传统也一直在发生影响。可以说,“公知”精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价值目标,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情,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但问题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的儒家精神包括传统文化,或者说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老毛病,那就是话说得大,而在实践上却往往是另外一回事。且不说“士”一旦“仕”了,即便是原来有点“公知”的也大都“母知”了,就是终身不“仕”或不得“仕”的人,能坚持“公知”的读书人在历史上也屈指可数。

4.第①段中的“母知”具体是指_________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中国知识分子的老毛病是以评判天下为己任,自认为担纲启蒙责任。
B.波斯纳批评的是“公知”是喜欢在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人。
C.“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是成为真正公共知识分子的前提条件。
D.“士”一旦“仕”了,就再难践行自己说过的大话。
6.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公知”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被国内媒体首先提出倡导。
B.“公知”精神就是中国儒家所推崇的“士”的精神。
C.“士节”这个问题因孔子不大讲究而被儒家忽略。
D.能坚持“士节”,才当得上真正的“公知”。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班级里发起一场“选出我心目中的真‘公知’”评选活动,请选出你心目中的真“公知”,并为其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颁奖词。
我心目中的真“公知”是: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3-2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