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皖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05-31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要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审视中华文明史,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血脉。

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与这三个古文明相比较,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农家,还有在街头巷尾讲故事的“小说家”等,诸子百家让中华文明迸发出耀眼光芒。“百家之学”渗透着溯本求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注重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养老、扶危济困、勤劳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献典籍承载着延绵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献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以儒学“十三经”为例来做-简要说明。儒家经书被誉为“经天纬地之作”,西汉时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时“五经”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唐时《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别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到宋代,“十二经”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经”。儒学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要。经书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要求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举例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提供了历史镜鉴,“尚中贵和”“允执其中”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立已达人”“兼济天下”思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源泉,等等。要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增强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节选自张岂之《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四大文明中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相比,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绵不断,只有中华文明才有文化底蕴。
B.孔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华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等问题,今天我们挖掘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就是挖掘儒家的思想。
C.经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色,儒学从东汉时的“五经”到宋代“十三经”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要。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历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说起,然后提出要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的论断。
B.文中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之学”的例子,是为了阐释孔子的重要地位和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C.文中引用习近平对中华文献的评价,论证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献典籍承载着延绵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重申观点,并指出要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深入研究和科学审视中华文明史,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血脉,有助于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百家之学”渗透着溯本求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
C.儒学经书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D.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些优秀文化富有永恒魅力,所以不必创新,就必将增强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2021-05-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是绿色低碳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十年前,中国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在大连、三亚、贵阳、南昌、南宁等试点城市带动下,很多非试点城市积极寻求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这对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意义重大。

绿色建筑旨在减少建筑物能耗,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减少发展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诸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中国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产业优化转型,推广节能技术,实现生态、经济建设双丰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大家认识到,绿色建筑也能构造出一种生态系统,建筑内外的因素有序循环与转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绿色建筑。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形成建筑、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局面,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摘编自立新《绿色建筑打造低碳城市》)

材料二:

提升能效、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能源碳减排方式。在当前能源结构下,每减少1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费,大约可减少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鲁刚认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需要两条腿走路,统筹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行业用能方式的转变。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在中国宝式集团八一钢铁公司,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正加紧建设。公司负责人介绍,从燃烧碳到燃烧氢,项目试验成功后,不仅能大幅提高冶炼炉的利用系数,还能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不仅是工业领域,其他重点行业领域也在为减污降碳持续发力。

(摘编自丁怡婷《打赢低碳转型硬仗》)

材料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挑战,更是一场硬仗。当前,我国碳排放仍然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历史阶段,超过85%的碳排放来自能源活动。2020年末,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约15%,化石能源占比依然很高。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既要控排放,又要保增长,还要转变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争取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因此从根本,上扭转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趋势的任务艰巨。

低碳转型,能源先行。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期间需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在供给端,提升清洁能源生产的能力,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重点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在需求端,发展能源低碳替代途径,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配置端,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在数字化场景方面,推进智慧能源领域的应用工程,实现多能协同互补、需求智能调控。除了能源产业以外,十四五期间为工业、交通、建筑等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转型窗口。工业的重点将突出绿色制造,推动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包括大力提高电能利用比重、加快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提升产业聚集度、推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交通领域的关键在于实现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包括突破新能源汽车与智能联网汽车的关键技术,在高速公路与中小县城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加快新型绿色建材研发应用,推动高性能智能家电的普及利用,推广清洁能源采暖与楼宇节能系统改造。

(摘编自孙传旺《加快低碳转型助推十四五绿色发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绿色建筑是为了减少建筑物能耗,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发展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居住环境。
B.作为高能耗的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我国要从根本上扭转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趋势的任务之所以艰巨,是因为当前超过85%的碳排放来自能源活动。
D.“十四五”期间能源产业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供给端、需求端、配置端和数字化场景方面都大有可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低碳试点城市带动下,很多非试点城市也积极寻求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将能确保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实现。
B.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包括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形成建筑、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局面。
C.在能源的供给端,要提升清洁能源生产的能力,重点建设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实现多能互补,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
D.在工业领域,突出绿色制造是重点,要推动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加快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淘汰落后产能设备。
6.如何实现低碳转型?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1-05-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柏坡

陈晔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柏坡。西柏坡,这个镶嵌在平山县滹沱河畔的小村,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中国民主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在国人心中,它是一块圣地。从黑龙江到西藏,从内蒙古到海南,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这里寻找初心,重温入党誓言,现场感悟学习。西柏坡的美,美在精神,西柏坡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西柏坡的美,美在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西柏坡处处有精神。不必说三大战役是在这里指挥的,不必说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这里召开的,也不必说新中国蓝图是在这里谋划的;单是这里的一棵草,一抔土,一颗石,一滴水,一个人,都发光,都有精神。西柏坡,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诞生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西柏坡,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集体进京赶考出发的地方,他们带着两个务必走进了北京,随同的还有住在李家庄村的民主人士;这里是凝聚人心的地方,我们党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携手各民主党派,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的征程。我去过很多次西柏坡,隔一段不去,就像缺点儿什么,因为西柏坡像磁石一样吸引我。

2011年冬天那场大雪,我正好在西柏坡。按这里的说法,是被大雪捂住了。大雪封山,不仅封住了山,而且雪深到膝盖,也阻住了人,我留在了西柏坡。那是一次多年不遇的大雪,交通中断,道路淹没。早晨,天上还飘着雪,我踩着没膝的雪,像蜗牛似的,艰难地挪动着双脚,终于来到了五大书记[注]铜像广场,我想看看雪中的伟人铜像身披雪花,目视前方,迎风傲立,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这时候,在雪中读《沁园春•雪》,诗中意境与眼前景象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雪的挽留,让我有时间感受西柏坡人身上的。西柏坡纪念馆关心困的作家诗人,特意安排了一场演出。演员不是明星大腕,而是西柏坡纪念馆宣讲西柏坡精神的解说员。当晚,我们观看了她们表演的节目。外边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平时在游客面前精神抖擞的讲解员,摇身一变成了多才多艺的演员。她们像岗南水库一样深沉,不仅会讲;而且会唱,会跳,会演。其中,有不少当地女孩,自幼在西柏坡长大,学业有成后回到西柏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讲述在这里发生的中国故事,成为红色传承人。她们在这里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成为发光的人,她们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成了故事。

一位西柏坡纪念馆的职工,名叫大山,他一个人在西柏坡工作。工作之余开荒种菜,把坚守化作了绿色。他种菜不是自己吃,而是把地里绿的根达菜、红的西红柿送给同事们,几十年如一日。他的菜园是公共的,他的劳动是为大家。西柏坡精神不仅是革命精神,存在于理想信念中:也有接地气的一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疫情居家期间,我看了一些关于西柏坡的书,其中一件事令我感动。在指挥三大战役间隙,毛泽东同志去看望他的老师。从西柏坡到小李庄有几里地,他去早了,怕影响老师中午的休息,就在村口一棵树下看书。毛泽东同志日理万机,还想着年迈的老师,真正地尊重老师;抓紧一切时间坚持学习,毫不松懈。伟人之伟见于细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西柏坡是一座精神富矿。守着岗南水库的浩渺,每天看一眼,思想、眼界和格局都不一样。一位解说员从少女到中年,把二十年的时光奉献在这里。她喜欢唱电影《上甘岭》里的歌曲《我的祖国》,面对岗南水库一条现实中的大河和西柏坡红色历史的精神大河,她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对她来说,还有一首难忘的歌曲,是《我和我的祖国》。

记得在那场大雪中,有一家三口来这里采风,父母是青年作家,孩子2岁。一位老作家嘱托大家要多带孩子们来西柏坡,让他们成为祖国文艺事业的散文宝宝”“诗歌宝宝。文艺事业需要传承,精神需要传承,西柏坡就是出发和传承的地方。2009年,石家庄市文联举办青年文学创作会,文学青年在这里开始文学的赶考。十年过去了,当年从西柏坡开始为文学梦出发的他们已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在西柏坡工作的解说员们,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外语,她们面对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这些美丽的平山女孩要用外语亲口告诉外国游客: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柏坡,这里诞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有删改)


[注]“五大书记”:指在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写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诞生了西柏坡精神;开启下文,写西柏坡的工作人员的故事。
B.“按这里的说法,是被大雪‘捂住’了”,“捂住”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那场大雪之大。
C.文章插叙“我”看关于西柏坡的书,了解到当年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间隙看望老师的往事,“我”很感动,也有感悟。
D.“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柏坡",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如何理解西柏坡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5-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始筮仕,决以著,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绍兴三十二年,耿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隆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弃疾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弃疾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安,辛弃疾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名”与“字”往往是有联系的。
B.孝宗,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与谥号起源相同。
C.缗钱,指成串的钱,后来成为货币和计税单位,千文为一缗,一缗就是一贯。
D.江右,古地名,泛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后也称今江西省,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右。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很有辩才。皇上决意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了南北方的形势等,他的观点刚劲质直,不做迎合,但他的建议没有施行。
B.辛弃疾有勇有谋。辛弃疾讨伐平定了湖湘地区的盗贼;为应对草寇作乱,他修缮兵营,招兵买马,最终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
C.辛弃疾坚持己见。在兵营建设过程中,有人多次阻挠他,辛弃疾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信州太守谢源明曾请求拨运米粮,辛弃疾不同意。
D.辛弃疾深受器重。叶衡看重他,向朝廷推荐,说他有志有谋;江右一带发生饥荒时,辛弃疾负责赈灾事务,得到了皇帝的嘉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耿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2)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021-05-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注]①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梁耿:刘长卿的朋友,几年前远谪长沙。②永路:长路,远路。③解携:犹言分手。④长沙谪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写景为主,落日、孤舟和远行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中含情。
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流水各分东西,喻人之离别。
C.颈联写梁耿远去沿途白云连绵,而诗人在送别地望月思友,他们的友谊跨越了时空。
D.诗人回忆了友人梁耿被贬远离时在苕溪为其饯行的情景,也写了离别之后的情景。
15.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