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中 2021-05-25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④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⑤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选自《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中国采取各项举措,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B.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有利于迅速战胜疫情。
C.为全球负责是疫情以来全球的普遍态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共识。
D.疫情来临时,缺乏全球治理意识的一部分人对全球化产生焦虑、陷入迷茫,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最后重申观点,表达坚定的信念。
B.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文章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全球治理之必须,也表达了对全球治理的反思。
C.第②段指出中国在疫情面前举措有力,制度优势明显,并引世卫组织评价,赞美中国的大国担当。
D.第③段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较为具体的论述了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大势所趋,为创造美好未来,各国需要发扬合作精神,并肩前行。
B.部分国家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导致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
C.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是新冠给世界的启示之一。
D.面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共同协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0-12-07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2019年4月27日,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办理时,被告明确承诺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通过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

然而在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知原告年卡系统已升级,未注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入园

郭兵认为,进行人脸识别将收集他的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该类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原告同意。

郭兵认为,被告严重违反相关规定,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朱健勇《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杭州一动物园被起诉》,《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4日)

材料二:

成为透明人的想法,让劳东燕(编者注: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感到很不安。

【以下是她的口述】

我们每个人都是公众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人身或财产权利受到侵害,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安全受到了威胁。所以,不能简单将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结为个人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紧张。

我佩服郭兵老师。郭老师不接受调解,我也赞成不走调解的途径,不然,提起诉讼的法律意义就不大。

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推广,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心理。实际上,我们都不愿意生活里的一举一动,被盯着,被记录,被分析。但按眼下的趋势,估计我们很快会成为透明人。在当下的社会中,法律可能需要扮演新的角色。我们原来认为,法律主要是用来控制社会的,但对于一个复杂的、处于不确定状态中的社会系统来说,法律显然没有能力去施加有效控制,而只能选择去适应。法律应当约束科技经济系统的自我膨胀,使之置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

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远远不足,现在主要是以个人同意为基础,但我们很多人在表达同意的时候,根本没有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告知,或者是不得不做出同意,因为没有其他的选项。

以个人同意为基础的法律保护机制,实质是让个人信息被不当运用所产生的风险主要由数据主体来承担。在未来,相信法律会将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责任放在数据控制者与处理者的身上,毕竟相应的风险是由他们的收集、保管、使用等行为所制造,而主要的利益也由其所享有。

我觉得,法律需要加强对滥用个人信息的规范,比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就主要是对非法收集和非法买卖进行处罚,而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问题,在未来会越来越突出。

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地积极发声,只有这样,你的利益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被考虑到。

(摘编自任雾《法学教授的一次维权:人脸识别的风险超出你所想》,澎湃新闻2020年10月21日)

材料三:

近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删除其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近年来,金融支付成为人脸识别的主战场。同时,在安检安防、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诸多场景,人脸识别都有用武之地——高铁告别纸质车票后,刷脸进站极大提升了效率;明星演唱会上,人脸识别协助抓获逃犯,立下奇功;一号难求的大医院,人脸识别将号贩子拒之门外;疫情防控期间,人脸识别助力人群动态管理,成为防疫抗疫的利器。

随着人脸识别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该技术的滥用与安全之忧,频频引发争议和讨论。近日,一些售楼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有的购房者不得不戴头盔看房,以防被割韭菜。此前,人脸识别系统还曾应用于分类投放的垃圾桶上,甚至出现在用于监控学生的课堂上,引发不小争议。

今年7月,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贩卖人脸信息。杭州、深圳等地破获的盗用公民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使用了“AI换脸技术,成功骗过人脸核验,进而为犯罪团伙提供黑产服务。

事实上,对人脸识别的争议已在全球多国出现,处于风口浪尖的科技巨头首当其冲。此前,IBM主动放弃人脸识别业务,宣布将不再提供、开发或研究任何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软件;微软则在去年删除了其录入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

尽管人脸识别过程仍存隐忧,但专家表示,不必把人脸识别当作洪水猛兽。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正面作用,应当有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从技术方面来看,人脸识别正在向3D转变。3D识别能够采集多达几十万个信息点。同时,人脸识别还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活体,有人值守和多维校验方式等增强识别安全性。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真正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的,是对于人脸信息的滥用。人脸识别的本质是存储人类面部信息,从而进行精准有效的身份验证,新技术的使用能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如今,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也为社会带来更多温度。例如,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不少游戏厂商在原有身份证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以加强监管。在深圳、合肥等地,退休老人可以在支付宝通过刷脸的方式领取养老金,人脸识别为政务服务提供了更多便利。

(摘编自刘峣《人脸识别有温度更要守法度》,《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3日)

4.下列对“人脸识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需要收集人的面部特征等生物信息,该类信息一旦泄露,有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B.人脸识别“主战场”虽在金融支付领域,但安检安防、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也不可或缺。
C.人脸识别的滥用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领域,也表现在不法分子贩卖、盗用等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D.人脸识别的争议并不鲜见,科技巨头IBM共至已放弃相关业务,但这不代表我们也将步其后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简单地将人脸识别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结为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紧张,则割裂了个人权利与公共安全之间的一体性。
B.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法律只能选择适应而难以施加有效控制,这不利于对科技经济系统的自我膨胀进行有效约束。
C.根据权责一致原则,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责任应当放在数据控制者与处理者身上,因为他们制造了风险,并享有数据的主要利益。
D.劳东燕认为,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每个人都要努力地积极发声;因此,她赞成郭兵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不走调解途径。
6.如何促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应用与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浙大那壶湄江茶

张劲

那是一片依偎着苦涩的芳醇,缠绵在历史的舌尖,再也不会抹去。

我说的是茶,是浙江大学1940年初至1946年秋,因抗战烽火西迁湄潭办学,师生们茹苦含辛、煎日熬月,留在湄水之滨的一壶佳茗。

我慕名来饮,已是六十年后的清明。茶浪三千,我只能取一盏饮。踏进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众多的历史照片等资料文物叩击我的心扉。我无法想象,那些由上千师生员工组成的流亡之师,携带着2000多箱图书仪器、若干生活用品,是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辗转南方六省,才分期分批地来到这黔北山区。我能够想象的是,这支"西征的文军",其开拔处是东部的著名茶城杭州,驻足处是西部的著名茶乡湄潭,前者是"人间天堂"三吴都会,后者是有"小江南"之称的黔北县城,正是一个元气淋漓的"茶"字相邀,才汗湿了五千里路云和月,润泽了七个难忘的湄城春秋。原在唐人陆羽《茶经》中分别注册登记的两处产茶盛地,跨过宋元明清,就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被一个特殊群体以一种特殊方式联结了起来。

浙大一迁浙西,二迁赣南,三迁桂北,最后以娄山为胎、借湄水为孕,塑造出一个战时的浙大,正如苏步青词中所言:"簧舍分三处,近蜀似依刘……男儿磊落,何须泪洒古播州。"浙大不屈的生命长铁,弹响的仍是莘莘学子的琅琅弦歌。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是闻一多式的幽默。把这幽默掰开嚼碎,识得苦字,含义的是战时的浙大师生。除茶叶外,茶乡湄潭没能供给远来的贵客以高楼华屋、玉盘珍馐。浙大教室多是长年被蛛网占据的旧祠破庙,宿舍多为常有老鼠来访的陋室蜗居。师生们吃的是缺油少肉的清茶淡饭,夜里照明全是黑烟缭绕的桐油青。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物质条件下,浙大仍然教学不辍,实验不荒,科研不废。理化实验缺乏酒精、烧杯,就以木炭、茶杯替代; 需要自来水,就以垫高大水缸连接胶皮管来导引; 没有电源,就以废旧汽车的发动机带动小发电机来获得……可就在这期间,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所创立的几何学派与当时美国、意大利学派形成鼎足之势;王淦昌发表于美国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开启了核物理研究的新思路,美国科学家据此实验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轰动国际物理学界的重大成就之一;谈家桢教授不仅发表了多篇生物遗传学方面的论文,还在旧祠堂里带出了两个学有所成的研究生……即便是校务缠身的竺可桢校长,也完成其传世之作《二十八宿起源时代与地点》,对国际天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除理论研究外,农学院在兴建农林茶场、规划设计湄城新八景、推广优良蔬菜水果品种、防治病虫害、改良茶叶土壤和提高制茶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实绩。

1944 年 10 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潭浙大进行学术交流,他为偏僻小城有如此高水平的大学而惊叹不已。时髦于喝下午茶的英国人,习惯地把学术交流称之为“茶壶和茶杯精神”,他们雅集于美庐精舍,在红茶加糖的浓香里,切磋着思想的蛋糕,享用着信息的甜点。浙大的知识精英们却在中国一座僻远的小城里坚守,借昏黄的桐油灯光,结构出智慧的彩虹,以渊默的湄江清茶,淬砺着科学的锋锐。难怪李约瑟博士要由衷赞叹这里是“东方剑桥”,尽管城边流淌的不是名满天下的康河柔波,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粼粼湄水。

确实,湄潭给浙大以无限慰藉的茶,温厚、纯朴、热情。茶是浙大师生的挚友、知音和伴侣。无论是炎天消暑、隆冬御寒,还是破闷解乏、醒脑提神,茶与人都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浙大校友们至今还津津乐道于那些往事:当鸦背驮着夕阳,月辉泻满夏夜,当柳丝编织着春雨,落叶摇动着秋声,三五好友常去江边露天茶馆要一壶新茶,边饮边谈,或评点时事,交流学习心得,或斟酌古今,品味中外。人茶相对,一样的风华正茂,意兴飞扬。虽众声喧哗,却能把持住那份沉静,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喝茶,喝自己的茶。正因为如此,浙大才培植出了大批栋梁英才。艰辛中也有乐趣,清苦里总藏着清欢。也许正是那一味清苦,熬浓了茶中诗味。

如今,一个花甲过去了。当年的教授们,不少已走进了墙上相片,健在的校友们忘不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忘不了当年依依惜别时所唱骊歌:“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作为仰慕者,我也曾一次次凭着史料的栏杆远眺。远眺那一盏青灯,那一壶清茶,胸中有清景无限。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面对“好茶”,我属于“会喝”一族么?我握住了这种“清福”么?清夜扪心,我追问着自己。

(选自《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材精当,既记录了浙大师生克时艰、创佳绩的奋斗史实,又描绘了他们品茗茶、静钻研的生活场景。
B.文章采用类比的手法,通过中英饮茶方式的比较,赞扬西迁后浙大师生的坚守与不屈以及学术成就的卓越。
C.文章结尾精妙,作者由追思历史到追问自我,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理性的思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D.文章语言优美典雅,意象化与抒情化的叙写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多处引用增加了文章浓郁的人文气息。
8.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浙大那壶湄江茶”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辱书云,欲相师。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道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C.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人谦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在称谓前加上“家”“舍” 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
D.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类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文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了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
D.《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拒绝了韦中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021-01-01更新 | 61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