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18275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④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⑤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选自《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中国采取各项举措,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B.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有利于迅速战胜疫情。
C.为全球负责是疫情以来全球的普遍态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共识。
D.疫情来临时,缺乏全球治理意识的一部分人对全球化产生焦虑、陷入迷茫,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最后重申观点,表达坚定的信念。
B.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文章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全球治理之必须,也表达了对全球治理的反思。
C.第②段指出中国在疫情面前举措有力,制度优势明显,并引世卫组织评价,赞美中国的大国担当。
D.第③段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较为具体的论述了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大势所趋,为创造美好未来,各国需要发扬合作精神,并肩前行。
B.部分国家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导致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
C.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是新冠给世界的启示之一。
D.面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共同协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1高二上·云南昭通·期中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进入叙事领域的产物,是一种在线叙事,具有人机交互的性质,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目前主要有超文本小说、互动影视作品等类型。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本已经很难用经典叙事学加以阐释和分析了。尽管数字叙事中讲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仍然存在,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已经改变,这对经典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构成了挑战。

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直接决定作品的面貌和风格。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提到,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入口。而在数字叙事中,视角常常游移不定。如在超文本小说中,制作者提供了故事的各类材料和节点链接,不同节点的链接使视角的不定性成为必然。随着读者将界面的一个个链接打开,故事的焦点不断转移,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从眼下事件转向另一事件,观察角度始终处于变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视角的承担者除人物和叙述者外,作为操作者的读者也加入其中。

与视角相关联的叙述者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组织者。而在数字叙事中,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受到读者制约,叙述者须根据读者的指令展开叙事进程,也就是说,叙述者需要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完成事件的组织和故事的进展。如在超文本小说中,节点的设置往往造成叙述的搁置,只有通过读者的点击才能延续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叙述者共同承担着叙事功能。

时间是经典叙事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尽管在常规纸质叙事文本中,叙述时间也会出现闪前、闪回、交错的现象,或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者仍然可以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中辨认出明晰的时间脉络,并获得重建的快乐。数字技术完全颠覆了这一秩序,数字叙事呈现的是叙述时间的空间化。如在布满节点的超文本小说中,时间被割裂,呈播散态势,情节发展主要不是依据时间而是通过链接把各种叙事片段随机组合在一起,不同的链接纵横交错,叙述时间成为一座来回缠绕的迷宫。在互动影视作品中,时间轨迹也因读者的介入和选择而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的故事结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也表现在数字叙事呈现的方式中。如今的数字叙事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除文字外,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也作为文本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叙事文本中。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异质共存的空间中,叙述时间被淡化甚或被遮蔽,数字叙事从时间走向了空间。

在数字叙事中,文本没有主轴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具有非延续性和扩张性的特征。就文本而言,数字叙事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不仅造成了叙事的间断,而且标示了多条路径,故事由此不断分叉、延伸。这些节点之间既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定位,自由选择某个瞬间作为中心,并在操作中不断转移关注点。

简言之,数字技术进入叙事,已不仅仅是媒体变迁所出现的换笔,也不是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而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根本性冲击和改造,具有某种革命性的意义。

(摘编自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叙事是一种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在线叙事。
B.数字叙事仍是“讲故事”,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与经典叙事学不同。
C.数字叙事的文本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多种媒体形式构成。
D.数字叙事的文本是没有主轴结构的开放系统,系统中的节点既不分等级也没有先后顺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从视角、叙述者、时间、结构四个方面论述数字叙事对经典叙事学构成的挑战。
B.第三段引述卢伯克的观点,意在强调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对于写作和理解叙事作品非常重要。
C.第五段列举超文本小说和互动影视作品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数字叙事具有叙述时间空间化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数字叙事的时间和结构时,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然后分析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叙事中,叙事的视角、进程等均受到读者指令的影响,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
B.在阅读经典叙事作品时,读者因梳理交错的叙述时间而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获得重建作品的快乐。
C.数字叙事的文本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这意味着超文本小说比传统小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D.数字叙事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革命性改造,不能把它理解为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和跨界造成的叙事扩张。
2023-03-25更新 | 1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逆商高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逆商低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1.下列各项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逆商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 罗·斯托茨首次提出了“逆商”这一新概念。
B.“逆商”又称“挫折商”,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C.职场中,面对领导的批评,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D.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而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逆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B.从逆商的规律来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C.智商和情商帮助我们迈向目标,逆商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都很难幸福。
D.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要提高逆商,就一定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3.3. 根据文意,请就如何面对逆境,对逆商低的人,提三条建议。
2016-11-18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③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④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
垫脚石: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20-12-01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