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3 题号:104092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与病毒的抗争从未间断过。对现代社会来说,应对疫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面对突发疫情,恐惧是人类表现出的正常应激反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时,首先会选择反抗,然后在感觉危险强度较高时就会选择逃离,如果发现所做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时又会茫然失措。这种情绪在群体中会进一步放大,甚至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和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本次疫情中,恐慌情绪也一直存在,非理性的做法也时有出现。令人欣慰的是,谣言都在第一时间被权威解读粉碎,未能给社会情绪造成大的冲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近期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表明,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中国以强大的自信和行动力展现了中国力量,社会舆论空前集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响彻中国和世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战“疫”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整个社会增添了信心,这是社会心态保持稳定的根本所在。

现在国内的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并且,虽然当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相对稳定,但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这种情况能不能保持也值得警惕,要注重构建科学的疏导机制,降低社会消极心理的影响。

社会消极心理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认知,这是决定社会心理状态的关键。疫情期间,信息获取成为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透明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其次是群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离不开群体,尤其在信息获取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他人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最后是社会支持。疫情期间,很多人处于隔离状态,来自亲友以及其他途径的精神支持相对缺乏,不能有效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就会导致消极心理的产生。简而言之,社会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使民众知情权以及相关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降低消极心理的累积。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必须坚持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社会心理疏导体系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保证把信息快速准确地发布出去。比如对每天新增病例等详细数字的公布,对病毒诊疗方案疫苗研制信息等的披露,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中总会的快速介入等,都导致了社会消极心理的快速平复。其次,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消极情绪的疏导需要有效畅通的表达渠道,诉求表达出来并得到有效回应,消极情绪也就自然消解。再次,利用已有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除对重点群体及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要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最后,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我们的好故事好做法讲出来,有效抵消负面消息的影响。

(摘编自焦石文《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不仅要抓紧抓实各项防控工作细节,而且要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B.人在面对突发危险时,会产生恐惧、反抗逃离、茫然失措等心理应激反应,随之会出现非理性行为。
C.疫情中的谣言能很快被粉碎,未对社会情绪造成大的冲击,集中、强大的社会舆论起了很大作用。
D.随着疫情时间延长,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有可能会出现动荡,故仍需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来谈对社会心理的管理,立论高屋建瓴。
B.文章整体论证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如何解决问题,层层深入。
C.文章论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有国家的政策指导,又有民间的智慧措施,丰富而全面。
D.文章论述解决问题时既着眼于负面情绪的消解,又着眼于正面情绪的导引,很有建设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这次疫情最重要的工作是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B.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特征,当人受到他人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时,极易产生消极心理。
C.疫情中,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诉求能畅通表达并得到有效回应,有利于消极情绪的消解。
D.疫情心理疏导需要多方干预和指导,其中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要快速准确发布信息以提供心理援助。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

毛泽东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③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④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⑤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⑥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就能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B.我党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说明虽然我们所收集的材料比较零碎,但研究工作已经渐趋系统化。
C.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却不能够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食而不化的学习方式害处很大。
D.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言必称希腊,体现了研究革命理论的人只会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历史和现状的教条主义倾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方式,总结了中共二十年前后的革命经验,证明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使中国革命面目为之一新的重要因素。
B.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无法”所引导的句子语意由轻及重,强调了改正缺点对中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C.第二节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马列主义应用方面进行分述,层层递进,指明了缺点。
D.第一节从正面来写“很好的现象”,第二节从反面来写“很大的缺点”,两节正反对比,行文一简一详,很好地突出了文章论述重点。
3.本文的论证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022-06-28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久而久之,蓑衣就形成了。《诗经·小雅·无羊》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蓑笠是充当雨具使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蓑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挡风雨,又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蓑衣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来做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记载:“(刘)裕至蒋山,使羸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中写道:“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此外,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绸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四十五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绲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有删改)

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使用了。蓑衣既能挡雨,又能遮挡烈日。
C.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其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人们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就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趋多样化。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历史悠久,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其从先秦到清代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
2019-02-20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思想对于以党建理论为核心的列宁主义最重要的继承和超越,就在于构建出了一套可以被概括为师生辩证法的党和人民互动的机制,其中既有从群众中来,又有到群众中去;既有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和建设,也有党接受人民的监督,服从人民的意志;既有党作为人民的老师教育引导群众,又有党作为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学习。

党和人民始终结合在一起,构成师生关系的辨证循环:人民在本质上有别于孤立个人的复数形式,就在于能够通过先锋队组织的教育、领导、组织,将自己本具的觉悟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坚强的主体性;而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其先进性正在于能将人民本具的觉悟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教育人民而教育自己、通过向人民学习而指导人民学习。人民的主体性需要党的主体性加以激发,而党的主体性通过激发人民的主体性得以实现,二者是相互成就的。

如果说,列宁主义式政党是以类似神对凡夫的圣爱的态度对待人民,那么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那里,这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如同从事在智叟式的常人(理性人)看来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愚公,而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就在于要感动人民大众所代表的上帝,二者一起努力来实现目标。

西方文明的根底即在于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的结合,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主奴辩证法是对于这种文明核心特征(或说道体)极深切高明的把握:彼此陌生的双方相遇后展开生死搏斗,胜利者成为主人,失败者成为奴隶,二者通过关照对方发现自我。

这种通过斗争形成的具有支配——压迫关系的身份认同,构成了主奴关系的核心。这一关系是辩证的,即主奴的身份是在相互斗争中形成、通过相互认同确立、因新的斗争而发生改变的,这其中也包含着支配的一方主动放弃主人身份这种可能。

俄国共产党乃至其后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与实践,体现的正是主奴辩证法中极高的形式,即接受了革命理想和革命理论的知识精英主动放弃主人身份,领导原先作为奴隶的劳动人民走上革命和构造新型社会的新道路。这可以名之为颠倒的主奴辨证法。只是,这种颠倒的主奴关系依然有其相应的痕迹与力用,上下、尊卑、支配——受制、主导——依附等主奴辩证法中衍生的范畴会继续顽强而深刻地影响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颠倒的主奴辩证法之于苏联,使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事务中,都呈现出社会主义理想所本具的平等特质与生活——组织——实践中无处不在的单向度垂直化支配关系的深刻矛盾:就国内而言,一方面是颇为完备的社会互助——保障体系和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高度僵化的官僚等级制度和相应的依附关系。

中国文明深处则遵循着一种与之根本不同的逻辑:师生辨证法,这即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在道体意义上的差别。在这种关系中,平等不离觉悟,觉悟终归平等,二者互摄互入,相即相融。

在体现师生辩证法逻辑的中国,就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关系和党群关系而言,如同毛泽东主席提到的那样,其总原则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列宁主义式政党,同时又是一个高度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主体性,因而始终处在党和人民的有机互动、互为师生之不息循环中的超越苏联共产党模式的新型政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党群互动的核心是师生辩证法,党学习群众,然后成为群众老师。
B.中共党群互动强调以感动方式激发各自的主体性,以此实现相互成就。
C.中苏党群关系完全不同,中共感动启发人民,苏共以“圣爱”待人民。
D.苏联党群关系源于西方传统,党是人民的领导,双方体现为依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通过例举党和人民不同互动方式说明何为党群关系师生辩证法。
B.中央党群关系上的独特之处是在与苏共党群关系对比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C.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原因可用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
D.作者用苏联党群关系辩让法产生的矛盾证明中国党群关系属于相即相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苏联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都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B.苏共党群关系模式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亦对其历史命运有影响。
C.中国党群关系以服膺真理为准则,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感染为方式。
D.中共党建理论对苏共党建理论有继承超越,堪称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
2021-05-31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